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文章《變現能力 從理論到理想》中,提到了“可獲得性啟發(fā)式”這個概念,是我很喜歡的名詞之一。簡潔,但是自帶強大的行為解釋力。第一次看到這個概念,是在《選擇的悖論》一書中,今日將讀書筆記整理如下:
1.定義
可獲得性啟發(fā)式:即人們判斷推理過程常常受到可獲得的記憶的影響,傾向于認為容易想起的事情比不容易想起的事情更常見。
例如,通過研究《消費者報告》的信息決定買一輛車;但偶遇朋友,聽說“不要買,這個車很多毛病,漏油,然后打火失靈,車載錄音機卡帶,半年時間已經送去修了5次”,很多人很可能就因此信了朋友所說,而放棄這款車型。
很多人會輕信道聽途說的“證據”,勝過專家建議,因為這些故事生動、逼真、情節(jié)豐富,是活生生的事例。
2.影響因素
影響事物在記憶中可捕捉性、可獲得性的因素,即這些因素使之更容易被記起來,包括:顯著性、生動性、頻率。可獲得啟發(fā)式表明,如果我們很容易捕捉到記憶中的某些信息,我們就傾向于認為,我們過去經常碰到這個信息。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是由于該信息的顯著性或者生動性。
舉例如下:
1.婚姻中,大多數人都傾向于認為自己比伴侶富有更多責任,投入更多,那是因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天性會讓他們更容易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不是對方所做的事。因為自己的行為在記憶中更容易提取,所以我們就以為它經常發(fā)生。
2.廣告中,將商品特色表現得更生動逼真,利于廣告觀看人的記憶提取,在面對多種選擇的時候,就更傾向于選擇。
3.風險評估:更具戲劇性、更離奇的死因導致的死亡人數會被高估,而常見的死因,如糖尿病、中風導致的死亡會被低估;因此大家往往會覺得飛機事實的死亡率很高,因為每次飛機失事的時候,媒體報道、新聞評論、以及事件給人的震撼力,都會加深事件本身的顯著性和生動性。
4.醫(yī)生解釋了很多某治療方法的意義、作用,而僅僅是一個鄰居的生動案例,就可能讓病人放棄醫(yī)生給的權威方案,而選擇鄰居/親屬推薦的治療方案。99%的治愈率不如一個治療成功的案例更能鼓舞人心,前者抽象不易被理解和提取,后者更生動,更容易被選中。
3.破解之道
該如何做自己選擇的主人,減少可獲得啟發(fā)式的選擇模式對自己的影響,做出理性的選擇呢?
這就需要多元的個體經驗,即從多處獲得信息。整合多元化的信息,將各種不同的聲音碰撞在一起,帶著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力進行選擇。
但此法有弊端。網絡的發(fā)達,我們從不同渠道獲得的信息可能都是同一個二手信息。全國性媒體告訴全國人民同一個故事,你身邊的朋友和你的信息來源或許都是相同,個人對情況的錯誤判斷得到鄰居朋友糾正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為大家獲得的都是同一個消息。
因此需要在選擇時候,帶著更多一層的思考,關于理性、現實數據。重大問題上,例如治療方法的選擇,如果只憑著自己的一廂情愿,而忽略掉專家建議,往往會對人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