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第一部分一一尊重與合作的基礎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愿意做到以下幾條,就可以營造和享受相互尊重合作的氛圍:
1.永遠記住,身教勝于言傳。孩子是從你的行為中,而不是你的說教中學習的。
2.跟孩子合作。如果能夠對孩子顯示尊重和合作的意愿,孩子們通常都會以善意回應你。
3.同等珍視你和孩子的需要。你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同等重要。
4.檢視你對孩子們的諸多判定假設。用化解沖突的溝通方式替代加劇沖突的就習慣。
5.實踐幾把鑰匙培養幾把鑰匙的能力,它們是尊重養育的核心。
合作和尊重必須是雙向的。當家長自己都沒有做到對孩子尊重和合作,孩子怎么會尊重父母嘞。合作,一起一起工作,真正的合作是沒有任何強制意味的。一個家庭的運作如果沒有和孩子們一起制定那些跟他們有關的規則,一起為解決問題尋找方案,以及一起做決定的過程,你就肯定要面臨下面這些可能出現的后果:抗拒、爭吵,傷害感情,意志較量和獎懲依賴。人與人的關系中一個最基本的法則是: 在一個家庭的運作里,沒有合作就一定會招致抗拒。抗拒節會導致懲罰或者獎勵來脅迫服從,進而又引發更多更強的抗拒,如此循環往復。
? 合作是跟你的孩子一起協作。想一想你跟孩子一起互動的每一個時刻,你是在運用權力掌控你的孩子。還是在跟你的孩子一起協作?
控制型育兒方式的典型表達:
"我要你馬上去做,如果你不去做……
不要讓我說第二遍!
你只要照我說的去做就好啦!
不要犟嘴!我不關心你是怎么想的!
我知道你想玩,但是你得先……"
這種家長會花費很多時間跟孩子訓話,提建議,爭論分析。他們會竭盡所能,千方百計的讓他們的孩子滿足他們的期待。因為那是他們心目中唯一的正確方式。在努力讓孩子服從的過程中家長們經常用一些命令或要求短語一一你一定要、你必須要、你應該要、你非得要。他們還不得不用威脅懲罰,回承諾,獎勵一類的方法來強化他們的命令。孩子們根本沒有或者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利。
賦權型育兒方式的變典型表達:
"咱們一起找出一個對每個人都有好處的方案吧。
我們倆一起想辦法,真讓我高興。
如果我們當中一個人無法參與決定,我會覺得很阻喪。
我想聽聽你的意見,你覺得這個主意怎么樣?
我想知道你這會兒需要什么?
你愿意……嗎?
你能幫我了解你此刻的想法嗎?
我想知道你聽到這個決定時,你有什么想法?"
這種育兒
方式意味著家長和孩子通力合作,大家一起決定什么是對孩子最好的。共同商討所有的行動,一家人會定期的做下來檢視他們的約定。這種家長會主動傾聽孩子們的感受,需要和愿望來理解他們。家長給孩子傳遞的主要信息是:"我愿意在開始做這件事情之前跟你一起探索。"? 家長不會害怕聽到孩子所說的實話,他們愿意聽,他們知道傾聽只是對話的開始。
尊重是一種"看事情的方式"
尊重他人,就是帶著尊重去看他人當下的感受和需要。你永遠可以選擇你的關注點去看孩子,你可以選擇從你的視角,你的愿望和你的判斷去看他們的行為。也可以選擇從他們的視角帶著尊重去看他們的,感受他們的需要。當你去教育孩子的不良行為時,你的所思所想都充滿了擔心,焦慮、評判。而當你帶著尊重去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時,無論孩子行為在你看來有多么的不可理喻,他在那個時刻所做的一切,不過都是為了滿足他的需要而已,那是個你也有的需要。也許他需要的是關注、照顧、需要選擇權,自主權。你可能不喜歡孩子們為了滿足需要所采取的表達方式。但是這也正是你跟他鏈接的最佳時機,如果你能夠辨別出他們在每個時刻最真實的需要是什么。就可以幫助他們找到一種更好的表達方式。
家長有需要。家長自己的需要很重要。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可能去照顧好他人。當你每一天都超負荷快速,瘋狂的運轉,得不到休息。無法按時吃飯,沒有時間放松,就很難充滿熱情的去回應孩子們的需要。當你沒有時間享受生活的樂趣,事就很難因孩子們渴望樂趣的請求而興奮不已。當沒有人傾聽你的時候,你也許就無法承受傾聽孩子們訴求帶給你的挑戰。當你的能量枯竭,系統空號時,你的情緒成本會透支,不僅你自己感受得到,孩子也能感受到。這時你會發現你開始用一種兩敗俱傷的方式跟孩子互動,也會大量地使用挑剔,威脅,喊叫,苛求,獎賞,懲罰的手段,直到你的馬達噼里啪啦停轉了,你已經到了精疲力盡,無所識從的地步了。自我懷疑,無助無望的感覺充斥著你,讓你開始質疑自己所做的一切到底有什么意義和用處。說一些口是心非的話,甚至用一些你根本不愿意發生的事情來威脅你的孩子。
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而引發的另一個可能后果是,你會變得易怒。孩子接受你的照顧,會感到負疚,從而拒絕你提供的照顧。他們還可能有一個錯覺,認為你是一個沒有需要的人。
為什么讓合作難以為繼?引發家中沖突頻發并阻礙合作的幾個因素包括: 有限的鏈接時間,貼標簽和攀比。獎勵和懲罰以及無效的溝通。每一個這樣的習慣都會加劇沖突。關注沖突的根源,往往會攪起傷心,失望或者祖上的感覺。我們希望你有足夠的耐心和領悟,如果在讀書或做練習時能夠聚焦于未來以及你想營造的愿景而不是糾結在過去以及何以造成如此糟糕局面的原因里。你就會學的更快,也會更開心。
給他人貼標簽,除了是不適當的并且傷人之外,還會讓自我暗示成為現實。也會讓孩子慢慢學會了把權利交到別人手中,允許別人告訴他他是什么樣子。其結果,他也將有可能把這樣的權利拱手交給他的同伴們,以及那些永遠在他身邊的廣告商們。廣告業的生意如此之姓王,就是靠著那些把自己的判斷力交給別人的人,他們總是在告訴你,你哪些不足還需要什么產品,你就會變得比現在更好。在外面的世界尋找認可或自我定位。無論在什么年紀,都足以損害一個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
