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革命

1.正在發生的場景革命

1.場景是最真實的以人為中心的體驗細節;
2.場景是一種連接方式;
3.場景是價值交換方式新生活方式的表現形態;價值交換方式,打賞。新生活方式,google眼鏡,vr等等
4.場景構成堪比新聞五要素,時間、地點、任務、事件、連接方式。

我們的鏈接通過場景表達,選擇何種場景,就決定了什么樣的連接方式,構建什么樣的社群,最終成就什么樣的亞文化。

場景--社群--亞文化

場景本質是對時間的占有。擁有場景就擁有消費者時間,就會輕松占領消費者心智。

商業角度觀察,沒有場景,就沒有社交狀態的更新,沒有互聯網上分享的內容。所以,場景定義了我們的人格,定義了我們的付費規則,也定義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新的體驗,伴隨著新場景的創造
新的需求,伴隨著新場景的洞察
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之中新場景的流行
未來的生活圖譜將由場景定義,未來的商業生態也將由場景搭建,未來是高毛利產品基于新場景蓬勃生長的紅利期。

2.長在朋友圈中的碎片化場景

微信是基于連接的最大公約數,是這個時代的基礎設施。
朋友圈刷屏,在今天已經成為了唯一重要的流行定義方式。
一,微信從社交,溝通工具演進成場景基礎設施。
二,朋友圈是今天迄今唯一的引爆場景,圍繞引爆朋友圈匹配資源,做朋友圈+,是用戶獲取和用戶經營的基礎邏輯。
三,圖片社交、o2o一類的互聯網應用拓展的場景邊界,令生活方式場景化,其全新的連接能力基于微信朋友圈乘法效應,也因此產業化。
四,場景化思維是產品功能清晰,結構化組件能力突出,內容越豐富,越能滿足多層次需要的場景設計,越能在推崇個性化的朋友圈,如魚得水。

共享經濟崛起的DNA
共享經濟市場警鐘,產品與產品,人與人,人與產品,連接方式的不斷改變與優化,是更有效率的撮合能力的不斷強化。
場景成為新商業模式指數級增長的關鍵詞,成為共享經濟的代表性標簽。
一,場景是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創立的重要工具,新的場景意味著新的連接方式,因為人們越來越需要新體驗和更高的效率,滿足更高效率和更新體驗,就意味著,重新定義新場景,重新建立新的連接,所以,創設新場景成為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關鍵要素。
二,基于新的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以共享經濟的邏輯,形成一種全新的產品打法和場景分類,如同airbnb,提供餐飲服務,uber的商業模式在打車應用之外。也開始基于物流場景,基于同城快遞場景,基于社交推薦場景,推出了同城快遞和鮮花速遞等服務,新的場景感不僅在連接體驗和細節層面更加大膽,更加真實,而且超越了我們以往對場景的分類,因此場景成為新商業模式指數級增長的關鍵詞,或者說場景成為新商業模式的基礎出發點。

