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青草邊
從來都不失望于人性,也不失望于媒體人的良知,說出來總比沉默好,發言者是歷史的聲音,必有坦蕩的回響。越接觸社會,越覺得理想可貴。老年人郁郁寡歡,年輕人郁郁不懌。都是沒有認清楚自己的本質。認清楚自己的本質只需要老實回答下面四個問題:自己真正愛過的究竟是什么?讓自己靈魂升華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讓自己的心靈充滿愉悅?自己究竟為什么東西入迷過?《尼采,你猜》
尼采在《曙光》中提到:無論是喧囂的城市,還是寂靜的荒野,只要是強勁而安穩的地方,就能讓你高枕無憂。我們現代人有太多的憂慮,那么他告訴我們要安居于強勁而安穩之地到底是什么樣的地方呢?我認為還是內心的強大和愉悅,要去做心懷善意的人,去結溫暖踏實的朋友,把生活中的裂紋慢慢隱忍成花紋。《尼采,你猜》
最近忙著考MOOC的考試,和大家分享選修浙江大學哲學問題課程的期末考試題目:1、你是如何看待存在的?人憑著什么存在,例如是憑著身體和身體的屬性例如財富等等?你如何看待我思故我在?我們真的能夠依據思想來界定自己的存在嗎?為什么?2、你認為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如果美是客觀的,為何美感上有那么巨大的差別?如果美是主觀的,那么美的統一性又來自何處?3、你認為道德的基礎是知識還是意愿?為什么?4、你如何看待哲學與未來的關系?你認為哲學應該從人類知識譜系中消失嗎?如果不能夠,又是為什么?談談學習“哲學問題”課程后,你對哲學的看法。5、你是如何看待知識的有用性?你認為哲學真的有“無用之用”嗎?你又是如何看待哲學的無用之用的?總結一句:哲學答案無窮盡,做得我也是醉了。《浩子的臆想世界觀》
清晨出門,楓葉又紅了一圈。道路兩旁是梧桐樹,每走兩步,葉子就掉一片,掉得令人心疼。一路便是踩著尸體過去,堆砌在石階處,蜷縮著,舒展著,畏縮不前著,坦然面對著,只留突突的樹干噙著破碎的枯葉,和裸露在外的麻雀在啄食。他們是結伴的、喧囂的,而我更愿意是無依的、不泛濫情感的。認真對待每一份感情,學會認真的對待離別,別覺得離別是破碎的,不忍的。稀疏的、無依的道路人雖少,但終要有個命運的必然,離別是為了與他撞個滿懷。
最近在讀《南懷瑾選集》,有所悟有所愚。就如前兩天有個老師說不要讀太多書,會糊涂;有個朋友說,有才華的人會死于才華。的確,天才需要學問去培養,然而也要考慮到學與思的重要性;文學修養只是學問的一部分,還有考慮到學與行的統一性。從小到大,讀過的書大多記不住,蘇轍曾說:“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譯成現代口語,大致意思是:早年讀書似乎沒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審察事物時卻發揮了奇特的功效。這便是記憶的沉潛。
電影《星際穿越》中引用了英國著名作家、詩人Dylan Thomas的代表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不要溫順地走進這個良夜,激情不能被消沉的暮色淹沒。咆哮吧,咆哮,痛斥那光的退縮!這首詩是寫于1951年,狄蘭·托馬斯用以鼓勵病重的父親。電影作品賦予了這首詩新的含義,不僅僅是某個人的臨終怒吼,還有整個人類、星球的命運,又能隱喻光堙沒于黑洞的瞬間。翻譯版本有七種之多,但其不變的內核被我深深地吸引,有時候想想浩瀚的宇宙,人類的貪婪、自私、狹隘和畏縮也許會克制一點,人類的只是地球的過客,相逢便不需要實體,我們的歸宿不在此。我也害怕時間。
讀到論語中講“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焉。”我想到幾個月前有一次開會,大學輔導員在講到就業問題時,把學生比做在產品的比喻。我認為她本意是善良的,想必是比喻不當。當然,現實也是現代的教育制度的弊病,完全西化了,的確有商業行為之嫌。我們國家的傳統教育講究責任,現在丟失很嚴重,知識成了貨品,與我們原來的教育精神差很大。這一點值得我們這幾代人去檢討的。
的確,高校對目標比較實在,但也必須實在,因為“以人為本”是根植于現實,而非思想層面。萬物都有三個理則,即體、相、用,顯然的,我們只涉及用的方面,然而就業失業也好,貧窮富貴也罷,都只是生活狀態,不是人生的目的。有知識不一定有學問,真正的教育家,必須有宗教家的精神。教育工作者更應有扼腕的勇氣,剔除弊病,而不應該在教育體制中與被教育者保持“同病相憐”的關系。
人民論壇最近發表一篇名為《享受豈能是頭銜》的評論員文章,指出如今很多領導、官員、學者將享受“國務院津貼”、“正部級醫療待遇”等生活補助作為名片、介紹的頭銜。文章指出無論大的還是小的知識分子,無論做事還是學問,一個最基本的素質就是腳踏實地,不欺世盜名。我們常說,知識分子是國家和社會的精英。精英者,思想之精,品德之英,然后又學有所專,能沉下心來做事情,做學問,為社會之脊梁,公民之師范。我們常批評世風浮躁,怨青年人不成熟,文藝圈太浮淺,干部少學識等等。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會的危機。知識分子如何對待名利,實值深長思之。
《論語》中孔子說,不為酒困。我天生不會喝酒,也討厭喝酒的人。曾經在飯局上對朋友說,我要時刻保持清醒。真正經歷的人,相信沒有人是會喝醉的。而如果以哲學來看人生,沒有人是清醒過的,都在醉夢中。感情的醉,富貴名利的醉,樣樣都醉。道家呂純陽有首詩:“浮名浮利濃于酒,醉得人間死不醒。”孔子所說的,應該是即使喝酒,也不以喝醉的酒態醉意為托辭,而裝瘋賣傻。我們平凡做人,就應該不在迷醉之中。
