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兒子洗完碗后,在房間里玩平板,孩子爸爸走進來,沒好氣地說:皓皓,你碗洗好了嗎?兒子說:洗好了。兒子可能等待的是一句表揚,但是孩子爸說的是:你鍋洗了嗎?我對著孩子爸使眼色:“我跟皓皓說的一直是只把碗洗好了就行了。”轉頭對兒子說:“皓皓今天洗碗洗得好快,謝謝你幫忙洗碗,爸爸媽媽都感受到了你的愛。”
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是,在這個時候我習慣性的說了一句:“小寶貝碗收到柜子里了嗎?”兒子趕緊跳起來說:“哦,好像忘記了。”跑到廚房里看了下,回來說:“我搞糊涂了,我已經放進去了。”好心疼,兒子已經做了的事情,還是擔心自己還沒有做好。
我把兒子支了出去,跟老公聊了起來。其實就在前幾天,因為老公指責皓皓不認真吃飯的事情,我就跟他聊過了,如果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很少,孩子做得棒的事情父親視而不見,不鼓勵,不表揚,不給正面反饋,孩子有什么做得不夠好的事情父親就發脾氣,那么孩子為了吸引父親的注意,偏差行為只會越來越多,他真的不是故意要這樣的,是人類的自然規律,教育學家反復研究過的。
老公當時點點頭,非常別扭地拿起了兒子父親節送的禮物,對兒子表示了感謝和鼓勵。我們這一代人,真的很不好意思表達對父母和孩子的愛,不過這些都是可以練習的。
說回到洗碗的事情,我跟老公聊,老公可能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條件反射式指責。我跟老公說:所有人做事都不是天生會的,都是逐漸熟練起來的,最開始我讓皓皓洗碗的時候,你說他不會洗,不要他洗,后來因為他洗不干凈,又嫌棄他,現在他會洗了,你又說他不刷鍋……你可以看看他的進步嗎?知道為什么他吃了飯就進廚房刷碗嗎?因為我給他說了,每個人都要在家里勞動,這樣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會感受到他的愛,他洗碗是在表達他對大家的愛。
老公表示知道了,態度真的很好,這其實是他自己的痛點,我婆婆的口頭禪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什么什么”,我公公呢,以拿筷子這件事舉例,皓皓大概5歲的時候,我公公看到比皓皓小一歲的小女生會拿筷子,就走到皓皓面前說:你看別人比你小都會用筷子,你呢,比別人大還不會用筷子,羞不羞?事實是,皓皓每次吃飯想用筷子的時候,他們就嫌棄他把飯弄得到處都是,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他不會的時候又責怪他,請問你想讓他怎么樣?
我老公會這樣對待孩子,也是從上一代那里習得的,有時候他說的話他自己沒有意識到是指責,但是給他指出來了,他在學著調整自己。
我自己的父母帶給我的影響,除了讓我能吃苦耐勞、奮發圖強等好的方面外,也有一些不好的方面,而他們之所以會那樣,也要問他們的上一代,所以,不要想著改變別人,只有調整自己,原諒那個做事不夠完美的孩子,就是原諒最初不完美的自己。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都需要去調整,去學習,家人都幸福快樂才是我們的目的,讓愛伴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