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風格識字教學觀摩研討會”上的講話(節選)
(2013年11月深圳)
崔巒
2013年11月,廣東省東南教育科學研究所在深圳舉辦全國“不同風格識字教學觀摩研討會”,崔巒先生親自到會作主題報告,這個報告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識字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現征得崔巒先生同意,把講話原文供識字教學聯盟成員學習。此系原創,若需要轉發,請提前聯系。
今天我們過得很充實,大家享受了一天語文教學的大餐。特別是集中聽這么多節低年級的識字課,以及有關識字教學的講座,可以說許多年沒有了。我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從經驗介紹和老師們的課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學生的學習潛能是巨大的,我們往往低估了孩子的學習能力。我們認識到識字僅僅是手段,培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目的。我們這次活動放大了識字教學,是為了通過對識字教學的研究,來思考,來實踐,進而通過識字教學,給學生在學習語文上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今天聽了四位老師在不同年級,運用不同形式上的以識字為主的幾節課,我深深地體會到識字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是層出不窮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想簡單談談聽了這幾節課的感受。
北京前門小學陳佳老師的課,用識字教材來教識字,其他三節是用課文來教識字,各有特點。
第一節課,深圳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的鄧莉老師上的《陶罐與鐵罐》。首先,鄧老師非常尊重學生。在識字教學中,她請學生自己來找識字當中的難點,找難讀難寫的字。然后,不平均用力,抓住重難點,來指導學生識字、寫字,這一點非常突出。第二,她在整個教學中,非常重視“字、詞、句”的積累。特別是重視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把識字與學詞相結合。因為學生在口頭和書面表達的時候,用的是詞而不是字。我們要在識字教學中,十分重視詞語的教學。鄧老師抓住陶罐的謙虛和鐵罐的傲慢,引導學生找近義詞,學生講得多好啊!這就是幫助學生來擴大詞匯量。第三,我們從這節課上看到了這所學校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在談“從文中讀到的道理”的時候引經據典,他們學得快,積累也快,使我深受鼓舞!
第二節課,北京前門小學陳佳老師上的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識字七”——《拍手歌》。上課伊始,陳老師用游戲的方式做調查研究的工作。這個調研為她整節課的分層教學做了準備,她的教學目中有學生,目中有學情,體現了“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這恰恰是我們當前在語文教學中做得不好的地方。她在識字教學中重視溫故而知新,不僅復習本課所學的字,還聯系以前學過的字詞辨析。這樣的工作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經常做的,這樣能夠防止學生出現錯別字。我們要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出現了大量的錯別字之后再去糾正。這節課的教學由字到詞到句,體現了分散識字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教學原則。她還重視教給學生識字、寫字的方法。比如,在指導學生寫字的時候,一看偏旁,二看高矮,三看筆畫,這是非常實用的方法。
第三節課,濟南育賢小學的伊鑫彤老師上的《一滴水》。她的識字教學也體現了關注學情,上課依次讓學生在生字表里圈出不認識的字,這樣就使每個孩子心中有數,哪些字我已經認得,哪些字我還不認得。老師也通過這樣一個環節找準了教學的起點。她的課還體現了“讀書與識字相結合”的思路。一節課下來,孩子們不僅識了字,還能把課文大致背下來。她還注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積累詞語。另外,用多種形式復習鞏固,比如:擺積木、做字卡游戲、我說你找,等等。
第四節課,深圳南山實驗小學劉鷹老師上的《十二生肖歌》。識字量是在這幾節課中最大的,16個字。她的教學特點就像宋鵬君校長剛才介紹的,設計一系列的識字活動,引導孩子在活動中學。比如,傾聽識字,合作識字,讀文賞畫,字卡游戲,巧解難字,歸類記字等等,還有電腦游戲,非常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學習特點。一年級的小孩子剛剛入學兩個多月,有這樣的成績,是非常可喜的。她在教學中也體現了不平均使用力量,讓孩子找難字,認難字,記難字。另外,在課上還重視擴大識字量,不僅識了這篇短文中的16個字,還以歸類記字的辦法,復習或者新認了一些帶“口”的字:唱、吧、雖、只、喝……這里有對已經認識的字的復習,也有對生字的識記。
總而言之,這四節課給我的啟示是很多的。下面講幾個問題,主要目的是幫助老師們做一下梳理,通過梳理引發老師們的思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今后識字教學的路該怎么走?