顛覆傳統互聯網入口的核心邏輯

移動互聯網時代,場景作為重要入口,顛覆了PC時代的流量邏輯。
人群的自high,通過社交網絡,以幾何級數放大,靜態的場景被動態重構。

移動互聯網的碎片化時間導致的傳統模式迅速失效,核心要素被深刻顛覆,場景成為入口核心,大姨媽的自制劇和電臺場景,與其說是社區內容,毋寧說是新用戶獲取方式和分享主題,讓用戶多維度感受大姨媽引導女性收獲最佳狀態的愿景,潛移默化輸出產品文化及健康知識,并以多頻次的傳播,打動用戶內心,產品本身也因此獲得關注,并形成可持續性穩定的入口。
我們的各種"自high"通過社交網絡被幾何級指數放大。過去,生活場景是空谷幽蘭。在這里紅袖添香,在那廂天倫之樂,與客戶衣冠楚楚、侃侃而談,與伙伴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此間樂,不足為外人道"是我們的生活。
現在,這些靜態的場景正在被動態化的分享和傳播所重構。上一秒在微信討論群布置完工作,下一秒在另一個群里搶紅包。甚至,很多餐廳已經開始提供以下服務——"帥哥/美女: 這是本店的招牌菜,要不要先拍一下?我們再幫你們分一分。”這種動態的體驗式場景不斷在朋友圈更新,存在于我們每一次點贊、評論的動作中。動態場景將用戶卷入,產品變成應運而生的場景,用戶則成了產品自覺的傳播者,傳統互聯網的流量邏輯被顛覆,場景成為新入口。
場景方法
LBS,支付場景的滲透、社交網絡的便利,讓大數據正越來越多地深入到所有產業場景入口邏輯以此為基礎,尤需要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1.不再是簡單執著于產品研發,而是專注洞察新的場景可能。
2.不再是拘泥于自我本位訴求,而是激發用戶主動傳播分享。
3.不再是紅海競爭性流量獲取,而是新品類獨占新場景紅利。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3.支撐場景的核心要素

今天商業模式最重要的建構方式就是場景化,塑造場景花必須同時具備四個核心要素。
體驗,作為商業邏輯的首要原則,將大范圍多維度重塑和改造場景。
鏈接,基于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所形成的動態鏈接重構,讓場景能夠成為形成一種多元的碎片化。
社群,社群感、亞文化形成內容能力的可復制,造成大規模傳播和用戶卷入感。
數據,大數據成為量化驅動場景商業模型的底層引擎和樞紐元素。

【體驗美學】,重塑新的商業價值邏輯

場景顛覆傳統流量入口,反映的是這個時代消費精神的變化,是基于體驗美學的場景,經濟范式。
為用戶提供駕駛需要新的場景的解決方案,為用戶創造超越期待的體驗,建立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
讓用戶對品牌做貢獻,比讓利給用戶更重要更有價值。

今天說的產品創新,是指新的品類或者是跨界的混搭。之所以能夠形成這些創新,就是因為今天的場置體驗構成了商業價值的首要維度。我們判斷人的社交活動、娛樂活動、商業活動,乃至互聯網上的虛擬活動時,體驗都是理所當然的核心標準。 基于此的定價規則也由價格敏感性變為價值敏感性。
在此之前,價格敏感性是優先標準,這個標準依然會長期存在,但在今天碎片化生態、傳播和情境里,"體驗"是決定用戶消費意愿、消費動機乃至最后轉化環節的核心。當代表價值敏感性的體驗成為首要法則,體驗經濟成為圭臬,它對現有的商業模型和產業邏輯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我們越來越愿意為自己的"懶情"付費,所以020極速倔起。體驗已不只是解決痛點,更多時候,體驗解決的是甜點、癢點、尖叫點和興奮點,這才是引爆點。場景作為流量入口的一種顛覆,反映的是這個時代消費精神的變化,是立足體驗美學的場景新方法。
體驗經濟框架下,所有的營銷問題都應當以戰略問題作為思考起點。對營銷的理解,也是我們對產品的理解,它包括對以下問題的解答:
產品到底重要不重要?
要不要極致單品?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對于產品研發意味著什么?
是否需要眾籌,要不要眾包?
如何看待新的電商模式?
是以特賣來走量,還是找相關微信公眾號來首發?

我們注意到,通過流量來放大用戶價值的做法已經不再適用了 。

在線圖書銷售的競爭非常激烈,京東、亞馬遜、當當發售的新書幾乎都在打折:
就是因為這個市場是高度價格敏感性的,只要京東比當當便宜了 0.5元,10年之久的當當用戶就可能迅速"棄當從京”了。也就是說,當我們無法滿足
價值敏感性時,用戶就會計較價格敏感性。
目前流量帶來的價值仍然很高,但流量也最不值錢,因為流量在傳統的電商模型里面只停留在用戶的功能滿足層面,而這個層面,是基于價格敏感性的存在。

摒棄傳統的流量思維,因為用戶創造新的價值,如何做到這一點,場景的解決方案,正是為用戶創造卓越體驗,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塑造用戶的卓越體驗,
一,塑造體驗的層次感,體驗的層次感,決定了場景的真實性。
二,體驗要有細節,細節足夠真實,才能吸引用戶加入。
三,提供基于長期消費伴隨的擁護者養成類體驗,并把控制權交給用戶。

