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兩萬里#【伙伴共讀第71天】
? ? ? ? 今天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第4到15條。
? ? ? ? 1.善意待人
? ? ? ? 教師要善意待人,就是說對待學生猶如對待自己的子女。無論是學習還是品行上,要是學生出現偏差,做為教師(父母),首先會想辦法去挽救,而不光是懲罰。如果教師真正愛學生,愛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內心就會提醒你善意待人。只有內心狀態是相互的,也就是說當教師愿學生好、學生愿教師好時,才能培養起“善意待人”。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最重要的教育任務,是要教學生用心靈認識世界,用心靈了解人――不僅是親友,而且是生活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同胞――的處境。蘇霍姆林斯基本人把學生帶到學校旁邊的綠蔭棚下,讓他們觀察路上走過的各色行人,從他們的表情、眼神中猜測他們的內心,從而教兒童用心靈認識人。當然這是一個細致而長久的過程,對教師本身也有很高的要求。但當兒童能用心靈感覺出別人情緒時,他們就會變得以善待人。如此,教師的善意就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教育手段,成為學生能否取得好成績,是否愿意當一個好學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2.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 ? ? ? 每個即使是同齡的孩子,體力也會有所不同,這是我們都能理解的。但在腦力勞動領域,同班的孩子中也會有很大的差距,教師應該個別對待。保持和培養每個學生的自尊心,取決于教師如何看待學生的個人學習成績。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只不過是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圍的知識,而不是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是以不同的方式達到這個水平和掌握這個范圍的知識的。教育和教學的藝術和技藝,是發揮每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們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績的喜悅。這就是說,在學習方面應予個別對待,不僅在腦力勞動的內容(習題的性質)上如此,在時間上也是如此。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享受著學習帶給他的精神上的滿足和獲得知識的喜悅,就不會再整出“特別事件”。
3.教師的時間
? ? ? ? 別看教師有差不多三個月的長假,但只有本行和教師家人才知道,教師職業沒有空閑時間。那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答:節省備課時間!用一輩子去備課!哈哈,別嚇到了。其實是“閱讀”,天天看書,終身以書籍為友。以經常性的閱讀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海洋。使所教課程的專業教科書成為自己最淺顯的課本,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到那個時候,具體一堂課的備課時間就無須花幾個小時了,而且課堂上在教課的同時,還能分配注意力來培養學生的智力。
? ? ? ? 對于低段的教師來說,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關系到中、高年級教師的時間預算――避免受到消除許多學生學習滯后現象的牽累。首先要教會學生很好地讀(邊讀邊想和邊想邊讀)寫(邊寫邊想)。當他們學會獲取知識了,就等于愛護中、高年級教師的時間和健康。
4.關于知識
? ? ? ? 蘇霍姆林斯基在30年的工作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秘密――一條獨特的教育規律:中高年級出現落后和成績不好的現象,主要是由于學生在低年級學習時沒把作為知識基礎的基本真理牢牢地保存在記憶中終生不忘。作為小學教師,最重要的是打好牢固的知識基礎。首先是最基本的識字問題。因為識字是掌握知識的工具。
? ? ? ? 在實際工作中,蘇霍姆林斯基經常想到兩個教學大綱:第一個是必須學會并記住的材料,第二個是課外閱讀以及其它知識來源。對于“困難學生”第二個教學大綱最為有效。蘇霍姆林斯基試驗過許多減輕這些學生腦力勞動的方法,得出結論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擴大閱讀范圍。“愈是困難的學生,他在學習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難愈大,他就愈需要閱讀。”“閱讀能教他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
? ? ? ? 教師要努力使學生把獲得知識當成一種手段,讓它經常起作用于學生的腦力勞動、集體的精神生活和學生的相互關系,起作用與生動和連續不斷的精神財富交換過程。在低年級剛開始學習時,知識的最重要成分是語言。教師要使語言生存和活躍在學生的意識中,使它成為學生用來掌握知識的工具,也就是要把語言變成最主要的創造性工昊,要教會學生積極熱情的對待語言。
? ? ? ? 教師應努力發揮的是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知識由于得到應用而得到發展。吸取已有的知識來回答問題的做法,就是獲取新知識。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必須根據具體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已有的實際知識來確定教學內容(對于這個班的學生什么該講,什么留著不講完)。
? ? ? ? 如何防止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而又不會運用呢?有經驗的教師善于教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進行記憶,即在深入思考事物和現象的過程中進行記憶。理解和熟記結合得越好,知識就學得越自覺,學生也就越會把知識運用與實踐中。
? ? ? ? 學生學習落后還成績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對教材的首次學習得不夠好。學習教材的第一堂課應成為特別的一課。就是說,這堂課必須進行的特別明確,學生的獨立勞動效率在這堂課上特別重要,要力求在首次學習教材時能看到每個學生的腦力勞動成績,這時查看困難學生獨立做作業是極為重要的。十分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理的過程中含有運用知識的成分。蘇霍姆林斯基建議不可讓學生在首次學習教材時,膚淺地理解事實、現象和規律,不可讓他們在首次學習語法規則時出差錯,在首次學習數學定律時不正確地做例題,不正確地解習題等。
? ? ? ? 了解不等于知道。要有牢固的知識,必須進行理解。有經驗的教師,非常重視成績不良的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教材的要點上,這種要點實質上就是因果關系,也就是知識的基礎。成績不良的學生掌握的知識不牢固的根源,在于他們沒有看出或不懂得事實、現象、真理、法則的聯結處,即因果、從屬、時間等關系的發源“點”。所以不要害怕在每堂課上抽出盡量多的時間來掌握新教材。
? ? ? ? ? ? ? ? ? ? ? ? ? ? ? ? ? ? ? 【閱讀記錄第301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