任何一種給別的孩子比較的方式都會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比較而不是讓孩子通過認識自我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只能引發孩子內心的敵意、嫉妒、疏離、沮喪或者叛逆,因為他沒有滿足孩子內心渴望關注、尊重和接納的需要。我們能做的是真實的表達自己,既不評價也不挑剔孩子。
"我很感謝你,上周的七天里有四天都沒用任何體系就為了狗狗。看到我們家里的每個人都能遵守承諾,一起照看好家里的每件事,我覺得非常高興。"? "當我意識到上周有三天你是在我提醒下才去喂狗的,我有些擔心。我希望即使我不提醒你,狗狗也可以得到位呀,不知道你能不能想出辦法。記得每天晚上喂狗?" 用這種尊重的方式跟他一起探討各種可能性,比責罵他冷漠,懶惰或者不負責任,會更有可能讓他愿意跟你合作。
獎勵和懲罰是控制型育兒方式的標準手段。事實上,當你的目標是讓孩子去做違背他們意愿的事情,這是必須的手段。獎勵和懲罰是尊重與合作的反面,只會導致沒完沒了的權利之爭。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育兒付出的代價是: 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是在鼓勵孩子為何的獎勵,或者避免懲罰去努力,而不是遵從自己的內在價值去行動; 剝奪了孩子為你做事的快樂;拿走了孩子跟你合作的愿望;教會孩子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從他人那里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撕書,你就要想方設法抱住他,直到他安靜下來,可以好好談談。此時使用武力是為了保護你所珍視的東西,不是懲罰他的不良行為。不要給他講什么大道理。你要傾聽他,你可以給他說或者是什么都不說"你覺得很組上需要發泄一下是嗎?如果是這樣,我很愿意幫助你找到一種方法,既不會傷害你。也不會傷到我比較看重的東西,比如這本書,好嗎?" 如果你能記得,每個行為背后都是在試圖滿足某種需要你的話語里就會沒有批評,責備或者挑剔的意味,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更愿意敞開心扉他們他們通過撕書所示圖滿足的需要。知道了他的需要,你就可以跟他一起討論,找出其他的可以令他滿足需要又沒有造成傷害的策略。
但如果你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為他的錯誤行徑吃點兒苦頭,這樣的對話就不可能發生,當孩子認為你要懲罰他的時候,他就可能會關閉自己,或者心懷恐懼,憤怒,怨恨和失望的發泄情緒。他滿腦子想的也許都是怎么跟你打拼,絕不是以后怎樣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這樣的情況。而且如果你執著于懲罰,就永遠不會了解到他最初為什么會次數,同樣的事情,以后恐怕還會發生,難道你不愿意?你的孩子從此不再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知道當他想講話的時候,有人會傾聽。而不是因為害怕破壞的東西所帶來的后果嗎?
當孩子因為內疚,羞愧,害怕懲罰或者渴望將上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將要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內疚,羞愧,懲罰經常會出發,一個人內在的憤怒和報復之心。而用獎賞所激勵的行為多會上癮,你要不停地提供越來越多的獎賞才能獲得你所期待的服從。
當心"但是"和"應該"這兩個詞,但是就像一個橡皮擦,他把你前半段所說的一切都通通擦掉了。你所具有的應該思維的級別也將決定你所要經歷的憤怒程度,正是應該思維本身造成了你的憤怒,引發你的負面感覺和情緒。當你聽到或看到與你內心中的應該無法匹配時。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就將觸發你的情緒。于是開始抨擊,指責,批評和羞辱他人。這種應該是為不僅造成新字關系中的憤怒,沖突和攻擊,也常常引發團體之爭,政黨之爭和全球范圍內族群之間的痛苦和攻擊。
非暴力溝通第二部分一一開啟合作的七把鑰匙
第一把鑰匙? 做目標明確的家長。幫助你認清自己最根本的育兒初衷,令它與自己對子女最深情的愿望保持一致。
第二把鑰匙。看到行為背后的需要,幫助你撩開孩子種種行為的迷霧,為你介紹一種聚焦與需要的育兒方法。
第三把鑰匙? 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以科學研究為依據,闡述了身體和情感的安全感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告訴你如何為孩子提供這樣的安全感。
第四把鑰匙? 激勵給予,幫助你去辨識那些是孩子們給你的禮物,如果帶著感激之心結束這些禮物,以及如何鼓勵相互的給予和接受。
第五把鑰匙? 使用尊重的語言陪伴你一步步的學習非暴力溝通的語言,教你如何將批評和指責轉換成帶有尊重的需要表達。
第六把鑰匙? 在成長中學習,鼓勵你跟孩子一起探索,研究和制定各種滿足需要的方法和方式。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每一個需要都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去滿足。
第七把鑰匙? ? 讓你的家常味吾錯區揭示了沖突的根本原因。給出了將沖突轉化為真誠鏈接的方法。
第一把鑰匙? 做目標明確的家長。
確定你的育兒目標,用你的目標校準你的思考,讓你的行動符合你的目標,讓你的溝通支持你的目標,鼓勵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
給家長的三個根本問題:? 什么對你最重要?養兒育女為了什么?你跟孩子互動的用意是什么?