一、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識字、寫字的年段目標。課程標準已經講得很清楚,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簡單地說,一二年級重點的教學目標、重點的教學內容就是識字、寫字。三至六年級也要把識字、寫字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重要的教學任務。具體地說:
低年級識字、寫字的目標。
第一,認識常用字1600個左右,會寫800個左右,掌握2000個左右的常用詞語。關于掌握詞語的要求,老師心里要有數,相當于會寫的字三倍的詞匯量。一二年級要求會寫800字,三倍2400個,打一點折扣,大約掌握2000詞。第二,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注意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第三,學習獨立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我非常贊成這樣的說法,把生活作為識字的重要場所,在課堂上識字,憑借教科書識字,是識字的一個方面,而在生活中自主識字是無限的。
中年級識字、寫字的目標。
第一,累計認識常用字2500個左右,會寫1600個左右,掌握4500個左右的常用詞語。第二,能用硬筆熟練地寫楷書字。學習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從中年級開始練寫毛筆字。第三,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低年級重在培養,到了中年級應該有良好的書寫習慣。第四,有初步的獨立識字的能力。會用音序、部首兩種檢字法查字典,學習查詞典,培養主動識字、寫字的習慣。
高年級識字、寫字的目標。
第一,累計識字3000個左右,會寫2500個左右,掌握7000左右的常用詞語。學生如果認識3000常用字,就能覆蓋他們平時閱讀書報雜志的98%到99%,也就是在平常閱讀中不認識的字會非常非常地少,因為常用字就3000個左右。第二,寫硬筆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我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和老師,到了高年級教給學生寫行楷。為什么?因為行楷寫得快。不然到了中學,課堂筆記記不下來。課標還要求能用毛筆寫楷書。第三,寫字姿勢正確,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這一條,課標里第四學段再次提出來,說明對寫字習慣的重視,一直強調到中學。第四,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能借助字典解決不認識的字和不會寫的字,借助詞典理解不懂的詞語。
以上就是課程標準規定的小學各學段的識字、寫字目標與內容。總之,低年級要打好識字、寫字的基礎;中年級要指導學生掌握識字方法,形成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高年級初步做到能獨立識字、寫字、學詞,養成積累詞語的習慣。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課標提出的各個學段的識字、寫字要求。
二、課改以前,我們全國各地已經創造了豐富多樣、行之有效的識字教學經驗。
學生入學,首先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識漢字和學漢語的矛盾,識漢字和盡早閱讀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兒童的口語已經發展到相當的程度,但是識字量少,會寫的字更少。這樣,識字拖了閱讀的后腿。這是母語教育遭遇的第一個難題。遠的不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解決識漢字和學漢語之間的矛盾上,下了很多功夫。怎么不讓識字拖學習語言的后腿?有識之士想了很多辦法,一直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探索。2001年課程改革之前,我們國家有一定影響的識字教學經驗就有30多種,以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為代表。這些識字教學經驗,由傳統的識字教學經驗發展而來的。那么,我國傳統的識字教學經驗是什么呢?就是利用“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來識字。“三百千”一共有2720字,去掉重復的字,共有2000個左右的單字。以這個作為兒童的識字教材,延續若干年。學童用一年多的時間,認識兩千多字,同時受到初步的閱讀訓練和傳統文化的熏陶。應該說,古人的識字經驗是成功的,有這樣一個識字教學的傳統,新中國成立后,派生出來30多種有一定影響的識字教學經驗。今天很簡單地講幾種。
