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聽說一部很火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聽說是一個原來不獨立的女性被老公拋棄后,努力奮斗逆襲成功的故事。
想必好多還在婚姻中掙扎又無法改變現實的女性看到這部劇時那揚眉吐氣的感覺是很爽的。
這兩天朋友聚會時不免要談到這部劇,大家都在為這個勵志的故事給萬千女性帶來的希望而興奮著。
然而女性的興奮還未退去,爆文出來了。
文中以男性的視角提醒女性別把這些勵志的雞湯當得太真,所謂逆襲成功故事只存在于虛擬中,現實中的女性面臨的問題仍然非常殘酷。
剛有點希望的女性像是被潑了一盆冷水,瞬間心里吧涼吧涼的。
不能不說這篇文章表面看還是有幾分道理,但仔細一分析,覺得文中的很多觀點經不起推敲的。
觀點一:大多數女性是脆弱的,是感性的,是活在虛幻的世界里的,現在的雞湯文利用了女性的心理特點,為女性營造了一個虛假的幻像。
中國女性真的很脆弱嗎?
聽說過這段話沒有:現在的女性要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殺得了木馬,翻得了圍墻,開得起好車,買得起新房,斗得過小三,打得過流氓。
話說得有點過,但這就是現實。
現在的女性要掙錢養家,要擔負生孩子育孩子的重任,這還只是標配;更不要說還要貌美如花,善解人意,八面玲瓏 ,孝敬公婆這些高配了。
在如此重擔下的女性有時間去脆弱嗎?敢脆弱嗎?
再說性恪是要遺傳的,脆弱的女性怎能撫育出堅強的子女呢?那么現在男性的堅強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就算中國女性很脆弱,她們的美好只能在幻象了,這一切又是誰造成的呢?
中國女性從小接受的教育,給了女性一個怎樣的定位?
社會環境對女性有些什么樣明面里的要求和習慣性的暗示?
社會制度對擔負著繁衍后代的女性有怎樣的保障?
女性身上的問題一定就來自于女人自身么?
觀點二:該文的作者基于社會責任和寫作良心,鄭重提醒廣大女性不要上了雞湯文的當。勸告女性如果因為受雞湯文的影響因此而獨立、而離婚,晚景凄涼的狀態寫雞湯文的始作俑者是不會負責任的。
離婚的女性晚景一定凄涼嗎?如果晚景凄涼的女性不選擇離婚呢?
她們是否一定能享受天倫之樂了呢?說不定留在婚姻里,還有比凄涼更難忍受的東西,再說在婚姻里委曲求全的女性就一定如外表所見的那么美好嗎?就不凄涼不可憐了嗎。
凄涼與否很多時不過是個人感受
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先失去丈夫,又失去女兒,仍然活得豐富多彩,有滋有味。93歲還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國學大師葉嘉瑩也是能在失去女兒失去丈夫,到處講學,進行創作,過著充實的晚年人生。
像我們這樣一天在文字里死嗑的人,恐怕連感嘆凄涼的時間都沒有,何來那些傷悲呢。
凄涼只是一種個人感受,內心充實強大的人無論有沒有婚姻都不會把日子過得多么凄涼。自怨自艾的人會覺得凄涼無處不在。
觀點三:婚姻是兩個人的互動。一個女人真正的獨立并不僅僅局限為經濟獨立,有著理性客觀的思想更為可貴。
觀點是對的,但付出就一定有回報嗎?
現實婚姻中并非全如我們所理想,不得不承認,見過太多女性在婚姻中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得不到珍惜。部份從小被寵著長大的又沒有教育喚醒的中國男性,真的不知道去如何去回應去珍惜女性的愛。
在我身邊。我覺得這樣的例子不多不少,還是有些。
這些男性在婚姻里既不知道該怎樣當丈夫,又不知道該怎樣當父親,甚至有些還染了一身包二奶養小三的壞毛病,我看到那些女性在這樣的婚姻中忍耐得讓人心疼。
如果這些女性早點看到今天的雞湯,早點開始覺醒。早點實施要么改變,要么離去的維權行動,也可以讓那些在婚姻中不負責任的男性對婚姻多少有點敬畏心。
從這點來說雞湯文是有喚醒作用的。
寫雞湯文的出發點是什么,我不想給予評說,但它能給在艱難生存的中國女性帶來的不只是幻覺;還有經濟獨立,精神獨立意識;還有就是及時向不負責任的對方亮出原則和底線的勇氣;不只如此,雞湯還顛覆一些千百年來對女性不公平的觀點,并正在引起這方面意識全面的改變,給正在受一些現實問題困擾的女性來說帶來希望。
爆文中反雞湯的觀點真的是站在女性角度去考慮嗎?能根本上解決女性的困惑嗎?如果本著高度的責任心,我們是不是更該思考一些造成雞湯文盛行的源頭呢:
沒有傳統教育對女性的束縛,沒有社會對女性的不公,沒有女人自已對自己的為難,沒有女性在現實世界的屢戰屢敗,又何來雞湯文的盛行呢?
有存在就有需要。
現在我讀一些熱點文章,常常在文章中讀到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更讓人奇怪的是,這兩種對立的觀點都很火爆:比如堅持日更和反對日更的觀點;堅持雞湯和反對雞湯的觀點。
這讓我想起了很久前看的一個故事:
傳說山那邊有很多金子,因此引來一批又一批的淘金者,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看到了機會,他不去淘金,當然也可能是早就淘到了。他擺起渡船,他用渡船把那些充滿希望的淘金者運到河對面去淘金。淘金者是否發財故事沒說,但渡船小伙子賺得盆滿缽滿是勿庸置疑的。
說不定渡船小伙子看到滿滿一船人還會暗自感嘆:哎,有這么多想發財的傻瓜,才有我的財源。
這么想想,正因為有那么多想擺脫心理困擾的人,那么多想成功的人,所以勵志的雞湯才有盛行的市場。
所以寫雞湯文作者的就是一個擺渡者。
寫雞湯文的擺渡者,反雞湯文的難道就不是擺渡者?
一種熱點出來,眾口一詞差不多時,必有另一種反熱點出來借驢上坡,出來矯枉過正,出來迎合中國人的中庸心態。
于是乎熱點與反熱點口水大戰便正式拉開,神仙打仗,凡人觀戰。
觀戰的人要么被戰爭弄得暈頭轉向無所適從,要么干脆參與其中,認準首領,搖旗吶喊,好不熱鬧。
大家其實都知道是在演戲,但大家都演得當真。
直弄得個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都為神仙做嫁衣裳。
不過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精神不能太冷清,打仗的人興致勃勃,看的人樂在其中。
試想渡船人暗笑著淘金人時,焉不知淘金人僅把渡船當作一次旅游,一次人生體驗,沒準回來寫一篇爆文:《淘金歸來》,讓各大網站轉載,淘金沒發財,渡各位的夢想有了意外的收獲也未可知。
夢想沒有錯,雞湯沒有錯,這世界有夢有熱鬧,這樣我們的精神才有所皈依。管他虛幻的實在的,人生百年后,什么又是虛的,什么又是實的呢?
來二兩雞湯,在這苦難的世道上來點精神慰藉,微醺一下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