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犬產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下司鎮東南部,因中心產區在下司鎮,故歷史習慣稱為下司犬。產區居民以苗族為主,居住于深山峻嶺之間,過去林深茂密,山高路險,野生動物較多,自古以來苗胞均有打獵和養狗看家守院的習俗。經產區人民的長期選育,形成了“下司犬”體型外貌和生活性能獨特的特征特性。早在嘉慶十三年(1808年),下司鎮就辟為商埠,形成盛市和重要碼頭。往昔,貴州與省外陸上交通閉塞,云貴兩省的土特產品多集中于下司,賴清水江運到湖南洪江、常德、過洞庭湖直達武漢。湘、鄂、贛的棉花、土布、藥材、瓷器等貨物亦用船載逆水而上到下司起崖,再運到貴陽、安順等地。因此,當年的下司鎮商賈云集、市場繁榮、商戶林立、住戶密集,官富養犬護院,一時養犬興盛。國民黨陸軍通校于一九三八年冬遷至麻江,軍犬所設在下司玉皇閣,更帶動了下司養犬的發展。
下司犬按披毛劃分有三種類型:長毛,中毛,短毛。毛色光亮、潔白如玉,頭部粗大,相貌兇猛,鼻、嘴、眼圈紅潤,雙眼皮,胸部深圓,尾直而尾尖向上(鼠尾)。通曉人性,悟性好,忠實聽話,頗受人們寵愛,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常被馴化為觀賞犬。該狗的嗅覺特別靈敏,四肢強健,足底厚實,腳趾彎鉤適中,趾間疏展,奔跑速度快,耐力和爆發力極強,天生就有很強的捕獵能力,是遠近聞名的獵犬品種,是我國唯一的世界級獵犬品種。
下司犬起源無從考證,該犬早期時候主要用于山寨村民家庭打獵看家,九十年代后主要是利用該犬的特性進行狩獵。由于該犬靈活機智、狩獵全面、對主人溫順忠誠,對外來入侵者毫不讓步,最突出的特性為狩獵天性。非常通人性,可觀察主人的意圖行事,下司犬之間團結性好,知道與主人配合,對外人或獵物兇猛,被譽為狩獵犬中的全能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