第一種,集中識字。這是1958年遼寧黑山學校、1960年北京景山學校共同研究出來的識字教學經驗。集中識字,突出了字形的規律,以基本字帶字為主要形式。由一個獨體字或者基本字,帶出一串字來。歸類集中,先識字后讀書,兩年的時間,能夠識2500左右的漢字。他們的經驗是集中識字,大量閱讀,分步習作。集中識字應該屬于“形音類”的識字方法,把字形字音結合起來,這是一種。
第二種,分散識字。幾乎和“兩山”的集中識字同時,南京著名的語文老師斯霞進行了五年制的教學實驗。斯霞老師用增加課文、加大每一課的識字量的辦法,隨課文識字。兩年她的班上識2000多字,還讀了大量的課文,比教科書里規定的課文要翻倍。斯霞老師創造了分散識字,并提出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識字教學的原則,影響至今。分散識字屬于“形音義 ”結合的識字教學方法。
第三種,注音識字。1982年由黑龍江提出來的,它是在一些文字學家的支持下創造的識字方法。兒童入學,首先要學好漢語拼音,能直呼400個音節,借助拼音閱讀純拼音課文繼而閱讀注音課文。兒童在讀注音課文時一目雙行,既看上一行的漢語拼音,又看下一行的漢字,很自然地對漢字邊讀邊識,漸碰漸熟。同時,設寫字課,有計劃地寫字。做到有師指導和無師自通相結合。他們認為,識字就跟認人一樣,一次生,兩次熟,三次,四次就成了好朋友。見碰漸熟,不斷擴大識字量。這樣學生一年識字過千,兩年識字過關。
以上這三種識字方法,集中識字、分散識字和注音識字,是30多種識字方法的代表。
這之后,各地還創造了其他一些識字方法。比如,字族文識字。這種識字方法,由四川省井研縣的老師發明的。他們1960年開始探索,到了1980年基本成型。他們的做法是先確定220個母體字。由母體字帶出一批音和形相近的子體字,組成一個一個字類的家族,稱作字族。一共多少字族呢?389個。然后以一個字族當中的字為族,編寫字族文,利用字族文來識字。舉一個例子,比如,220個母體字里面有一個,叫青草的青,由它衍生出來的子體字是,請客的請,清潔的清,事情的情,晴天的晴,眼睛的睛,于是用這幾個字,編成一個字族文叫《小青蛙》: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請你保護小青蛙,它是莊稼的小哨兵!通過這樣的韻文來識字,就叫字族文識字。用這種辦法,同樣兩年能識2200個字。我認為,字族文識字是集中加語言環境的形和義結合的識字方法。
第五種,字理識字。這種識字方法,先在河北滄州,后發展到湖南岳陽。這種識字方法是充分利用字理,也就是漢字的構字特點和組成規律,是追溯到造字的本源,依據構字規律提出的識字方法。在識字過程中,通過揭示和解析字理,建立形、音、義的聯系。它的好處是強化了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這是利用漢字構字特點、漢字自身規律,建立形、義聯系的識字方法。
第六種,潛能識字。這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由南京的老師們創造的識字方法,也叫科學識字。他們希望改變學生識字的被動狀態,開發大腦的潛能。沿著這樣的思路,以識字活動課為主要形式,進行專題的識字活動,比如,學校專題、社區專題、節日專題,動物植物專題、名人專題、民族專題、讀書專題。圍繞著這樣一個一個的專題,來認這一個專題里面的字、詞。課前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然后課上展示交流,課后鞏固拓展。這樣在自主豐富的識字中對接生活,開發識字的潛能。這是屬于活動類的識字。
上述種種識字方法,從各自關注的方面,尋求突破,以期達到盡早、盡快地識字,以便讓學生能夠盡早地進入利用漢字閱讀的階段。應該說這些識字經驗,各具特色。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每一項識字經驗,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
