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開班帶學生,發現了一個挺有趣的現象,大多能夠毫不猶豫交錢進班的,都是有過投資個人培訓經歷的。這個現象一度讓我很不解——已經花錢培訓過了,為什么還要繼續投資。常理來論,若是培訓效果好,就等于出師了,完全沒有再投資的必要;如果培訓效果不好,就等于上當受騙了,怎么還會繼續拿真金白銀出來“打水漂”。
一位學員告訴我——投資個人培訓這事兒,最難的其實是第一次。一旦開了這個頭,接下來就會容易多了。
WHY?
“第一次掏錢的時候,因為沒有任何經驗,所以會非常遲疑——真的值嗎?萬一上當呢。一旦掏了錢,或多或少,都會有收獲,到了這個時候,當初的遲疑煙消云散——相對于帶來的知識收益,那點錢真的不算什么。有了這樣一個經驗,再看到好的培訓項目,自然會比沒有此類經驗的人更踴躍。”
原來如此。
由著這位學員的話,聯想到曾在羅輯思維上看到的一句話:“認識升級”比“知識學習”更重要,“回到源頭”比“搞清事實”更重要——被困在某個維度里的人,無法理解上一個維度的事情,而上一個維度里的人,即便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法教會他。猶如一個成人和他的孩子,明明彼此相愛,卻始終難以溝通。
這是我們和他人之間思維維度上的障礙,除非低一個維度的人能夠自我突破奔到高一個緯度的思維層面,否則,永遠沒法實現真正的交流和對話。
從這個角度再來想投資自己這件事,就更容易理解了。懂得投資自己是學習提高便利途徑的人,不用過多誘導,看到機會就會主動跑過去。對投資自己重要性沒有透徹認識的人,即便游說者口沫四飛,讓他往外掏一分錢,也如股上割肉。
更深層次引申一下,會發現一個更為廣泛的規律:越有什么的人,越會覺得自己缺什么。越沒什么的人,越覺得自己啥都不缺。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越是有錢的,越會覺得自己的物質基礎很薄弱;越是已經進步神速的,越覺得個人提升速度太緩慢;越是勤奮的,越覺得自己的努力份額還遠不夠;越滿腹經綸的,越覺得自己學識淺薄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這樣的“不夠”,旁觀者看起來往往覺得難以理喻——明明已經比別人強那么多了,怎么還這么不知足,太貪心了。
是真的貪心么?還真不是,旁觀者之所以不理解,是因為他們和這些當事人沒有站在同一個思維維度上。換言之,是思維維度的差異決定了理解力的不同。
比如,我們經??吹侥衬称髽I家已經資產幾個億,卻還要天天殫精竭慮四處奔波。老百姓的思維中,已經這么有錢了,何苦那么拼呢,即便現在什么都不干,這輩子也衣食無憂了。
這種觀點,沒有一個企業家認同,他們之所以會覺得個人所擁有的一切還遠不夠,不是本性貪婪,而是站位不同——立在有錢人那個層面放眼出去,巨賈大牛太多,需要開拓的市場也太大,自己那點資金,真的算不了什么。
企業做的越大,眼界就會越廣闊,自我的渺小感就越強烈。
這才是“缺”的真正根源。
同理,越是進步神速的,越會對“進步”二字有熱衷,這樣的前提下,觸目所及,看到的都是比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的,成就更完善自己的欲望自然愈發強烈。
越是勤奮的,越會對時間的把握有敏感性:這幾分鐘可以不浪費,那半個小時也可以做點什么——就像莊稼人常說的話,眼里越有活的人越能看見活兒,而當慣了甩手大掌柜的,油瓶子倒了都看不見。
越是才高八斗,越懂得學海無涯的分量,越會有那種吾生也有涯吾知也無涯的遺憾,所以,總有百尺竿頭進一步再進一步的渴望。
越有什么越覺得自己缺什么,越沒什么越覺得自己所缺的還挺富裕,身外世界如此,個人的內心也有同樣的映照。
老話說的好,登高才能望遠,對于搏擊長空的鷹隼來說,視野再廣也不可能看盡整個蒼穹,而常年累月坐在井底的青蛙,它的大腦圖譜中關于藍天的印象,從來只是井口那有限的一點。
提高自己,不妨先從突破個人較低的那個思維維度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