2001年10月,徐耀良送我一本簽名本《在阿慶嫂的故鄉》,這是他《沙家浜人》后又出版的一本姐妹篇。
他是常熟沙家浜鎮文化站的老站長,可以說今天沙家浜那么有名氣,有一部分功勞應該歸功于他,因為他為沙家浜鼓與呼,他為沙家浜發表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比如報告文學《美麗富饒沙家浜》發表在中國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的《鐵軍》雜志,紀實文學《叛逆者》在上海《大江南北》雜志連載。《沙家浜人》出版后,中國散文詩學會丁芒副主席題詩曰:
蘆蕩平湖,締造了幾代風流人物;漁舟茅舍,扮演了多少警人掌故;茶僚銅壺,煮沸過三江四海;橫涇古港,還響著血火音符。石嘉梁、阿慶嫂,先驅身影未遠去;錢月寶、陳洪賢,后繼英杰更無數。千紅萬紫滿湖里,把革命熱土點染成畫圖,是誰執筆描此圖?徐耀良出了一本書,滿紙新鮮水鄉味,一部地方英雄譜。
2001年期間,我在主編《涇渭》雜志,徐耀良寄來5首詩作,我都編發了。我覺得,一個很有名氣的作家賜稿,實在是《涇渭》雜志的一大榮幸!這本《涇渭》雜志只出了2期,像沙漠中的一粒塵埃微不足道也。
還是說說徐耀良的作品吧。我喜歡這一篇《迷人的蘆葦蕩》:
談及傷病員在蘆葦蕩養傷的故事,老張伯說,一次,一小隊日本鬼子偷襲傷病員的所在地,村里的男女老少紛紛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傷病員。有位姓王的女護士來不及轉移。女房東徐巧珍大媽把她打扮成自己的女兒,蒙過了敵人的追捕。新四軍傷病員坐上群眾搖來的小木船,紛紛轉移到蘆葦蕩里。其中有一只木船被鬼子汽艇發現,在后面追趕,結果汽艇擱上了淺灘,中了新四軍的埋伏。
這樣的老故事已經埋沒在往昔的塵土里,是徐耀良走訪民間一一地挖掘出來的。借用陶祖寅的序言,說他是沙家浜的兒子:沙家浜哺育了徐耀良,也培養了這位對故鄉拳拳之心的赤子,我們衷心祝愿他深深扎根在這方沃土之中,堅持不懈,孜孜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登堂入室,為沙家浜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