三、課改以來,識字教學的研究、識字教學的改革,總體上停滯,但是在局部上有探索,有突破。
為什么我建議這次活動在深圳搞呢?因為在最近的十多年里,深圳涌現了一些新鮮的識字教學經驗。比如,深圳南山實驗學校“八歲能讀會寫”的實驗。這是一套經驗,我們這次活動主要關注的是識字方面。這個識字經驗的特點是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以“學以致用”為核心,把識字、拼音、閱讀、習作整合起來,同時起步,協同發展。入學之初,先讓學生認識五百個左右的基本字,而后借助電腦學拼音,利用拼音錄入識字、學詞、閱讀、寫話。做到八歲能讀會寫。八歲的學生一節課能用電腦寫300字左右的短文。我到這所學校去過兩三次。有一次,我聽一年級下學期的課,當時我出了作文題讓學生打寫,40分鐘,學生在電腦上打出習作,不少在1000字以上,有的孩子還配上彩色插圖,打印給我看。他們真的做到了八歲能讀會寫,但是,也要有一點條件,就是家長要給孩子買一部電腦。這個是有些地方的家長做不到的,深圳是能做到的,并且成果真的很驚人!
第二,北師大深圳南山附屬學校的“自主識字,同步讀寫” 實驗。這所學校從2004年開始,憑借創編的“漢語拼音自主識字游戲卡”玩識字,在游戲當中識字,一年級用看圖猜字、折疊確認的辦法,來識字、學詞。學生在增加少量識字課時的情況下,在150天里,能夠自主識字2500個。我們到那個學校測試過,好多聽課的老師,拿2500個常用字表測試,隨便點學生,真能做到識字2500,并且在同步閱讀中復習鞏固,接下來借助學習的詞語、閱讀的短文進行聯想寫話,學校輔以激勵性的十星級的評價,效果很好。
第三,誦讀識字。 這是濟南育賢小學創造的識字經驗。他們提出“半年會識字,一年能讀書”。他們認為,識字是根,誦讀是本,總的思路是在誦讀經典中識字。一上,先學4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再學拼音,進而借助韻文來識字。第一學期識字750個,包括人教版一上課本要求認識的400個,加上其他的350個,一共750個字。他的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和人教版的教材結合起來使用,既有自編的識字教材,還有人教版的教材。一上識750個字,一下開始誦讀經典,結合誦讀經典來識字。一下誦讀的是《弟子規》,結合讀、背《弟子規》,識850個字,這樣一年下來能識1600—1800個字,把識字和誦讀經典結合起來,效果很好。
第四,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戴汝潛教授研究的“序化大成,快速高效識字法”。他從1995年研發,取古代傳統的韻文形式,集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拼讀識字、部件識字等各種識字方法之大成,故稱大成識字。采取序化五策略。哪五種策略?即先讀書,后識字;先整體,后部分;先記憶,后理解;先識讀,后書寫;先析字,后習字。兩年識字2500,能寫300字左右的短文,他的識字方法屬于多種形式的識字。
第五,單元整體識字。這是河北廊坊市老師創造的識字方法。他們的做法是以人教版教材的各個單元的生字為內容,把生字提出來,進行單元整體識字、寫字教學。將識、聽、說、讀、寫五項能力為一體,構成了互相聯系的整體,采用小集中與分散結合的辦法,每個單元在學課文之前,集中識一批字,個別的難字分散到課文里去識,識字集零為整。這樣做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再一個就是金文偉教授“科學識字”和黃亢美教授的“ 字理識字”的方法,近年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他們二位的識字方法,是課改之前字理識字的繼承和發展,依據漢字的構字理據和兒童的識字心理,科學地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普及漢字文化,屬于字理識字的范疇。
再一個是王炳新老師的言語識字。這是近年研發出來的,2009年開始實驗。其主要特點是通過學生的言語,提供一個語境來識記漢字,憑借自編的四冊160篇課文,每周上三節識字課。主要的環節是認、讀、想、說、展,測。認,自主認字;讀,讀課文;想,想口語當中是不是用過這些字詞;說,用字組詞、造句;展,進行展示;最后還有測,同位進行互相檢測。這樣六個步驟,兩年的時間也能識2000多字。
總之,課改以來,在局部有一些識字教學的探索,他們繼承了課改之前識字教學研究的成果,又有一些新的發展。跟課改之前的識字教學經驗相比,近年的一些實驗更具整體性。他們不僅考慮識字這個階段,還考慮到后續的發展,怎樣進行讀和寫,更具整體性。我們既要看到近些年整體上對識字教學研究不夠,又要肯定局部探索的成績。