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第一步,明確你的魚兒目標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確定我們想要什么以及我們養兒育女是為了什么。專注長遠利益,會讓你正確審視當前的行為,也能讓你更清晰的關注到最重要的事情。請列出你希望孩子成人后具有哪些品質呢?
仔細審視你所列出的那些你希望孩子成人后所具的品質,現在把它套用在自己身上,你將更加清晰的看到你需要具備哪些品質,你要活出的品質和價值觀,來為你的孩子樹立榜樣。比如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誠實的人,轉換一下就是我看重誠實,我要說實話。你希望孩子關注健康,就會說我看中健康,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周期陳述就是一款一塊試金石,提醒你明確你的育兒目標和你的育兒實踐。
用你的目標校準你的思考。大腦對各種念頭的處理決定了我們所看到的和體驗到的。你決定了我們所要采取的行動,他們選擇結束了想要結束的部分,重構了我們跟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互動。你也許會很奇怪,我怎么能選擇我的念頭呢?難道他們不是自己發生的嗎?念頭來來去去,每一個時刻都在選擇愿意與之共舞的念頭。你是你自己各種念頭的邊際,你可以學著引導他們,讓他們為你的育兒目標服務。
任何一個人如果選擇把念頭聚焦在誰對誰錯,公不公平,誰好誰壞上,將會不可避免的把大量的寶貴時間與精力花費在分析,判斷,指責和批評上。當你把能量消耗在分析,判斷,指責和批評上的時候,就等于在支持沖突。這樣一種思維的后果就是你不能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和滿足孩子通過行動想要表達的真正需要上。
如果你在心里認定別人是在針對你,比如你認為你的孩子試圖操控你,利用你忽視你,或者不尊重你。那么你就會經常感到煩惱和生氣相反。如果你能想到,你和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某個需要,就會在心里生出更多的慈悲,體會到彼此的鏈接。就更有可能采取一些行動來幫助你的孩子以及你自己提升幸福感。
你對孩子的種種想法直接決定了你如何看待他們和如何對待他們。如果你認為孩子是不可信任的,你就會限制他們做決定或學習信任的機會。同樣,當你對孩子說我沒法相信你的時候,他們就會把這句話深深的印在心里,相反。如果你認為孩子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你就會把這種信心傳遞給他們,用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給他們很多做決定的機會,你會總是為孩子們做最好的攝像。把你對他們的信心作為禮物送給他們。
? ? ? ? 讓你的溝通支持你的目標
你的群聽方式決定你跟孩子的互動是一種探討和討論,還是一場爭論和吵架。當你傾聽孩子的時候,你是在春天是木來,你是在努力找出話語中的錯誤問題過失。還是想通過傾聽更好的了解你的孩子以及他們所面對的挑戰?你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傾聽者,還是一個極度敏感,容易生氣,隨時準備為自己辯解的人?要是聽到讓自己不舒服的觀點,你馬上會反駁嗎?你會帶著尊重或好奇去傾聽那些跟你不一樣的想法嗎?春天對你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是保持安靜等待開口解釋的機會?還是以一種積極的姿態默默的嘗試從他人的陳述中理解別人的看法?
