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煉之木——培元保民育才篇
看著平房山墻外的核桃樹,不得不佩服20年來他的頑強挺拔。剛栽上的沒有胳膊粗,如今有七八米高,尤其是十年樹木高過房檐之后,不僅長勢喜人,而且年產量也非常可觀。過去我們經常說“桃3杏4梨5年,要吃核桃15年",可以說老品種的核桃前十年我們幾乎看不到他明顯的長勢,現在已經它成了我最賞心悅目的地方。
再對比一下地里邊栽的這顆小核桃樹。雖說三年不到,可栽那二十棵的時候是太子溝姑父嫁接好的兩米多高鋤柄粗的小樹,當年栽上已經結了十幾個核桃,第二年就可以收到一筐。因為天旱且栽在薄土地方長勢不旺的核桃樹只能摘上十幾個。看來技術的更新,讓我們的老觀念改變了許多。別看它小,兩棵差不多頂住大樹的一棵產量。
過去說樹大自然直,其實老核桃樹現在我們已經既不打藥也不修剪,長的粗野而沒有一點美感,儼然樹漢子。而小核桃樹我們不僅修剪打藥而且進行鋤草施肥,不知道這樣的果實是否綠色環保嗎?
麥地邊的刺槐花正奉獻著幽幽的香氣,70后80后的看見他們覺得格外親。這位躺在樹媽媽的懷抱與樹爸爸高大身影下的寶寶居然也有了打扮生活的勇氣與行動,不由人不肅然起敬。看來,靜待花開應該是我們的心理常態。
摘刺槐花時我最愛圖數量,手持鉤鐮我一中午總要摘一籃子,常常貪不求質,同一棵樹上含苞欲放完全開敗的如大米粒一樣的完全混為一打。別人兩個鐘頭可能是采摘了半籃子,我往往已經平一籃子連樹葉帶花瓣帶嫩苞。媽媽常常是把我的成果用簸箕重新簸一下,扇除葉子與花瓣,雖被媽媽與哥哥笑責,而我又常常不以為然,現在想想不聽老人言,真是二傻片呀。
報春的使者更令我們難忘其甜香可口。早春二月,四十年前的我們會牽著媽媽的手,到剛剛吐出嫩芽的楊樹上摘楊葉。然后媽媽會把這些楊芽用開水一燙,就成了我們可口的新鮮的蔬菜。苦中帶著甜,澀中有點兒香。現在我們吃著草莓菠蘿獼猴桃芒果柚子,品味黃瓜西葫蘆西紅柿豆角,總覺得缺了那時的親情與美味。
晨煉返回時看見十幾位身著工裝的護路工,正在用對講機和上司匯報工具準備情況,他們正是在養護祖國的大根基——鐵路,誰又敢說他們的工作不是為了養護祖國這株大樹的本元呢?再看看整裝待發的貨車車廂,路邊那醒目的“一看二慢三確認四通過"的告示牌,向為祖國培元的人
以上兩圖正好是我跑步回來時,看見垃圾清運車的工作過程。一位司機開著小小的工具車正把空垃圾箱卸下,隨后再移動位置把另一個垃圾箱起運拉走。“污水不露天,垃圾不落地"是當今人們幸福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再看看垃圾車西邊剛剛走過的電動綠色小汽車,再想想如今的電能風能日光能多項新技術利用成果,更該為當今的小康社會點贊。
再回到我們的工作崗位,想想我們從事的工作又是多么的神圣。我們只要播下愛的種子,10年20年之后,就像我們的那株核桃樹一樣枝繁葉茂櫛風沐雨又頂天立地造福萬物。“社會就是學校,土地就是我們的課堂。"陶行知老先生的話還言猶在耳。只有知行結合,培元護本,育才育心,傳道授業解惑,立德勵志利行,才能讓我們的后代傲視于世界民族之林,像馬云等改革先鋒一樣讓65億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