體驗層次決定了場景的真實性
渠道計連環的體驗場景,正是這種連環場景中構建的體驗感層次,決定了場景的真實性,體驗層次表現為體驗帶給用戶的滿足,從功能到利益從新人到知識層次的遞進,能否成為真實場景,取決于體驗感的這種層次組合是否可持續?一購物場景為例,京東的場景應用場景是正品低價快速,它滿足電商的基本功能,更進一層朋友圈是長久的信任,需要奉獻又質量的內容強化新人,所以優秀的微電商,相較于傳統電商,對用戶的體驗,滿足城市又近了一層,勢必會進化成新的購物形態。

體驗細節是場景,成為流量入口的要點所在
不僅是層次體驗,還要有細節才足夠真實,從而吸引用戶加入,因此細節是場景成為流量入口的要點所在,細節就是基于場景的互聯網入口。
舉個熟悉的聽課場景為例,一個保溫杯一支筆和一個本子在一起,配上iPhone或者三星手機就意味著聽課場景的解決方案,iPhone和三星手機的價格是非常明確的,保溫杯,簽字筆,本子的價格則不明確,這是用戶往往愿意為他們支付更高的場景溢價,在這個場景里面,我們開著iPhone的錄音功能,用印象保溫水杯喝水,然后對觸動自己的關鍵詞閑閑一筆,這種場面下,用戶獲得了此時此刻的體驗,自然愿意為構成場景的體驗細節付費,這種有細節的場景需求就可以形成解決方案,成為流量入口。
關系標簽,就是一種體驗細節的亞文化符號。你拿的是Lamy的筆,物以類聚;用的是Moleskine的本子,人以群分。但是“關系標簽”也會被快速迭代。三個月前被定義為有調性,今天就可能會被定義為矯情。在這種關系標簽迭代的背后,是流量入口的消費邏輯的細節的變化同步更替。

伴隨養成類的體驗--控制權交給用戶
體驗場景重塑商業邏輯的最后一個秘笈是,基于長期消費伴隨的擁護者養成類設體驗,這已經成為今天品牌有機會成為一種故事,一種場景,一種生活習慣的和文化形態的方便法門。

可能我們現在對于“控制權交給用戶”這七個字還將信將疑,但現實中已經有先行者,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VICE再一次北面千萬級廣告合作中約定不出現北面的商品標志,為什么北面敢這樣做?因為VICE的創業是要拍一部紀錄片,《探尋地球上最荒涼的地方的人》但我們去探訪地球上最荒涼地方的人是肯定要穿沖鋒衣,防寒服登山靴等專業設備,這時候觀影的用戶會主動探尋這些設備的品牌和款型,也就是說?是用戶主動在尋找北面的商標,在推特上,這是一個熱門話題,在facebook上也是極具關注度的賬號,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是用戶主動發現,而不是產品自身簡單的推送,但我們真正把控制權交給用戶的時候,引爆點出現了。

【空間鏈接】變成了新場景的定義指導

團購場景、打車場景的背后隱含了互聯網時代生活方式和消費形態的升級,這種變化更多的時候,帶有極強的贏家通吃效應和鏈接的乘法效應。

鏈接的乘法效應是移動互聯時代的指數思維
我們每個人都已習慣了在微信的討論群里,在自己的關系鏈中去分享各類打車券優惠碼。滴滴打車、uber等企業追求的不是與出租車比拼價格的高低和毛利率,而是重新塑造一種生活方式和App依賴度,形成下意識的場景聯想,甚至形成一群人的社交方式--你不用這些用車App , 就會變成異類。

如同兩年前年輕人不用團購券,就代表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與財富本身沒有關系,團購代表了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理性樂觀派"。今天,打車應用也代表著我們生活的方式。所以,團購場景、打車場景的背后隱含了互聯網時代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升級。這種消費形態的變化,帶有極強的贏家通吃效應和鏈接的乘法效應。

