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聞黃河之滔聲,南望伏牛之鸞鳴,東瞻嵩岳得嘉慶,西納潼關為全境;晝夜川流沃野,西鄰治城【洛陽】,乃先祖說公【大唐燕國公張說】府邸,東接亳州,二里頭為華夏人脈之元清;豈知伏牛伊闕,龍門險要,更是吾理學載公之四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起,盡是親戚故朋。正北河洛之神賦所誕,馬寺駝鈴聲聲,邙山晚眺,銅駝暮雨之鐘;金龍為之標榜,漢魏為之穆形。唯吾之客家驛站,伊洛方舟,唯睹悟七星,西南陳平冢之臥虎雄獅,并行有仨冢并列,蝎子冢、鏊子冢遺跡尚存,躍進渠、活水壕悄然縱橫,稻壕、寨壕填埋殆盡,古槐、楊柳仍在夢中,寨墻的威嚴,祠堂的厚重,漚麻坑記錄了時代的勞工方法,地窨子柳編也是文化傳承!碑樓莊的地標誰能說明!
2024年4月24日我接到文革時期鄰居村莊老書記電話說:在弘治河南郡志查到張良墓在碑樓莊,我就獲著激動的心情騎電瓶車到老書記那里。他把截圖發給了我。
? ? 我知道我們村莊應該屬于古老村寨,村莊周圍有很多冢,大的占地一百多畝,小的也有半畝,形狀各異,大多為漢代墓冢,在我小時候,最大的是陳平冢,規模龐大,土質堅硬不長莊稼,有多種顏色土質,其他冢都是黃土。里面出了很多漢磚,偶爾也出銅器。
? ? 這里有陳平冢,還有張商英墓,馮道墓,蔡文姬畝,這次發現張良墓,我是第一次聽說。張良墓在全國很多,因為名聲大,屬于漢初三杰。如果真正是張良墓,我們這一代會享受紅利,最起碼國內外游客會來很多。現在我把弘治河南郡志截圖發如下:【以前,我村叫碑樓保】
? ? 佃莊鎮金鐘寺崗上有一座土冢,我鎮百姓根據它的形狀都叫它“布袋冢”,傳說這就是西漢陳平墓。陳平智謀過人,是劉邦軍中幾乎與張良并列的謀士。傳說他在投奔劉邦的途中,只身一人從小道持劍而逃,過河時,劃船的人見他一表人材,又單身獨行,懷疑他是逃亡的將領,認定他腰中藏有金玉寶器,想要殺掉他。陳平害怕中想出一計,他脫掉衣服,赤身幫助船夫撐船,船夫見他一無所有,才沒有動手。陳平還多次用計幫助劉邦死里逃生。公元前200年,劉邦率30萬漢軍征討匈奴,因情報失誤,被匈奴40萬鐵騎包圍于平城,七天得不到食物,十分危險。陳平向劉邦獻出密計,他讓畫工畫下想像中的美女圖,派使者送給匈奴王后,對她說:我們的皇帝被圍困急了,想把這個美女獻給匈奴單于。匈奴王后怕美女獻來后與自己爭寵,就急忙勸單于解了圍。陳平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扶持了漢軍,幫劉邦平定天下,是西漢立國不可缺少的功臣,官至丞相,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相傳佃莊鎮碑樓莊村西北有“蔡中郎”石碑一通,并蓋有碑樓,今碑樓村即由此而得名,這里就是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住宅遺址,當地群眾仍稱為“蔡家洼”或“蔡圪當”,也有人叫這里“文姬花園”,因為傳說蔡邕的女兒蔡文姬曾在這里讀書撫琴。蔡文姬博學多才,曹操在一次閑談中,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當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說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蔡文姬就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沒有一點遺漏和錯誤,足見蔡文姬的才華。蔡文姬一生坎坷,被擄掠到匈奴十二年,但她忍辱負重,不忘故土,留下了動人心魄的組詩《胡笳十八拍》,為后世嘆惜和景仰。
呂蒙正為北宋初建及政權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封建統治階級的崇仰。他為政清廉的名聲在民間廣為流傳,堪稱一代名賢。
在我鎮這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中,蘇秦的自強不息,勤奮刻苦;陳平的足智多謀,定國安邦;張衡的博學多才,崇尚科學;蔡文姬的心懷故土,博聞廣識;呂蒙正的為人寬厚,為政清廉,歷來為我鎮百姓景仰和傳頌,這些品格和精神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寫照,在當今依然閃耀著歷史的光輝,具有現實的教育價值
