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五回里,李紈的判詞是: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對應她的判詞有一首歌,歌詞如下:鏡里恩情鏡里恩情,更那堪夢里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繡帳鴛衾。只這戴朱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后人欽敬。
從判詞和歌詞里看,李紈的人生是不幸福的:青年喪夫,一生守寡;兒雖成器,卻未能享受幾年榮華富貴,就奔赴黃泉之路了。但是,李紈作為一個單親媽媽,育兒絕對是成功的。為什么說她育兒是成功的呢?原因有三。
第一、看李紈的原生家庭
李紈的父親李守中是國子監祭酒。國子監就是以前的中央大學,是個清高的學府;國子監祭酒是個清貴的官員,京官中四品而掌印的,只有這么一個。大白話就是,國子監祭酒就是主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的官員,相當于校長。所以,李紈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書香門第家里的千金小姐。
這個家族,小說中有一句“族中男女無有不讀詩書者”,就是在這個家族里,無論男女,都要好好讀書。這個跟整個社會的愚昧完全不一樣。傳統的封建社會,推崇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父親李守中不讓李紈十分讀書,只不過讀一點《女四書》《列女傳》等傳統婦德的書籍。但是,實際上是,李紈學問很好,被家族家學熏陶得非常好。
家族的耳濡目染,讓李紈腹有詩書氣自華;父親又不鼓勵女兒過分讀書,避免女兒恃才傲物。所以,嫁入賈府的李紈一直很低調。與文化程度不高,卻人前人后都高調飛揚的王熙鳳形成了反差。
李紈的原生家庭給了她學識和教養,同時也給了她育兒的底色。無論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還是“士農工商”的等級制度,李紈本人不僅深深認同,并且也在自己的育兒實踐中,將“好好讀書,仕途當官”這件事情一以貫之地實施著,最后還取得了成功。
第二、看李紈的育兒理念
如果說原生家庭給了李紈育兒的基礎價值觀,那么,李紈在賈府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育兒實踐活動,才是值得學習的地方。書中沒有直接的描寫李紈的育兒故事,但是,我們可以從兒子賈蘭身上看到媽媽的育兒痕跡。
《紅樓夢》第九回里,一群孩子在學堂里打群架。同樣是單親家庭的賈菌年齡不大,卻是淘氣不怕人的,怒氣上來就開罵,并且要拿起硯臺打回去。和賈菌要好的賈蘭怎么做的呢?
原文這樣寫的:賈蘭是個省事的,忙按住硯,極口勸道:“好兄弟,不與咱們相干。”
打群架里除了賈菌是單親家庭的孩子,金榮也是。本來打群架就是金榮挑起的,賈菌跟著積極參與,賈蘭勸都勸不住。三個單親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在打架這件事情上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
金榮的媽媽金寡婦,只想著怎么占賈府的便宜,把兒子養大成人即可,并沒有給孩子過多的教導,反而鼓勵兒子傍薛蟠這個大款。
賈菌的媽媽婁氏,為人開朗爽快,兒子賈菌人小志氣大,脾氣也不小,受不得氣,估計跟媽媽的溺愛縱容有關。
賈蘭,跟金榮、賈菌兩個男生都不一樣。第一,他不參與打群架;第二,他主動勸架、拉架。這個細節可以反推他在家里受到的教育,大概是凡事忍為上,遠離是非,專心讀書就好。類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目標也很明確:讀書考取功名,打架只能徒增麻煩。
三個單親媽媽的育兒理念,從三個男生對打架這件事情的參與程度和反應,就可以看出個大概了。
一個不怎么管,一個比較縱容,一個理性克制。相比較之下,優劣勢一目了然。
第三、看李紈兒子長大后的成果
金榮的結局,書中沒有直接交待,可以大致推測一下——金榮沒有了薛蟠的庇護,金寡婦也沒有可以仰仗的人,金榮又不好好讀書,年輕時只會吃軟飯,且貪慕虛榮,成年后日子一定艱難。
賈菌的結局,書中沒有明說,因為其母親婁氏為人處世方面比金寡婦更擅長、更討人喜歡,賈菌的結局不會很差。
賈蘭的結局,在李紈的判詞可以知道,他“爵祿高登”,自然是做了高官。李紈也被封了誥命,鳳冠霞帔加身,榮耀之至。
作為女性,李紈的一生是不幸的;作為單親媽媽,李紈的育兒是成功的。
人生沒有十全十美,也許正是因為命運先給了李紈足夠多的苦,才讓她知道沒有丈夫可以依靠,她必須在育兒這件事情上,傾注更多的心力和智慧。同時,生活上積極開源節流,寧可摳門,也不慷慨大方,攢下足夠多的錢財,確保自己和兒子將來生活無憂。
作者安排賈蘭的功成名就,算是對單親媽媽李紈最大的慰藉了。
作者:廖倩(家庭資產配置教練、領讀人、文化活動策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