關于傾聽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如果你覺得自己別無選擇。也許是因為你很難過,感覺受傷氣餒。焦慮,灰心或者氣氛,這意味著你需要體貼自己的感受。或者找到一個合適的人來傾訴,在你情緒緊張的時候,是很難春天自己的孩子的,你首先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可以找一個人來群聽你,當你的情緒得到疏解之后,就可以傾聽孩子的訴說了。
貼標簽、下結論、責備、拒絕選擇、下命令這些慣用的說話方式經常會阻礙相互間的尊重與合作,帶來很多的痛苦,也為家庭制造很多的沖突。
無論你做什么選擇,都有一個與之相伴的結果,這就是選擇的真相。有一個做法可以幫助你在家里增強合作和避免沖突。那就是盡可能的鼓勵孩子們為自己做選擇,"自己做選擇并從中學習"是孩子們在人生道路上最好的一課。如果家長忽略了孩子對選擇權的訴求,就會給自己和孩子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危險。選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是人生經歷的核心。無論什么年齡,選擇自己的目標,信仰和行動的肉望都會在家庭中引起爭議。伴隨著孩子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做選擇的機會也會不斷增加,能夠有足夠多的機會做選擇,并從中學習,對他們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寧愿替孩子做選擇,也不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做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希望事情能夠按照自己期待的樣子利索、有效,精準的完成。二是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而父母替孩子做是一方面限定的,孩子們練習決策和做事的機會,妨礙了腦力和體力的鍛煉。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抗拒和沖突,缺錢發這些磨練的機會,孩子們很難把自己看成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有能力和本事的人。
第二把鑰匙? ? 看到行為背后的需要
所有的行為都在試圖滿足某種需要、孩子們總是在努力地滿足自己的需要、你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感受是需要的信使,孩子們需要傾聽和理解
造成孩子們撒謊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認為說實話不安全,想保護自己免受懲罰。指責永遠解決不了問題,一旦家長在家里扮演的法官和彭勝源的角色,判定屬于該被懲罰以及如何懲罰家庭中就永遠存在一種叫做責備的游戲。指責、找茬兒、謾罵就會成為家常便飯。每個孩子都希望別人看到他們的善意,認可他們的努力。可以想見,那樣的指責和謾罵有多么令人難過。如果人們能用尊重的態度去看待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安全。特別是當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沒有出現所期待的結果時,這種尊重顯得尤為可貴。當一個孩子感到氣餒,緊張,難過,恐懼或者困惑的時候。任何的忠告,責怪,批評,羞辱或者懲罰都無濟于事。那些反應只會讓孩子們感到更加的痛苦和恐懼,而不會讓他們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也不能令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當孩子們發現從大人那里只能得到這種讓人恐懼的反應時。總有一天他們會去找其他人傾訴,或者干脆把自己封閉起來,什么也不說了。
孩子們真正的需要時,當事情搞砸了的時候,有人可以認真的傾聽他們,接受他們的感受。并且能夠理解他們這么做的良好動機。群體接納和理解,能夠滋養自我,反省和學習。如果你能夠滿足孩子們的這些需要,允許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自我反省。就等于給了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他們是有能力和有辦法的。是能夠從各種情形中總結經驗。當孩子們得到了尊重和體貼的傾訴,并從中感受到了這一切帶給他們的放松和希望,那么下一次他們就還會與你交流。最終他們會全人的打開自己傾聽你的想法,征求你的建議。
有時候,家長們不愿意聽到孩子們想要什么,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也許是他們不能理解需要和為滿足需要所使用的策略之間的區別。所謂普遍性的需要,是指這個星球上每個人都有的那些需要。玩電子游戲不是一個需要,只是滿足需要的一個策略。孩子們每天吵著鬧著非要不可的一些東西,大多數都是為滿足需要而提供的方法和策略。區分需要與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幾乎所有女孩子和其他任何人的沖突,真的吵架以及權力爭斗都是圍繞著策略展開的。如果父母可以帶著尊重,把注意力放在策略背后的需要上,這些沖突即便不能避免,也是可以被化解的。
只有自己才是唯一門衛自己的需要負責任的人。它意味著你永遠不要指望任何人來滿足你的需要。如果你認為其他人或者其他群體要為你的需要負責,就會有兩種不幸的后果。一種是你會浪費大量的時間等待某些人為你服務,而原本你是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為自己找到解決方案的。另外一個不幸的后果是,只要你懷有這樣的期望,覺得其他人應該一定必須為你做什么。人們聽到的就是命令,回要求就會讓你得到幫助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命令會要求會挑起權力之爭,是快樂給予和真誠合作最可怕的絆腳石。
"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需要嗎?" 這個問題是考察是不是真正需要的試金石,從而判斷是需要,還是滿足需要的一種策略。
感受在需要信息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向儀表盤上的顯示屏顯示出你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預約的感受,諸如快樂的,滿意的或者歡樂的感受是告訴你,此刻你的需要正在被滿足。痛苦的感受,比如難過不安,祖上是在告訴你,你的需要沒有被滿足。關注自己的感受,體會它帶給你的信息,將幫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的需要。關注其他人的感受,可以讓你知道他們目前的狀況,如果你能更進一步,就有可能了解到他們看中或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需要傾聽和理解:? 如果你的孩子對他的兄弟姐妹或者對你大發脾氣。那是他在大叫,我有一些需要沒有被滿足。指責和叫罵只會增加孩子痛苦,你可以花些時間帶著尊重的心態,認真的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了解他們隱藏在痛苦背后的真正根源。所有人渴望得到春天和理解,希望別人了解什么事情真正在影響他們。了解他們的真實需要都有助于建立起你們之間的鏈接。關注需要可以帶來更加有效的行動,而無視需要的盲目行動會讓你后悔莫及。
所有的行為都是在試圖滿足某種需要。這一事實解釋了為什么孩子們有這樣會那樣的行為,也提供了一種聚焦需要的魚。育兒之法通過聚焦需要,家長們可以幫助孩子們學習如何更好的滿足自身的需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感受是需要的信使,如果家長學會了辨識感受,把感受跟他背后的需要關聯起來,找到可以滿足需要的策略。孩子們就會感到自己得到的傾聽和理解。
為了培養自己對每個當下的覺知,在每天的不同時刻,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如何?我現在需要是什么?"
