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圣人能通其道。——《山海經》
說起《山海經》,我對這本大名鼎鼎的志怪古籍膜拜之心久矣。不過每次翻開,看不了多少就開始打退堂鼓。原因有兩個,一是生字實在太多,常常一句話好幾個字不認識,讀起來太費勁。二是前面大半本是《山經》五卷,記載的多是各個山的位置、特色、物產,實在有一些難啃,每次看不完《山經》我就放棄了。而看到后面才發現,大部分好看的故事和人物都在后面小半本的《海經》里面。
這一次,認認真真地花了一個月,一邊看一邊查,配上注解和一些延伸故事,終于把這本書完完整整的看完了。于是高高興興地寫讀書筆記,了我夙愿。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約31000字。其中《山經》五卷、《海外經》四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五卷(分類有爭議,沒有考證在此不細述),其中記載了一百多個邦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以及諸多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信息。
對于擾攘喧囂的現代社會,《山海經》的世界仿佛一片凈土。透過那些詭異文字和繪畫,我們依稀可以想象那些或已絕跡的遠古生命,了解我們祖先幾千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神、鳥、獸的無窮奧妙。
讀《山海經》的第一層收獲,是學了很多生字,更理解了一些文字的來由。
比如說“虹”這個字,以前我有過疑問,為什么彩虹的“虹”字,是“蟲”字邊的呢?在《山海經》里面,我找到了答案。“虹”的古字,字形像是一個雙頭的動物,古人認為“虹”是一條雙首大口吸水的長蟲,橫跨于山水之上。這便是古人對彩虹這種現象的理解,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呢?
《山海經》中介紹的各種山水、動物、植物、寶物,有很多的生僻字,讀起來非常吃力且難以理解。不過讀過之后,對于再讀先秦時期的其他作品會非常有幫助。舉些小例子,“鳣鮪發發,葭菼揭揭”(《詩經·衛風·碩人》)、“溱與洧,方渙渙兮”(《詩經·鄭風·溱洧》),以前我總也記不住的奇怪字眼兒,讀過《山海經》中介紹的鳣魚和鮪魚,溱水與洧水,現在終于能理解了。
第二層收獲,是讀到了很多有趣的神話故事。
這其中有我們都很熟悉的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倉頡造字,大禹治水等等,也有一些不那么熟悉的故事。
比如四方及四季的神祇。東方青帝太昊伏羲,佐神句芒,掌管春天;南方赤帝神農,佐神祝融,掌管夏天;西方白帝少昊,佐神蓐收,掌管秋天;北方黑帝顓頊,佐神玄冥(一說禹疆),掌管冬天。
比如西王母。與通常印象中的王母娘娘不同,《山海經》中西王母的形象是:“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這是對西王母的最初記載,形貌與人很像,但長著豹一樣的尾巴和老虎一樣的牙齒,而且喜好嘯叫,蓬松的頭發上戴著玉勝,西王母為半人半獸形象,由混沌道氣中西華至妙之氣集結成形。它既是司災厲刑罰的天神,又是玉山與昆侖山的山神,三青鳥和三足烏是它的使者。
再如巫山神女。《山海經》中記載的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化為?(瑤)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姑媱山,其地與巫山相同。這便是巫山神女的原型,她是赤帝之女或謂天帝之女,死后變成了?草,它的葉子互相重疊,它的花朵是黃色的,它的果實像菟丘的果實,吃了它便被人所喜愛。原本就是這棵吃了可以為人所喜愛的?草,成為了楚國宋玉《高唐賦》中向楚懷王傾訴愛情的瑤姬,成為了巫山神女這個美艷絕倫的化身:“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第三層收獲,是加深了對一些古典文化的理解。
比如說,風。我們都知道《詩經》分為《風》、《雅》、《頌》。“風”,是什么呢?關于“風”,歷來有多種解釋。最早就是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太子長琴,始作樂風”。太子長琴是祝融的兒子,居住在榣山上,喜愛創作樂曲,成為后世音樂的先驅。風者,曲也。上古時期,《大荒西經》中記載的巴蜀地區,就已經將民歌稱之為“風”。
再比如,關于玉的文化。《山海經》記載的物產中,有非常多的玉石的種類,如瑾、瑜、瑤玉、碧玉、璇玉、白玉、玄玉、玉榮、?琈玉……《西次三經》中記載,峚山產玉膏,“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天地鬼神來服食享用,君子佩戴它來避免災殃。《山海經》中的玉石,多是用于祭祀神靈,《周禮》中也有“以蒼璧禮天”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玉文化由來已久。玉,影響著中華民族的觀念習俗,影響著歷代王朝的儀典制度,也影響著一大批的文學著作,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四層收獲,則是感受到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
《山經》中的各種動物、植物,《海經》中的各種人物、邦國,實在讓人贊嘆稱奇。
青丘之山的九尾狐,西王母座下的三青鳥,興云布雨的神龍,百鳥之王的鳳凰;赤水岸邊生長著三珠樹,外形與普通的柏樹相似,葉子都是珍珠,外觀華美脫俗,所以后世把豪杰才俊比作三珠樹,如對唐初王勔、王勮、王勃兄弟三人的稱美;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山上棲息著一種形如牛的獨足獸名夔,是雷澤之神;肥遺是涸水之精,之后古人常常將它的形象畫在墓室墻壁或棺槨上,以達到保持墓室干燥、保護墓主的目的;天神英招長著馬的身子和人的面孔,身上的斑紋和老虎的類似,還長著鳥才有的翅膀,它巡行四海而傳布天帝的旨命,發出的聲音如同用轆轤抽水……
羽民國人背生翅膀,毛民國人渾身長毛,氐人國人人面魚身,厭火國的人口中會吐火;貫胸國人自前胸到后背有一個貫穿的大洞,清人所畫的貫胸國富人出行,用一根木棍穿胸而過,兩人抬之;奇肱國人一臂三目,眼睛有陰有陽,陽眼用于白天,陰眼用于夜間;聶耳國人耳朵大到可以用一只耳朵做褥子墊在身下,一只耳朵當被子蓋在身上,出門非常方便,甚至不用住店……
這些故事起始于《山海經》,經后人進一步演繹,變得越來越豐富。讓人在佩服贊嘆古人豐富想象力的同時,甚至不由得懷疑,或許,它們(他們)真的曾經存在過?