四、建議與展望
第一個建議,我們一定要落實2011年版課程標準提出的加強識字、寫字的教學要求。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要加強識字寫字,堅決落實以識字、寫字為重點。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堅決糾正花大量時間、精力分析課文內容的做法。這是越位,超標。在這方面越位了,肯定在識字、寫字方面不到位。我們要把更多的教學時間,還給識字寫字,確保落實以識字寫字為重點。今天的四節課,我們看到了老師們去努力落實課標精神,但是也還有不足。比如,在寫字上還有欠缺。課上最多寫三四個字吧,實際上要求寫的字不止三四個。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每天的語文課要拿出十分鐘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書寫,做到天天練。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這么四點:識好字、寫好字、讀好文、積累語言,當然我們上不封頂。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要堅決貫徹課標提出來的多認少寫,認寫分開。認字要多,要求要低。要求認的字,只有一個要求,在本課上認得,換個語言環境還認得,不成為閱讀的障礙就可以了。所以要求認識的字不要提高要求。教認讀字的基本方法是:抓住特點,整體識記,而且鼓勵學生用自己想到的辦法識記。今天的課上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識字的辦法大體合理,就應該肯定。對認讀字還要及時復習鞏固,今天的課,老師們重視復習、鞏固識字。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讀詞語,放在句子中讀。用活動的方式、游戲的方式復習鞏固。擺積木,玩字卡,推難字,送字回家等等,很多好辦法。特別是要把剛認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復習鞏固。對于要求寫的字,要做到四會:會讀、會寫、會講、會用。會講,就是理解字詞的意思。在寫字方面,要加強指導。特別是低年級,指導要細,老師要范寫。中高年級教學,也要重視識字、學詞,要教給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還要不斷地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而且要加強運用的環節。中高年級教識字,要和低年級不一樣。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識字,來記字,來復習鞏固,教師做有針對性的點撥、指導,并引導在課堂上運用。這是第一個建議。
第二個建議,要加強識字、寫字教學的研究。
我認為識字、寫字教學的路子很多,條條大路通羅馬。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恐怕還在今后。希望各地的老師們,加強對識字、寫字的研究。一所學校研究,更希望進行區域性的研究。還要加強識字、閱讀、習作的整體性研究。我希望課改以前涌現的,以及課改之后創造的各種識字教學經驗,不要固步自封,要做到知己知彼,以彼之長補己之短。使我們的識字經驗,成為經得住時間檢驗的,經得住歷史審視的識字教學經驗。改革的方向,就是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盡早、盡快、盡可能多地認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以便及早地進入利用漢字閱讀和寫話,這就是我們的大方向。當前,我國兒童和拼音文字國家的兒童相比,進入閱讀比人家要晚一年多。我們要想辦法把識字教學搞得更好。