第三把鑰匙? ? 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
孩子本身就是父母最好的禮物,父母無條件接受和欣賞這個禮物就是在完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鏈接,這種鏈接對于嬰幼兒建立在這個世界上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是至關重要的。當無條件被愛和被接納的需要在一個人的嬰幼兒和孩童早期發育時期被滿足后。這個信息就會貫穿他整個生命,形成自我接納的基礎:"我是被別人接納的,所以我也能接納我自己"。
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的滿足,首先是在家里獲取的,然后不斷擴展到學校里的同伴,其他社團成員乃至同事和更廣闊的社會中。如果能夠在自己的家里得到這種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們就會更加愿意從父母那里學習并得到指導,而不比從家庭以外的地方尋求接納。比如一些小集團小幫派通常只是那些極度渴求歸屬感的孩子們的最后的求助方。這種歸屬感的需要是如此之強烈,如果無法從家里獲得。孩子們就一定會到其他地方去尋求。
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對食物、水、住所以及對個人安全感的需要。為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要遠比滿足他們。這些身體上的需要復雜的多。
大人們提高嗓門講話罵人,把一個孩子錯誤跟其他孩子的成功進行比較、用懲罰回后果來威脅孩子、抓著孩子搖動他們、或者這個孩子打屁股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孩子們希望你能看到他們是什么樣的人,可以做什么樣的事。作為家長能夠理解孩子們面臨的挑戰,并真心慶祝他們取得的成就。就是對他們的一種關愛,可以增強你們彼此間的信任。
從發育的角度來看,嬰兒,幼童及學齡前兒童,他們賞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玩具,耐心等待。或者從他人的視角看問題,他們也無法理解十分鐘或者一個小時有多長?如果在孩子還沒有完成發育之前,就期望他們具備成人的思考和行動力。就是在威脅他們的情感安全,破壞他們信任你的能力和愿望。
無論哪種情況,用尊重的心態對待孩子的需要。都會幫助你避免給孩子貼上那些危險的標簽,這些標簽讓你無法看清你的孩子不能把他作為獨特的個體來接受。與獨特的個性一樣,你的孩子也有一套屬于他自己的最佳學習訴求。一個人學習的方式的偏好通常在很小的時候就會顯現。如果能夠足夠仔細的觀察,就可以發現屬于他的最佳學習方式。有些孩子是聽覺型學習者,另外一些喜歡通過圖畫和表格來學習。對很多孩子來說,一起討論或者把所學的知識交給別人。會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跟孩子建立鏈接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用尊重的方式去傾聽它,去感受它,在那個時刻試圖表達和分享的感受和需要。你的孩子總是力圖與你溝通兩件事情,他的感受和他的需要。當然,坦誠的表達你的感受和你的需要也是建立真誠鏈接的一部分。然而為了見你最佳鏈接,先好好的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會更有幫助。
當你重新給孩子鏈接時,就是在激發他的信心,讓他感覺安心。告訴他,他可以做錯事,大家還是愛他的,他不需要成為完美的人來活的愛。在每次爭吵當中或者之后重建與孩子的鏈接不僅是在重建信任和安全的紐帶。更是在強化他們,如果孩子意識到你總是在尋求給他們的鏈接,你們之間互動就會變得更加容易,處理沖突的時間會變得更短,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將會更快,更容易被發現。孩子們重歸于好的速度比成人快的多。這份持續的來自孩子信任和體貼,是他們給予你的絕妙禮物。孩子們也渴求從你那里得到同樣的體量,抓住舊傷不放是成年人根深蒂固的一種習性,這種常見的習性阻礙了家長從孩子們的行為中發現積極的一面,最終也壓制了孩子自我愿望的表達。跟孩子有了分歧時,看看自己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放下評判和那些糟糕的感覺。不妨跟孩子們學習,把沖突看的輕松一些,好玩一些。你別專注于每個人的感受和需要,就越容易放下。
在每一個"不"字的背后聽到"是":? 當孩子拒絕按照你的要求做事時,你的反應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如果孩子堅守他的立場,頑固的對你說不,你是否會把它當成一種挑釁?你是否會感到生氣,開始防御,并且試圖用說教或者懲罰的手段讓他改變主意?那是因為你只看到了兩種讓你們不舒服的選擇一一要么改變自己的立場結束"不",要么必須想辦法讓孩子改變立場拒絕"不"。如果家長知道還有第三種選擇,就勿需糾結在"不"里面。有知道孩子每次跟你說"不"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對其他的事情說"是"。如果你肯花一點時間了解那些讓孩子感到興奮、有趣,快樂或者更加具有挑戰的事情是什么?而不是糾結在自己的想法上就可以平息潛在的沖突。建立真誠的鏈接,并且清晰的展示出你的興趣和關愛。
父母的情感反應,即使不用語言表達,也會影響孩子的情感反應和行為。養育者的情感狀態以及他們提供給嬰兒養育和照料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嬰兒大腦的發育。
