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9日,中國藝博父母學院覺醒之旅大型父母專業課——《孩子,我該如何愛你》在大同開班。我們夫妻二人與160多位家長,在親子導師秦紅英、姜慧來、以及二十幾位助教的帶領下,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1.第一天上午,姜慧來老師以舞臺演繹的方式,為我們上了一堂《現狀與未來》主題課,在課上,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過程中,漸漸地被蒙了雙眼、堵了雙耳、封了口舌、捆了手腳、全身被縛動彈不得,而這些綁縛孩子的條條鎖鏈竟是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親自親手而為,導致孩子眼不能看、耳不能聽、口不能講、手不能寫、腿不能走,孩子的生命力已經全部喪失,而那些鏈條上卻似乎還標注了無數的“愛”字,閃著刺眼的光。這就是孩子的現狀,如果父母再不覺知,這個現狀也“藏著”孩子灰色的未來。
這些現實在生活中經常上演,但父母看不到感知不到。而當老師把這些隱藏的存在清晰的演繹出來時,眼前的畫面強烈的刺激著我,養育孩子的過往一幕一幕在腦海浮現,內心無比的震撼,繼而是自責、懊悔。我是一切的根源。是我,看不見孩子自己獨特的生命節奏,用自己頭腦中的既定的“我要讓孩子成為的人”的標準,去要求和強制孩子,在自己的重重擠壓下,一個鮮活的孩子無法活出自己生命的舒展,無法做自己,更無法成為我期待的樣子。此時,忽然對孩子現在的叛逆升起一種欣喜的感覺,孩子的叛逆是孩子借由青春的力量,掙脫母親的束縛,尋找自我探索自我發展自我,是做自己的生命力的吶喊。我告誡自己:放心的放手吧,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是向好而生的,只是花期不同,綻放的節奏不一樣罷了。
2.第二個課程是秦紅英老師主講的《溝通的五層次》。
老師用一個鮮活的事例,講授給各位父母們,在溝通過程中這五個層次的逐步深入過程。打動人心的溝通是敞開心扉,而敞開心扉的前提是感受相通。感受是人和人之間的敲門磚。但在生活中,我們都不會談感受,談到的感受都是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或者可以說,觀點和想法把自己的感受層層包裹起來,我們找不到自己的感受了。
就像在課程《現狀與未來》中,我們幾個分享者分享感受時,總是在談自己的想法,還得在姜慧來老師的不斷的引導下去找自己的感受。所以,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對自己的感受都不明白,怎么可以明白孩子的感受呢?不明白感受,結果就是不斷的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灌輸給孩子,利用父母的權威,綁架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也離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遠,與自己的心失去了聯結,最終也是知行不一,輪回產生了。
這節課給我的啟發是:生活中,多去練習感知周遭,感知所處的環境、所面對的事和人、以及這些外在的存在引起自己內在什么樣的反映,試著去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沖破頭腦中觀點與想法的的束縛,探尋層層包裹下真實的自己,與心聯結。同時,與孩子溝通時,多談感受,肯定了孩子的情緒感受,便是看見了孩子肯定了孩子。
3.下午,開場,一段戴東老師的放松練習,讓我不僅得到了一種異樣的休息方式,更讓我學習了怎么樣去感知自己的身體。學到自己想要的,感覺真是棒極了。
4.《心理營養》這一堂課,告訴家長,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的心理成長特征,而敏感期就是孩子的內在世界向我們打開的窗口。透過敏感期的表現,我們可以判斷出孩子的心理需求。對孩子的心理需求要做到及時回應、無條件滿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一顆會愛的心,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放下自己的期待與評判,全身心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給孩子充足的自由,讓孩子自發產生的探索行為得以完全的進行,切記不可自以為是地去管去教,除非是孩子主動要求幫忙。最好的教就是不教。還要時刻保持一顆覺察的心,警覺自己在陪伴的過程中產生的或替代或控制的心理和行為。
