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張愛玲晚期的一部中篇小說《同學(xué)少年都不賤》,我的感慨頗多。
故事其實很簡單:上海一家教會女校的同宿舍的四個女孩子她們的感情經(jīng)歷。文筆一望而知,還是張愛玲的文筆。人情事故,也還是張愛玲的眼中的人情世故。
20年前,初看張愛玲的文字的時候,覺得她對人性的描寫特別深刻。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沿襲了她以往的風(fēng)格。但如今的我,卻不再喜歡她筆下描寫的那些入木三分的人性。
這部小說的兩個女主人公,恩娟和趙玨,在花季少女時是同宿舍里一對無話不說的閨蜜。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她們都來到了美國。由于地位的懸殊,兩個人變得生分和隔膜起來。久別重逢之后的比較和計較,讓人覺得心酸,她們也知道回不到過去了。她們特別懷念花季少女時的真誠。
老朋友之間就真的只有那樣的比較嗎?以前,我也許會認為是的。我畢業(yè)十多年,當(dāng)我看到我的同學(xué)們,在電視屏幕上熠熠閃光,獲得金話筒、銀話筒獎的時候,心里是五味雜陳的,有不甘、羨慕、難過、自慚形穢的。那時除了一個同宿舍的閨蜜外,我刻意地遠離著大部分同學(xué)。
可是現(xiàn)在,隨著心理的成長,現(xiàn)在想來,那時的我真是沒有格局。畢業(yè)二十年聚會,再見到我的同學(xué)們,我心中完全了沒有比較和計較,只有祝福。當(dāng)我用這樣的眼光對同學(xué)的時候,我也收到了同樣的祝福。--沒有比較,心就沒有傷害。
我在想為什么張愛玲的筆下都會顯出這樣的人情冷暖呢?是因為,她看到的、經(jīng)歷的、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就是這樣的。而當(dāng)我們用一種純凈的,美好的眼光去看周遭的關(guān)系的時候,那反饋在我們眼底的,同樣也是純凈的美好的。就好像是我們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你戴的那片有色眼鏡是什么顏色,你看到的世界,就會被蒙上什么色彩。所以,**我覺得重要的不是這個世界如何,重要的是我們看這個世界的眼光是怎樣的。
-**我相信有一種眼睛,就算在廢墟里,也能看到詩意。在絕望中,也能找到快樂。在一地雞毛中也能找到歲月靜好。
心靈有多干凈,眼神也就有多干凈,他所看到的世界、還有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有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