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六緯一路口西北角,有一棵梧桐。久經(jīng)了歲月,每春必芬芳。
@兒時,老屋庭院中,也有一棵梧桐。高高大大,幾近“遮天蔽日”,后來似乎被父親做了家具。
@梧桐,別名“櫬”(chèn,棺柩和頌琴,古時指空棺,古代多以梧桐木做棺,故為梧桐的別稱。)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梧桐命名由來時說:梧桐名義未詳。《爾雅》謂之櫬,因其可為棺,《左傳》所謂“桐棺三寸”是矣。
@西漢辭賦家枚乘所著《七發(fā)》提及“龍門之桐”,其根半死半生,孤生于千仞絕壁之上,下臨百丈之溪,經(jīng)歷湍流疾波與冬雪夏雷的激蕩,飛鳥離禽盤旋左右的哀鳴,如此不知多少歲月流駛過后,使天下至為知音之人,制以為琴,歌以為聲,才擁有了“天下之至悲”的情感內(nèi)核。《齊民要術》云:梧桐生山石間者,為樂器更鳴響也。
@關于梧桐,古時又有很多離奇的說法,如《遁甲書》云:梧桐可知日月正閏。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shù)一葉為一月,至上十二葉。有閏十三葉,小余者。視之,則知閏何月也。故曰梧桐不生則九州異。
更富有詩意的,是“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傳說梧桐可以“知秋”,立秋日便先墜下一葉來,“梧葉墜金井”于是成為古詩詞中常見的秋色。
@梧桐是我國有詩文記載最早的著名樹種之一。對梧桐的描繪,最早可見于《詩經(jīng)》,《大雅·生民之什·卷阿》有“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菶菶萋萋,雝雝喈喈。”之句,成為梧桐引鳳凰傳說的最早來歷。
唐·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唐·李賀《天上謠》:秦妃卷簾北窗曉,窗前植桐青鳳小。
晉·夏侯湛《桐賦》:有南國之陋寢,植嘉桐乎前庭。
南朝·謝眺《游東堂詠桐》: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葉生既婀娜,落葉更扶疏。
宋·徐積《華州太守花園》:卻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鳳凰來。
明代梧桐樹常栽植在庭前、窗前、門側、行道旁。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云:梧桐“皮青如翠,葉缺如花,妍雅華凈,賞心悅目,人家齋閣多種之”。陳繼儒《小窗幽記》對庭院中梧桐樹配置有“凡靜室,前栽碧梧,后栽翠竹。前檐放步,北用暗窗,春冬閉之,以避風雨,夏秋可以開通涼爽。然碧梧之趣:春冬落葉,以舒負暄融和之樂;夏秋交蔭,以蔽炎爍蒸烈之威”之載。
@梧桐的象征含義:高潔品格(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忠貞愛情(古代傳說梧是雄樹,桐是雌樹,梧桐同長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葉茂,在詩人筆下成了忠貞愛情的象征);孤獨憂愁(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離情別緒(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