識字教學改革的思路:興趣為先,自主識字,認寫分開,多種形式。不同的階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辦法,力爭兩年過識字關——識2000個常用字。現在兩年認1600字,少了。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關注縮短識字周期,提高識字速度。希望能做到,兩年識2000字,寫1000字。并且愛讀書,愿寫話,使學生在入學初期,就受到全面的語文啟蒙教育。我們還要遵循兩個規律,一個規律是漢字本身的規律。另一個規律是兒童學習漢字的規律。我們要將這兩個規律結合起來,既重視漢字本身的規律,又遵循兒童學習漢字的規律。這里有四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特點,就是漢字的特點。第二個關鍵詞是興趣,就是兒童學習漢字的興趣。第三個關鍵詞是語境,就是語言環境。第四個關鍵詞是文化,就是漢字文化。我們通過改革,把體現漢字特點,激發學習興趣,提供語言環境,普及漢字文化,這四點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識字教學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果。我同意幼兒園不要小學化,但是幼兒園可以嘗試在活動中、游戲中,進行無意識字。可以沒有數量的要求,沒有質量的要求。我們只是讓幼童對漢字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使他們對學習漢字有興趣。小學階段,一入學,可以先認一部分基本字。課程標準里附的第一個字表,就是300字的基本字表。這300個字,是覆蓋面最廣、構字率最強的基本字。認識這300個基本字,就能覆蓋學生日常閱讀的50%到60%。我們可以用游戲的辦法,活動的辦法,體驗的辦法,聽讀認字的辦法,讓初入學的兒童認識一些基本字,搞好幼小銜接。接下來學習漢語拼音,借助漢語拼音幫助識字,正音,學習普通話。接下來,識字可以有三種辦法。第一種辦法,可以借助傳統的蒙學讀物,但是我不主張全部照搬。如《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里面有一些封建糟粕。我們要把這些剔除。我更主張請有志的人,包括在坐的各位專家,創編新的長篇蒙學讀物,三言、四言、五言的都可以,一本叫做《中華文化頌》,歌頌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另一本,叫做《兒童道德經》,現代兒童要守哪些規矩,要培養哪些好品德,都寫在里面。一個講傳統文化,一個講現代文明,兩篇合起來能夠覆蓋兩千字,重復的字不算,單字兩千。小學生誦讀這兩本讀物,既認了兩千字,又開始進行閱讀,還受到文化的、道德的熏陶。這不比讀三百千更進一步了嘛!學生記誦下來這兩篇長文,等于在腦子里儲存一個字盤,某個字忘了,一檢索就能回憶起來。這是一種辦法。第二個辦法,在識了三百字,學了漢語拼音以后,用各種形式歸類識字,不同階段可以用不同的辦法。比如,最開始,聽讀識字。聽故事,讀句子,識句中的幾個字。聽讀識字,這就把語言訓練銜接上了。接下來,就可以利用漢字本身的特點搞字理識字。比如,識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等等。再接下來,采取韻語識字,利用童謠、兒歌、古詩詞等識字。再接下來,基本字帶字,再加上隨課文識字,多種方法拿來為我所用。歸類識一部分字,讀一部分課文,再歸類識一部分字,讀一部分課文。到了二年級,慢慢地減少集中識字,過渡到隨文識字。這樣,兩年也能夠認兩千多字。這是第二種辦法。第三種辦法,就是利用電腦識字。先學幾百個基本字,接著學漢語拼音,再學拼音錄入,打字。在打字的過程中,識字、學詞、閱讀、寫話。這種辦法,需要每個學生有一臺筆記本電腦。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辦法進行實驗。總的目標,希望在兩年左右的時間里,大體解決識字的問題。到了二年級下學期,主要是隨課文識字,在閱讀中鞏固識字,練習寫話。我們鼓勵學生一方面在課堂上識字,另一方面在生活中識字,把識字、寫字、閱讀、普及國學文化結合起來。柳斌先生說過:“人生聰明識字始。”我們要在識字教學過中,使小學生越學越聰明。讓更多的低年級學生能夠盡早地過識字關,把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喜歡閱讀,能寫有內容、語句通順的幾句話、一段話。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就有可能把語文教育建設成世界一流的母語教育,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積累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只要基礎性工作做好了,學生將來發展的前途是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