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剛畢業,對于從事什么工作而感到不知所措。如果你是工作多年,想轉換職業跑道而猶豫不決。如果你是一位熱心孩子教育的家長。相信看完這本《成長的邊界》對你都會有幫助。
本書作者大衛·愛潑斯坦是《紐約時報》No.1暢銷書作家,前作受美國前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及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盛贊。他也擁有環境科學碩士學位,目前在非盈利新聞調查網站擔任調查記者,同時也是《體育畫報》的資深撰稿人。
在這本《成長的邊界》中,通過講述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的案例總結出不同于主流的成長路徑,深入剖析過度專業化的弊病,最終對通才在AI崛起時代所具有的重大意義給予肯定。探討出先涉獵后鉆研、多方嘗試、橫向類比思考和堅持自我發現的能力才是這個時代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而本書分為12個章節,講述的點比較多,這里只分享幾個較為有感觸的點:
1.走在自己的時區,別覺得自己落后他人
人常常覺得受困于環境或者年齡,而這本書再次重申這個問題,講述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長路徑,斯維亞托斯拉夫·里克特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他22歲才開始上正式的鋼琴課。加拿大前職業籃球運動員史蒂夫·納什,直到13歲才第1次摸到籃球。在美國NBA的眾多球員里,他的身材并無優勢,但他獲得了MVP這一殊榮而且是兩次。作者這樣寫到,你應該和昨天的自己比較,而不是和那些除你之外的年輕人比較,每個人前進的速度不盡相同,所以不要因為任何人讓你自己覺得落后,也許你還不知道自己將去何方,所以落后于他人也沒有什么用。
2.保持開放的心態,對生命說是
書中最有感觸的就是赫塞爾本的故事,她十七歲在大一輟學,之后在百貨商場做廣告員助理,而后結婚給丈夫的攝影工作室幫忙,到34歲時,社區工作人員邀請她作為志愿者領導女童子軍,至此她的人生發生了改變,60多歲退休后還做了基金會的首席執行官。而回顧她的經歷,她沒有鮮亮的學歷和工作經歷,但當人生機遇找到她的時候,她都是接受,書中寫到赫塞爾本的開場白是,我從未想到,她從來沒有長期計劃,只是去做好當下感興趣或者需要的事。一個思想開放的人能把握她人生中的每一個機遇。
3.學習,快與慢
傳統教育主要是填鴨式教學,看似快,卻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如今課堂教育大多為引導式的情景化教學,這樣的學習看似是慢的,因為老師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主討論得出結論,但通常會出現的問題是,學生把“建立問題”的作業帶回家時,好心的家長會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這也正是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癥結所在。學習要重視學習過程,設置適當難度,不要追求快和簡單,努力調動大腦,讓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
4.專才與通才
本書主要在講述在這個發展迅速的時代里,通才的重要性,但也并沒有否認專才的重要性,正如在任天堂這個案例中,橫井軍平和他們的工程師岡田智是最佳搭檔,只是說我們要避免過度專業化,局限固化自己的思維,像美國宇航局“挑戰者號”火箭,就是因為過于依賴常用的工具而造成火箭失敗使七名宇航員喪生。所以當作為一個專業化人才時,更應該重視讓自己廣泛學習,讓自己有開闊的視角,遇到不是常規問題時,能夠抽身于當下的環境,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作為一個終身學習者,也總是關注自我成長類的書籍,而這本書集結了所有我喜歡的老師推薦—李笑來、古典、采銅、成甲。果然看完此書也更加明白這些老師所提到的一些點,古典老師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成甲老師《好好學習》,關于成長這個話題,也理解的更深刻了,去腳踏實地把每一件事做好吧,你可以做職業規劃,你也可以不做職業規劃,這其實在人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永葆一顆好奇心,廣泛熱情的探索這個世界,因為成長無邊界,也許是玩,但愿每一個人都可以玩出花樣。
這本《成長的邊界》有大量的案例,而且案例講述的非常細致,看起來有一點枯燥,甚至覺得作者講解的觀點都不明確,但不妨礙這本書的價值,對于在職場苦苦掙扎的人來說,看這本覺得有療愈的作用,如果你是某行業的專業人士,看完相信就會廣泛涉獵,而對于職場混跡多年,仍然無所成就的人說來,很多事情都會想開釋然,因為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實驗,每一步都算數,只需要勇敢的往前走,不局限自己,人生充滿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