第四把鑰匙? ? 激勵給予
即使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也有跟父母親分享的能力。這種能力令人驚喜和預約,學會辨別孩子送給你的禮物。培養用感恩之心結束這些禮物的技能,可以滿足你和孩子關于奉獻的生存需要。
給予是人類的基本需要: 孩子們有著喂你以及整個家庭的幸福奉獻自己的需要。作為父母,首先要去激勵這種給予精神,幫助孩子明白他們需要分享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分享才可以被更好的接受。激勵給予和接受,意味著主動珍惜相互間的交換,積極的幫助孩子們找到時當的方法在給予的河流中貢獻一己之力。給予是在沒有脅迫的情形下自然發生的,給予也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之源,在家庭生活中。發自內心的給予比比皆是一一父母一頁頁的起來安撫和喂養它們的新生兒,一個孩子帶著他在學校親手制作的包炸的五彩繽紛的禮物,急匆匆地奔回家,興奮地把它放在爸爸最喜歡的椅子上,家人們就在廚房一起做晚飯。
每一個人都擁有豐富的資源可供大家分享,可以使物質、時間、能量、關注,傾聽,甚至是一個微笑。如果家長們可以辨識出這些禮物并接受他們,孩子就會在成長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是多么有力量的給予者,并體驗到他人接受自己禮物時的快樂。
欣然的接受孩子的禮物是父母給予孩子的另外一個禮物。帶著發自內心的謝意和真誠的欣賞接受一份禮物。是一種在給予者與接受者之間善意的溝通。為他人的幸福貢獻一己之力的需要,就好像我們身體的肌肉一樣,需要不斷的去使用它,不然就會退化。如果給予的禮物不被認可和接受,孩子們就會感到失落。漸漸失去給予的愿望。留意到孩子們的自發行為,并把他們當做禮物去接受,你的孩子就不會認為禮物就是專門從商店里買來的那些東西。在一個將財富,金錢,畫等號的社會里,年輕人經常以為,如果沒有很多錢去買東西,就是沒有結余的,能力是沒有用的。如果你認可和感激孩子們的慷慨給予,他們就會在成長中把自己看成是有能力的給予者。當他們的禮物被很真實的接受啦,他們自然就可能學會辨識和欣賞你給予他們的各種禮物。通過你跟孩子分享收到禮物的感受,以及他給你帶來的滿足感讓孩子知道你收到了他們的禮物。
生活中最棒的東西都是免費的,它們是不需要花錢的。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五場給予這種不期望任何回報,沒有義務和責任,沒有那就回恐懼的慷慨給予。也會激勵他人的慷慨付出。這種自愿交換的結果將帶給給予者和接受者最大的快樂和最真誠的鏈接。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們對你生活的引領給你對他們的引領差不多。孩子來到父母的生命中,就是這些父母靈感的源泉。他們時時提醒著家長們,生活可以是多么的生機勃勃和多姿多彩。這個世界對孩子們就是一個巨大的實驗室,他們就是這個實驗室中極其認真的探索著。跟他們一起做實驗,向他們學習,因為孩子們能夠喚起你對生活深深的熱愛。孩子們在這個世界里喜戲,探索著歡快而驚嘆的高聲歡笑著。他們不停地向我們發出邀請,接受這份邀請吧,帶著你的合力和你的意愿踏入他們的世界,如同你期待他們走進你的世界一樣。讓孩子們成為你的眼睛和耳朵,想象一下這種感覺。第一次走過沙地,第一次嘗試把握騎在單車上的平衡,用望遠鏡觀測天空波動出局的花瓣,然后感受花朵的輕輕搖曳。第一次聽到飛機的轟鳴,聽到豐富小或者烏鴉的叫聲。讓孩子們的驚嘆成為你的驚嘆吧,他們愿意也期待跟著你分享這一切。
第五把鑰匙? ? 使用尊重的語言
學習和練習長頸鹿語言有助于滋養你的意愿。另外一些可以幫助你滋養意愿的方法包括:在每天早晨新的一天開始之際,提醒自己的意愿,在緊張的溝通過程中做過深呼吸,春天自己在大自然中放松,自己讀些勵志的書籍、冥想、祈禱,唱歌、跳舞,寫作、作畫。
你可以選擇用一下三種方式進行互動: 用心體會你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全身心的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誠實的表達你的感受和需要。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在最有可能建立鏈接的地方。長頸鹿語言包括,給出沒有評判的觀察,鏈接感受和需要,提出可做的請求。當你(我)聽(看)到……,你(我)感到……,因為你(我)需要……
為了培養沒有評判的觀察能力,可以把自己設想成是通過攝像頭的鏡頭看東西。當你能夠使用生動的和沒有評判的觀察時,就賣出了與孩子建立鏈接的第一步,同時要注意說話人的聲調和肢體動作也有一定的含義。
沒有評判的,觀察之后要表達出你的感受和需要。對于需要的覺察是長頸鹿語言的核心,是需要將我們鏈接在一起。當你把專注力放在需要上的時候,無論是表達還是傾聽,都會更好的途徑理解與鏈接。感受是需要的現實,當需要被滿足時,你會感到快樂,興奮和滿意。而悲傷、憂郁、沮喪或惱怒的感受其實在告訴你,你的某些需要沒有被滿足。你的感受根植在你的需要中,孩子的感受也根植在他們的需要中。當你女兒的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她就會感到害怕。當她對友情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孤獨和悲傷。當成就感得到滿足時,他就會感到興奮和驕傲。所以感受從來都不是由他人引起的,是由于自己的需要導致了自己的感受。你感覺XⅹⅩ,是因為你需要XXX嗎?
