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有多面性的。很多時候我們因為看到了一個人的某一個面而就喜歡上了對方。當(dāng)對方展露出了另外的一面,你可能因此會對他失去興趣。希望大家看完今天的文章后思考一下,對于的朋友或者伴侶,你是真心接受了他/她這個人,還是把自己的喜歡停留在了他/她的單方面。也希望讀完文章的你,不要害怕把最真實的自己展現(xiàn)出來。
1
今天的故事從我的好朋友貝拉說起。
一句話形容我這個朋友,那就是她符合我對女朋友的全部要求:長得美,笑點低。
雖然第一次見面她總給人留個高貴美艷的印象,可你跟她一旦變熟,馬上就會發(fā)現(xiàn)她負(fù)值的笑點。
哪怕是個爛梗,她也總會很夠意思的捧場,而且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覺得好笑。
身邊圍繞著她的男孩子從來不會少,只可惜他們一看到她“長得美”的第一面,就忍不住把她幻想成高冷的女神,這樣他們才好扮演難得讓她為之傾心的騎士。
“說真的,他們一看到我那么愛笑居然都很震驚,說‘啊?你原來是這樣的?’可是我就是我啊。”
她跟我說起這話時,我完全感同身受。因為原來也有過太多人試圖告訴我,他們懂我,知道我是什么,我不是什么,我變了還是沒變。
其實我很想說,連我自己都不懂我,不知道我是誰,不是誰。是誰給了你們正解呢?
可是坦白說,誰又不奢望有人懂。
甚至可以說,我們對這種朦朧的命運似的“懂”總有些執(zhí)念。
2
以前有一個妹子告訴我,她覺得她男朋友最撩她的瞬間就是每次都能替她說出心里的話,然后輕車熟路地接一句:
“我還不懂你?”
每次他這么一說,都最大程度的滿足了她對于“男朋友”這個頭銜最高的期待,仿佛就是這么一句咒語,簽訂了他們的命中注定。
但也是她的這位男朋友,最后一臉失望地對她說
“你不是這樣的。我們分開吧。”
這個姑娘頓時非常憋屈:
“我一直是我,明明是你自己對我不夠了解,怎么最后還成了我的錯?”
說來也是滑稽。一道數(shù)學(xué)壓軸題都可以有十幾個解,他口口聲聲說著懂她,可他甚至都沒準(zhǔn)備好去發(fā)現(xiàn)和接受她的無數(shù)面中的“下一面”。
的確,或許她的這一面是他不認(rèn)識的,但這一面又怎不是她千真萬確的一部分呢?
常言道,切忌交淺言深。比交淺言深更惡劣的是什么?
就是你剛認(rèn)識了一個姑娘,隨意猜中了點她少女的心思,就得意洋洋地說你懂她,
就是你暗戀的男生聽了你喜歡的音樂,或是引用了你最愛的一句詩詞,你就忍不住對他投懷送抱,以為紅線的兩頭分別纏在了你們的小手指上。
千萬別這么做,傷人傷己。
3
對戀人對朋友都是如此。如果誰只是“認(rèn)識”你,卻硬要裝作“懂得”你,甚至嘗試對你這個大活人“下定義”,那只能說明他本身就是一個很膚淺,也不值得深交的人。
我有個挺男孩子氣的女生朋友,我們之間一直以哥們兒相稱,相處起來也完全就是一對哥們兒的樣子。
習(xí)慣了這種模式,我在她面前從來都只流露出最糙漢的一面。
有一天我畫了妝,穿著裙子,怎么也沒想到竟意外地撞見了她。
那一刻的慌張、尷尬和歉意是難以掩飾的,我太羞于讓她見到她從沒見過的我,或者說是不想把她心中我的固有形象打破。
沒想到,她卻徑直朝我走過來,不僅贊美了我的打扮,還說下回要我?guī)ベI化妝品。
我相信,我哥們兒從來沒覺得她已經(jīng)懂我,所以她才能夠在發(fā)現(xiàn)了我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之后,對我毫無懷疑和排斥的接受了這個“我”,嘗試與這個不同的“我”建立聯(lián)系。
這難道不就是交往的本質(zhì)嗎?
說白了,與朋友交往、與戀人交往,能交換的不過就是兩顆心和每一面不同的自己。
交朋友不是做題目,為求的根本不是那有限個數(shù)的解。
我們在一段感情中投入的一分一毫的精力,都應(yīng)出于去更好地了解和喜愛真實的對方的目的,而不是為求一段自欺欺人的“緣分”或是一個交淺言深的“懂“字。
退一萬步講,如果你自詡對一個人什么都懂了,失去了深入交往中的新鮮感,這一段交往又樂趣何在呢?
在我看來,“懂你”遠(yuǎn)不如“了解”給的體貼,“投緣”遠(yuǎn)不如“磨合”來的難得。
比起一個矜貴難得的“懂”字,我們要更先學(xué)會的其實是“發(fā)現(xiàn)”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