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明天要在一個客戶會議中做匯報,議題是關于未來一年的合作計劃,談成的話,訂單就八九不離十了;為了這場會議,你已經準備了一個星期,昨晚你還熬夜把它調整完美。
之前你學過一些PPT的設計技巧,坦白說,你的PPT已經在90分的水平了——結構合理,畫面悅目,圖表做的一絲不茍,看得出來是用心之作。
在今天的會議中,雖然幾位客戶聚精會神的聽了一個小時,在匯報之后也提出了幾個問題,可是你感到他們好像有些事情欲言又止,談話沒辦法觸及到深處。然后,時間到了。。。。。
我想帶出的問題是:你把很多精力放在PPT上,多大程度獲得你想要的效果?
這不是一個“有或沒有”的問題,PPT有它獨特的作用,在展示圖片和數據圖表上,非常有效;所以,我的意思是,假設你花了20個小時來準備這份PPT,它給你帶來多大的回報?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用更少的精力帶來更大的回報呢?
我認為是有的。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一般開會有什么目的?
1. 匯報
2. 分享信息
3. 收集想法
4. 就某些事項做決定
5. 排列工作順序和資源分配
6. 情感交流與建立關系
你應該做的不只是設計PPT,而是設計跟參與者交流的方式。
我們希望參與者交流什么?借用Edward de Bono的“六頂思考帽”,我們可以讓參與者:
藍帽子:表達對會議目的、結果、議程、角色、討論規則等事項的意見
白帽子:分享他們所知道的事實、信息,而不加批判
黃帽子:表達對事情的正面看法
黑帽子:提醒大家事情的缺點、風險
紅帽子:表達他的感受、直覺、情緒,而不需要所謂“正確的”理由
綠帽子:發揮他們的創想,尋找其他可能性
現在大家設計PPT的時候,通常只是列出幾條問題,然后讓參與者回答。這種做法很單調,而且容易被職位高的人“挾持”對話,其他人不敢發言。
其實,跟參與者互動的方式可多呢!
1. 讓參與者寫便利貼,然后一起貼在白板上分類
2. 在白板上把參與者的意見紀錄下來,配以卡通
3. 如果人數在10人以上,分成2-4人一組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全體匯報
4. 預先準備好思考模版,分發給參與者使用(個人或小組皆可)
5. 讓參與者用圓點貼紙投票(如:每個人有10點,每一點代表10萬預算,讓他來分配)
6. 利用圖片、模型、道具和樂高積木等物品,來隱喻他們的想法、感受、創意
7. 傳遞“談話棒”
我以前要進行大的匯報時,都會好緊張,不停修改PPT,因為有很多問題我不懂怎么做,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怕有些問題我回答不上。
人的本能是要逃避痛苦,這種不確定性會讓我痛苦,我想逃避它,方法是不停改PPT。
其實,唯一的解決方法,是接受這種不確定性:準備會議的時候,預留30%的時間(甚至更多)用來跟大家互動。你會發現,假如大家都參與進來,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
你只需要準備幾張圖,現場隨時能手繪,你就可以節省很多PPT設計的時間。
祝你每天上班都像遇到艷遇一樣那么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