你的憤怒來自于你的信念,你確信別人正在對你做什么,或者別人應該做什么?以后,孩子們可以通過轉換憤怒的能量便釋出產生憤怒的那些想法,以及聽到憤怒背后的需要來學習轉化憤怒。當你了解自己的需要并且能夠表達出他們的時候,就可以提出明確的請求。告訴別人你想讓他們如何幫助你滿足你的需要。一個有效的請求必須是可執行的。如:你是否愿意花上十分鐘時間幫我收拾一下臥室?/現在你是否愿意和我來一次頭腦風暴,我們一起想個辦法,看看怎么幫你記住飯前洗手這件事?/我正在打電話,你是否愿意在接下來的十分鐘小點兒聲音?
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感受就是感同身受,想法是一種評判。"我認為你不為別人考慮的時候,我覺得很生氣"。把想法當成感受會招致憤怒一一我感到被操縱了,我感到被侮辱了。操縱和侮辱不是感受,是想法。當我有這種想法時,我感到憤怒,我還感到傷心和害怕。我希望可以信任你,可以相信你是關心我的。
請求vs要求: 倘若你提出的是一個請求,就可以接受"不"的回應,并把它作為建立鏈接的一個契機。
春天就是用尊重的心態去理解其他人正在經歷的事情。需要全身心的去體驗那份內在的感受和需要。暫時把自己的判斷觀點和恐懼放在一邊。全身心地傾聽是需要練習的,因為我們經常不自覺的想要給出建議,說教和安慰。人們尤其在痛苦的時候需要的是全身心的傾聽他們。重啟路語言鼓勵你養成一種經常性的自我傾聽,審視自己的習慣。看看自己身上正在發生的一切,關注自己持續變化的感受和需要,也是在滿足你的自我鏈接和自我尊重的需要,你就會感到更有活力,更活在當下。
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比如難過,受傷,擔心或者生氣的時候,如果能夠停下來給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做一個鏈接,通常可以滿足安慰,理解和傾聽的需要。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是孩子渴望被傾聽,專注于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的傾聽是共情的核心。群體,他人與他人共情,就是跟他共處當下,是你該出的一份禮物一一沒有評判分析,建議故事或者任何想要修復的動機。如果能夠全身心的傾聽你的孩子,你就能夠聽到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即使他們的話聽起來像是在批評責備,或評判。對于春天的回憶不在于你的言辭,事實上他常常是無聲的。如果用語言表達出來會更有幫助的話,一定要試著用猜錯而不是陳述的口吻。來表達你對他感受和需要的理解。揣測會猜測顯示出你對他人的尊重,因為你從來都無法確知別人的感受和需要。帶著尊重的猜測應該是這樣的:? "你覺得很祖上是希望這個拼圖再簡單一點兒嗎?/你感到擔心,是想要確認你是安全的嗎?"猜的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心實意的對孩子發生的一切感興趣。花一點兒時間暫時把自己的事情放在一邊,全然的跟孩子發生的一切待在一起。是一份金子般的禮物,也是一條毫無疑問的通項鏈接的路。
非暴力溝通語言中充滿尊重的話式: 我(你/他)感覺……,因為我(你/他)需要……。
第六把鑰匙? 在成長中學習
"在成長中學習"意味著你要學習擁有這樣一種信念: 無論發生了什么,你都能夠處理,相信事情總會解決。當你意識到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時候,你就會釋然。事實上面的問題,我們總會有很多解決的方法,如果一個方法不奏效。可以選擇另外的方法,在成長中學習是告訴你要保持覺察,關注細節,用開放和接納而不是評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成長中學習鼓勵你放棄那些僵化的思想,如只能這么去做某件事,在成長中,學習就是堅守,"沒有失敗,只有需要面對的新狀況。"
在成長中一起學習,是因為以后孩子可以成為非常棒的合作伙伴。他們可以共同規劃決策,解決孩子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各種問題。孩子們有很多好主意,并且非常樂于分享,他們是頑皮的,有趣的,滑稽的,開放的,互動的,也是天馬行空的思考者。他們渴望參與家中的大事小情幫助,出謀劃策,共同學習,意味著你確信兩個人的智慧勝過一個人。因為這樣得到的結果最有可能讓大家都滿意。
合作解決問題的一個挑戰是你需要放棄管理和控制與孩子生活相關各項事宜的沖動。如果你能意識到"辦法總比困難多","滿足需要的方法比需要多",就會更容易放棄你的掌控,跟孩子們一起。研究方案規則和方法的時候,你們的選擇只受限于你。們對狀況的理解,你們的經驗,以及你們所具有的創造性的想象力。如果把目光放在養育孩子的各個方面,你們就能夠一起用更加有趣和開放的方法找到解決方案。他的精髓是"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狀況,看看每個人從中需要什么。然后我們一起想辦法滿足每個人的需要。"? 我們鼓勵你為孩子們提供機會,培養他們合作能力,發現可以滿足每個人需要的策略。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為了練習技能并幫助他們走向成功,可以開始試著在家里一起做一些相對簡單的決定。
你想把正在做的事變成一項家務瑣事,還是一個快樂的體驗呢?滿足需要,是瑣事還是落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這是一個富足的充滿選擇的世界,還是貧瘠的缺乏選擇的世界?