5.《內外圈游戲》中,我是蘋果。在姜老師的導引下,曾在2010年國慶參加的一個親子集訓營的場景觸發了我的情緒按鈕,一種強烈的悲傷席卷了我,我痛苦悲泣,繼而痛哭流涕。我放聲大哭,盡情的流淌著自己的情緒。當老師讓我們睜開眼看看面前站著的人時,我看到一個體型微圓、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男子。頃刻間,我想到了我的父親,我想要父親抱抱我,我心里不斷的對父親講:“父親,抱抱我,我好難過”。但是,面前的“父親”雙手叉腰、并用他的手指指著我時,我感到我的渴求粉碎了,整個世界在倒退,離我愈來愈遠,世界拋棄了我,我的世界崩塌了;我想喊:“不要這樣,不要這樣對我,我只想要你抱抱我”“走開,我不想看見你這個樣子”;我的身體像是要從一個懸崖上向后跌落,身后是無盡的黑暗,如墜深淵,如墮地獄,無望無助孤獨寒冷包圍著我密不透風,我要窒息了……
在無邊無際的痛苦蔓延中,我的雙手被緊緊握住了。瞬間,溫暖從指尖順著經絡傳到心里傳遍全身,淚水再次涌出來我的雙眼;我感到了一點力量,我看到了黑暗中有光透進來;隨即,前面的男人擁抱住了我,我感受到了那種孤獨恐懼后的再次找到依靠找到安全的溫暖,好踏實。在溫暖的光照中、在溫暖的抱持中,我漸漸蘇醒,我有了呼吸有了溫度,感覺到世界承接了我,有人愛我接納我了,我可以活過來了……
游戲結束了。
我的心漸漸平息。
我體會到游戲的意義:在我們的孩子悲傷痛苦或被其他情緒纏縛時,作為父母,究竟是高高在上、眼神嚴厲、雙手叉腰、出手橫指,還是蹲下身子、心態平和、眼神溫柔,并給孩子一個擁抱呢?不一樣的應對姿態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孩子也會有了對這個世界的自己的經驗解讀。當希望孩子平和善良有愛有安全感、擁有我好你好大家都好的認知和感受,那么,就讓我們用一顆如大地般接納萬物的心去接納我們的孩子吧!我們的孩子是天使,他值得被這樣對待,也應該被這樣對待。
6.晚上,我們看電影《小孩不笨》。這是一部在我心里價值百萬的教育大片,講述了幾個孩子在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下流失到社會并再次回歸家庭和學校的故事。影片歷時兩個小時,信息量超大,對父母老師、家庭學校的警醒教育意義非凡。值得不斷的深思,并反躬自省。
喜歡影片中的奶奶,她對爸爸有一句話:你那是管嗎?你是在罵唉!——這句話清晰的照見我們很多時候管教孩子的本質其實是:發泄情緒。所以,這里應該有覺察。
非常喜歡影片末尾學謙弟弟杰利的舞臺獨白:
爸爸媽媽終于可以來看我的演出了,更高興的是,他們已經找到了郝老師說的那把鑰匙。其實這把鑰匙一直都在大家的身上,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時常在鼓勵和稱贊下,跌倒了又站起來,當時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而又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稱贊和鼓勵我們的話,在我們漸漸長大后,也慢慢變了,門也慢慢關了。多鼓勵人家,多看人家的優點,真的那么難嗎?其實,大人和小孩都需要獲得人家的稱贊,可是為什么我們在稱贊別人的時候,總是那么吝嗇呢!在每個小孩里面,都有一個好孩子和一個壞孩子,只要喚醒他們的好孩子,他們就會把最好的拿出來。有句話說得好:“資源,放錯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校長和付老師在賞識成才哥哥以后,所發生的奇跡讓我們了解到,原來賞識也是一種強大的推動力,你看成才哥哥再也不是爛蘋果了,而這股推動力的發生,只是因為簡單的幾個字,幾句話,或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就已經改變了很多事情。
我對影片有三點感受:無論父母事業多么成功,但如果孩子出了問題,人生就是最大失??;如果家庭和學校不接納孩子,孩子就會被黑社會吸納;家庭與學校能夠看見孩子接納孩子的獨特性,孩子一定會綻放自己的天賦才華。
第一天的課程結束了。全天的知識講授、游戲互動體驗、場域的智慧能量,給160多位父母們的心靈進行了一場圣潔的洗禮。相信第二天的課程會更進一步推動父母們心靈的成長,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