走進《山海經》,感受那光怪陸離的神奇生靈,那古老而質樸的原始崇拜,那與自然抗爭的不屈不撓,那添加了神話色彩的部族戰爭。
《山海經》,如同中國文化一場遙遠而神秘的舊夢。
最后,附上我手動整理的《山海經》主要山名(不是全部)。很多好名字,愛寫小說的朋友需要“從前有座山”的時候選一個,比隨便編的要好得多。
南山經:
南次一經(?山山系):招搖山、堂庭山、即翼山、杻陽山、柢山、亶爰山、基山、青丘山、箕尾山。
南次二經:柜山、長右山、堯光山、羽山、浮玉山、成山、夷山、鹿吳山、漆吳山。
南次三經:天虞山、禱過山、丹穴山、發爽山、雞山、倉者山、南禺山。西山經:
西次一經(華山山系):錢來山、松果山、太華山、小華山、符禹山、英山、竹山、羭次山、時山、嶓冢山、天帝山、皋涂山、黃山、翠山、騩山。
西次二經:鈐山、女床山、龍首山、鳥危山、大次山、西皇山、崍山。
西次三經:崇吾山、長沙山、峚山、鐘山、泰器山、槐江山、昆侖山、樂游山、玉山、軒轅丘、章莪山、陰山、三危山、騩山、天山、泑山、翼望山。
西次四經:陰山、上申山、諸次山、白於山、剛山、英鞮山、邽山、鳥鼠同穴山、崦嵫山。北山經:
北次一經:單狐山、求如山、帶山、譙明山、涿光山、虢山、丹熏山、石者山、蔓聯山、單張山、灌題山、潘侯山、小咸山、少咸山、獄法山、北岳山、渾夕山、北單山、隄山。
北次二經:管涔山、狐岐山、敦頭山、北嚻山、梁渠山、姑灌山、敦題山。
北次三經:太行山、龍侯山、馬成山、咸山、天池山、陽山、賁聞山、景山、孟門山、彭毗山、軒轅山、謁戾山、發鳩山、少山、松山、泰戲山、石山、乾山、無逢山。東山經:
東次一經:樕朱(朱下兩個蟲)山、藟山、勃亝山、獨山、泰山、竹山。
東次二經:空桑山、葛山、姑射山、鳧麗山、(石垔)山。
東次三經:尸胡山、諸鉤山、孟子山、跂踵山、踇隅山、無皋山。
東次四經:北號山、旄山、女烝山、子桐山、太山。中山經:
中次一經(薄山山系):甘棗山、渠豬山、脫扈山、牛首山、霍山、鼓鐙山。
中次二經(濟山山系):煇諸山、鮮山、陽山、昆吾山、蔓渠山。
中次三經(萯山山系):敖岸山、青要山、騩山、和山。
中次四經(釐山山系):鹿蹄山、釐山、箕尾山、白邊山、讙舉山。
中經五次(薄山山系):茍林山、槐山、歷山、陽虛山。
中次六經(縞羝山山系):平逢山、廆山、瞻諸山、密山、夸父山、陽華山。
中次七經(苦山山系):休與山、姑媱山、放皋山、半石山、少室山、泰室山、講山、少陘山、敏山、大騩山。
中次八經(荊山山系):景山、荊山、驕山、女幾山、宜諸山、光山、岐山、銅山、玉山、琴鼓山。
中次九經(岷山山系):女幾山、崍山、高梁山、鬲山、隅陽山、風雨山、騩山、賈超山。
中次十經(首陽山山系):首陽山、虎尾山、楮山、丙山。
中次十一經(荊山山系):翼望山、朝歌山、豐山、兔床山、瑤碧山、支離山、依轱山、雞山、嬰(石垔)山、嬰山、倚帝山、宣山、衡山、鮮山、章山、踵臼山、求山、奧山、幾山。
中詞十二經(洞庭山山系):篇遇山、夫夫山、洞庭山、暴山、柴桑山、榮余山。
米何部分讀書筆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