跟孩子們一起慶祝那些有效的方法也是跟他們建立真誠鏈接的好機會。花時間去傾聽他們取得成功的感受,以及他們做了些什么,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哇,你看上去非常高興,很為自己驕傲,是吧?你一直待在那兒,拼圖到底把它琢磨出來了!"? 當你持續的引導孩子們關注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的時候,就是在支持他們的內在驅動。讓他們認識到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取悅他人,活的獎勵和逃避懲罰。同時你也在教給孩子如何評估自我需要的滿足,而不是尋求他人的評判。
當某個辦法不奏效時,你可能會說自己犯的錯。實際上,所謂的錯誤只是為了滿足需要所采取的辦法沒有如你所愿發揮作用而已。這時我們只需要給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重新鏈接。修補或者調整一下你的策略,取得一個更加滿意的結果。如果你害怕犯錯,就會喪失上嘗試新事物的機會。你就不能自由地去探索體驗會游戲,與其在錯誤之后自我責備,合作品牌還不如從無效的做法中學習,繼續前進。
無論面對的是什么,只要你愿意成為一個學習者。跟你的孩子在成長中共同探索,一起解決,就一定能夠搞定他。記住,做事有多種方法,如果一條路不通,可以嘗試另外一條。直到找到對你適合的方法,記得慶祝你取得的成功,并從無效的做法中總結經驗。留意一下你產生焦慮的時刻,看看他們是否由于你覺得某件事必須做,或者某件事應該用特定的方式完成而引發的。留意你的判斷呼吸病跟你的深度需要相鏈接,當你關注需要的時候,是否會想到某些可以滿足這一需要的策略?留意一下,看看你和孩子是否被某些特定的策略困住啦。看看你是不是會常常用到這樣一些表達。我必須這樣做,我就是要你得去做這件事。檢視一下你是否下意識的認定你和孩子的某些需要只能通過某個策略來滿足,看看有沒有其他其他的策略可以滿足這些需要。
第七把鑰匙? 讓你的家成為無錯區
"無錯區"的特點: 每個人都試圖用善意理解他人的行為;每個人都相信所有人的需要都會被考慮和關照到;每個人都學著關注需要,而不是批評和指責;大家共同合作,為彼此創造更加美好和快樂的生活。
最常見的家庭沖突通常都與日常瑣事相關。從長頸鹿的視角來看,這些都是有待去解決的難題或者問題,而解決之道在于討論,而不是爭論和戰斗。從更加理性的角度來看這些不同的意見和沖突。都是家庭成員重新評估和認識他們選擇的機會,也是從彼此身上更多學習的機會。
看到將生活中的分歧看成沖突,而不是有待解決問題的根源是你內心的恐懼。更準確的說是對擔心"不能滿足自己需要″的恐懼。這種恐懼會很快引發怒氣(或者其他幾張情緒)、防御或者攻擊。當你不知道如何滿足眼下所有需要的時候就會感到困惑,組上或者糾結。然而,正是因為你認為這需要是無法滿足的,你的恐懼,惱怒或者絕望的感覺才會變得更強。面對問題,那些堅信"辦法總比問題多"的家長,通常會更快的擺脫恐懼的情緒。
我們曾經很多無法滿足的需要讓我們無法確信自己的需要可以得到滿足。然而,當你開始學習對自己的需要負責,每天用行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信心就會正常。當你掌握了越來越多的滿足需要的技巧時,恐懼氣氛或自我保護的反應就會漸漸平息。孩子們也一樣。跟孩子們一起確認需要并找到可以滿足他們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他們的焦慮,避免沖突。
要記住,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有無限種策略來滿足你的需要。如果你和孩子或者任何人看不到這個事實,沖突就會產生。你也許會感到煩躁,焦慮,恐懼,直到你看到解決方案,或者直到你重拾解決問題的信心。導致沖突的不是需要本身,而是滿足需要所采取的策略。當你深信這個宇宙有著豐富的資源能夠滿足需要的方法有多種可能性時,你就會發現有完全不必驚恐萬狀的死抱著自己。喜歡的方法不放。
沖突時的三個選擇:? 1.你可以選擇去證明你的正確性,無論如何也要照你的方法去做。這會導致你采取高壓手段來得到你想要的,而這些行為非常容易招致眼下或者以后的沖突升級。2.你可以忽視他,希望一切很快過去,或者想一走了之。但更多的時候沖突不會自己走開,同樣的沖突還會再來,而且更大,更復雜,更難以解決。3.你可以秉持你的初衷,尋求聯結和合作。如果你有鏈接和合作的意愿,就會努力理解在這個狀況下每個人的需要,并且平等的對待所有的需要,同他人一道找到滿足彼此需要的最佳解決方案。
當你發現自己帶著情緒進入了跟孩子們的戰區,可以按如下步驟行動: 首先按下暫停鍵,不要做任何讓你后悔的事。接著采取任何可以讓自己重獲平靜的手段一一做深呼吸,出去走一走,做瑜伽,跑步,找朋友傾訴。而后盡快與你的感受或需要建立聯結,找到那個引起情緒的想法,感受一下自己的感覺,確認一下是什么需要在急迫的喚起你的關注。最后重新跟你的意愿和目標聯結。也可用這種方法指導孩子。
第三部分? 家庭活動以及來自"無錯區"的故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