東漢末年,董卓帶兵攻入洛陽,把個繁華的洛陽城燒成一片灰燼。立在太學前的石經,也遭到嚴重殘毀。東魏時由洛陽遷到鄴下,北周時又遷回洛陽,隋開皇年間又運到長安。幾經折騰,石經早已殘缺不全,甚至有的還被用作房屋的基礎。唐代初年,魏征曾加以收集,但已不足十分之一。自宋代以來,石經殘石陸續出土。北宋洪適《隸釋》一書中已開始收錄石經殘片。歷代金石學者也有收集傳拓的。近代馬衡等人曾收集《熹平石經》并加以研究,試圖恢復各碑石的原貌,并復原各碑排列次序與樹立位置。對經籍校勘、石經刊刻人員、石經興廢等問題也加以考證。馬衡著有《漢石經集存》一書,共收集殘石 520件,計存8000余字,最大者存百余字,最小者僅一二字。近年來,又在洛陽太學遺址內陸續發現和收集到一批石經殘石及碑趺。為《熹平石經》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
太學村,今屬偃師市。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們想起了什么。這里,就是東漢太學的所在地。太學始建于建武五年(29),在校太學生最多時曾達3萬余人。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大約3萬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萬平方米左右。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筑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
梁武帝《書評》說:“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觀此可信。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也說:“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了最高境界。……石經是兩漢書法的總結。”當為的論。它整飭而不板刻,靜穆而有生氣,和明清以來風行的拘謹呆滯的“館閣”字,不可同日而語。
碑樓莊屬于村寨文化,有寨墻寨濠、蕅麻坑,陳平冢、西仨冢、蔡文姬生活地及創作胡笳十八拍,還有蔡邕著書立說辭賦創作及書法熹平碑太學碑等遺跡和傳說,有蔡文姬墓等。還有十里荷塘,千畝蘆葦蕩等景色。
有傳說此碑為六棱、有說為八棱,立于樓亭。還有說是巨大豎碑,有碑座、碑帽。
有陳平冢的猜想,碑樓莊是否屬于守墓人。但陳平冢有兩千年歷史,而碑樓莊大多家譜反映是明歷年間【4年】有山西洪洞遷來。
碑樓莊在六七十年代,還有幾顆高齡的老皂角樹,一顆在村東五隊菜地水井旁,一顆在村南六隊菜地水旁。夏日,村里的孩子們會成群在樹上納涼,淘氣。或采摘皂角回家給大人洗衣服用。
碑樓莊村東的老皂角樹,傳說村里有位在上面納涼者,因為身子前后系繩,睡著了翻身吊死樹上。后來,一些膽小的孩子們聽說后,不敢單獨去那老皂角樹上玩。
在六七十年代,村南洼地有活水濠,稻田,活水濠沿線有幾個大水坑,是小朋友們放學洗澡,游泳,打水仗的好地方。夏季天熱蕅麻,給水污染,活水濠的魚都熏死了,漂浮一層,孩子們自然也不去那里洗澡了。
七十年代前,寨濠水比較深,鯉魚、船丁魚{漂浮漁}很多,寨濠長滿了荷花,小朋友會在那里洗澡、挖藕,逮魚。 七十年代后,引進了南陽的水葫蘆、水浮蓮。這個六七十年代前,寨濠可謂:十里荷塘,村外鼓蛙!螢火遍野,鶴舞鄉田。狡兔野鴿隨處可見。獾藏老宅,黃鼠狼偷雞晨起新聞。
記得七十年一天早上,我和張建朝、張順朝,張銀曾、張宗信、張占學、張占朝、張順學等幾位放羊的鄉鄰朋友,到六隊麥田,發現遍地被藥麥毒死的野鴿,有的落在稻田水里已經凍實,一伙人都拾到滿滿的籮筐野鴿。有待回家美餐了幾頓。我父親講不要吃,都喂了家里的豬,感覺很遺憾的美餐給豬吃了。
黃莊磚化窯挨著的兩個冢也是無名,在這兩個無名冢東幾十米,二隊紅薯地還有幾個無名冢,那是六十年代前。
六十年代末期,村里還沒有通電,記得應該是六九年貨七零年,在陳平冢北面,三隊紅薯地前,打第一口機井,當時有十多人推著轉圈,鋼絲繩下面有個大鍋錐,就這樣打井。四周圍滿了看熱鬧的人們。推著轉圈的人們喊著號令:銅掛的錐呀!嗨呀!嗨呀!兩千的斤吶!嗨呀!嗨呀!十仨的人吶!嗨呀!嗨呀!。。。就這樣打井的狀況很是氣派!
大概七一年左右村里才通了電,高壓線在洋灰桿上,還有底線。記得劉廣印當時很小,在賈五法家門前,拉住了底線,賈五法用鐵錘將他捅了下,才算救了人。事后,還有人埋怨賈五法,不應該拿錘捅人。實際當時人們都沒有安全用電及急救知識,對電路也沒有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