清晨五六點起床,天還是凄迷的黑,摸索著洗漱;吃完早飯回頭看窗外的天,早已是大地清明。我們常常會有這樣恍如隔世的感慨。每一天都這樣的重復,但每一個日子都不該被辜負,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今天是國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七十七年前的今天南京淪陷,而后遭遇了慘絕人寰的屠殺。這樣的日子應當銘記。銘記歷史,忘記仇恨,永葆善良。以理性的客觀的方式紀念歷史,比用仇恨滋生仇恨的方式記住歷史,更能激憤我們民族的自信力。
經常和別人聊天,他們常常告訴我沒有時間去靜心讀一本好書,去看一部好電影,去運動,去放空旅行,去寫一篇文章,去學一門技術。后來才發現,我們沒的其實不是時間,而是做那件事時那顆安靜的不浮躁的心。走夜路的時候,不經意看夜空,兩三顆星天外。不由想起幼時仲夏的老家,因為滿天星星而激動喜悅。然而故鄉是故鄉,他鄉是他鄉。我們的有一個共同的歸宿是走向靜默、歸寂。不要因為浮躁、沉迷,錯過了滿天繁星。人生吶,中路因循我所長,由來才命兩相妨。
近期國際油價大跌,而我國邊降油價邊提成品油消費稅,許老師戲謔有“官逼民反”之意。在歷史上,“民怨沸騰”這四個字一定是要注意并且研究的,稅收財政應當是和政治大環境結合在一起的,也是要和國際大背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不要關起門來下政策,也不要找些無關緊要的人做什么大會報告,掌權者做事一定把握實際的大原則,別被三令五申朝令夕改者蒙蔽。《論語》中哀公問有若,年饑不足怎么辦,有若反駁了哀公加稅的主張,回答道: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當權為政者,不能不借鑒。
想必大家對前些天醫生護士在手術室拍照引發軒然大波的事件不陌生。今天又看到一幅在1987年,Zbigniew Religa博士經23小時心臟移植術后正在觀察他的病人,助手已經睡在了角落里的。評論說“如果發生在今日的中國,也可能某快報記者會寫:病人全身赤裸,刀口里插的管子還在流血。本是嚴肅認真的手術,患者還躺在手術臺上,醫生卻躺在角落打盹。還有無德醫生竟玩自拍!然后媒體聲討,院長撤職,博士下崗。”對比這兩件事,不想多說什么,只是希望我們媒體保持實事求是之良知,看官有明辨是非之能力。我更相信這背后的謾罵實則折射的是對醫療體制詬病的反思而非人云亦云。古語說:“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后之言豈能全信。”
公元二零一四年就快要結束,回首看看是航空史上最黑暗的一年,首尾呼應的災難破滅了多少的盼望。有時候想想,人到了二十多歲之后,上天就會給我們做減法。拿掉你的一些朋友,拿掉你的一些夢想。有些人跟你分道揚鑣,你們或許都不見得會吵架,你們或許也有著彼此的聯系方式,可不知道該怎么去聯系了。有些人或許已經跟你見過最后一面了,只是你還沒發覺。生活啊,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五個字,實實在在的五個字:珍惜眼前人。
今天看到三則新聞,一則哈爾濱九零后消防員殉職,一則農民工討薪命丟派出所,一則六百年大理古城樓毀于大火。新聞每天都在發生,新聞背后有社會的縮影,有制度的得失,有法律的流弊,有人性的思考。我們往往出了事就追究責任,處罰批評道歉。這并不是我們民眾想看到的。我們總說是制度問題,制度也是人定的,多少會議大響,行動卻邁不出會議室的門。讀南懷瑾的《論語別裁》,讀出了南師的寸寸良心,對國家民族文化的憂慮,有時候我們覺得個人太微弱,實際上在社會機器中是至關重要的,很多事,今天我們不站出來,有一天我們是站不起來的。
“沒深夜痛苦過,又怎么會有資格談論命運生活,寧可壯烈地閃爍,不要平淡的沉默。別問這是為何,因為我曾和惡魔斗過幾回合。就算它極端恐嚇也不握手言和,因為曾去日無多, 才懂我想成為的我……”這是姚貝娜的歌曲《心火》的歌詞,所有困難都會激發她的膽魄,而所有聽到她歌聲的人,都會證明這世界她來過。雖說我只喜歡聽歌的心境甚于歌手個人,但因我明白個人成名必有常人難言之隱,然而,無論是名人常人都是平凡之人,都抵不過自然法則,當把一切都看得平常了,生老病死也便只是過往云煙了吧。即使倒了,也要堅信,人應該也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泥地里拔起來。
前不久,我在講到關于“從小到大,讀過的書大多記不住”時,引用了蘇子由的一句話:“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意思是:早年讀書似乎沒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審察事物時卻發揮了奇特的功效。還說這是記憶的沉潛。今天又了解到問及“讀過很多書,但后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么?”的疑問,我看過的最巧妙的一個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閱讀對你的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