O2O是以人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接觸點管理邏輯
O2O是一種特別討巧的表述,可以說是online to Offline, 也可以說是Offline to Online, 但歸納起來,究竟是online還是offline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者的接觸點管理、消費者的支付依據和支付邏輯。有支付場景,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消費閉壞,這就是移動互聯時代倡導的全渠道鏈接概念。 **
從這個意義上看,58同城、淘寶、百度等流量平臺,如果不真正基子人去重新定義分發渠道,入口格局就會被顛覆。
020的本質正是這個時代的全渠道特征,是對消費者基于線上、線下自由切換和無縫連接的接觸點管理。**這同樣是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不斷攻城略地的主要動因搶占消費者接觸點,用支付場景鎖定消費者行為習慣,也是滴滴快滴合并錢補貼大戰的背后原因,它是兩種支付工具場景之戰。
O2O營銷邏輯是以人為中心的邏輯,不是砸廣告,不是Tvc,不是冠名中國好聲音或者我是歌手,大片模式基于屬于存量時代最后的紅利,電視廣告等一切,我們能感受到所謂的營銷價值,正在等待著更加集約式的改造。

【社群】是場景的動力機制

我們要思考,到底是流量需要我,還是我需要流量。
商業,就是忘掉生意、忘掉商業,是去思考我們和擁護者的關系。
如果場景自身不能具備一種亞文化的力量、亞社群的表征和社群感,它將不具備擁有大規模用戶和商業應用的可能。

理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消費精神
場景之所以能夠成為碎片化的新流量,與這個時代商業基礎邏輯的解構息息相關。而要理解現代商業的底層邏輯,主要就是理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消費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六
個鮮明的特點:

  1. "想要"而不是"需要"。
    2.追求即視感,所見即所購。
    3.態度比功能重要。
    4.追求價值敏感性而非價格敏感性。
    5.自我表達與小眾認同超過大眾評價。
    6.社交網絡評價大于現實溝通評價。
    這種消費精神的外在表達,恰恰是社群感、亞文化這種可復制、大規模傳播的內容,使得用戶被卷入。"那段時間,沒看過《彎頂之下》,我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和別人愉快地玩耍,好好地聊天"。在這個時候,內容未必是重要的,重點是我們受制于自身的訂閱、關注、通訊錄、地址薄,在自己的信任鏈條里被卷入。有人會說我是獨立的我是健全的思考者,何來被卷入?但是訂閱關系讓我們不自覺地成為了一種亞文化群落的元素。所有的選擇,都是我們自己的"彎頂之下"。

塑造場景力
**個性化的場景生態是以人為邏輯、以體驗為核心、以連接為中心、以社群為最大公約數的商業環境。今天判斷一個企業能否進行產品迭代,能否快速形成一種消費主張,很多時候是看它對場景本身的定義能力和對亞文化社群的影響能力,我們稱之為場景力。 **
當企業具備這種場景力,就會發現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是因為,在不同的場景里,用戶痛點和癢點的維度是不同的。當企業能夠準確定義場景的時候,就能夠精準定位足以引爆自己品牌或產品的亞文化社群,定位社群中目標用戶的痛點和癢點。

這就是以人為核心的社群思路。商業就是忘掉生意、忘掉商業,是要去思考我們和擁護者的關系。用戶不再是用戶了, 而是擁護者;品牌也不再重點突出自己產品的 功能,而是要突出它和用戶有情緒共鳴的結合點。
找到自己的亞文化標簽,去建設微信公眾號,去使用微博、知乎、豆纖、果殼、貼吧等所有的新媒體陣,從一個產品運營者進化為用戶經營者,才能真正邁出移動互聯網的第一步。

【數據】讓場景精確匹配用戶需求

今天是一個數據運營、用戶經營的時代,場景的背后是可量化的數據。
數據流動性越強,生成的結構性也越多;使用者關系越清晰,新場景的創造也越清晰。

移動互聯時代,用戶不斷在多屏間動態切換,這樣的多屏場景是客觀存在的,以人為中心的賬號體系保證了數據在各個場景維度中形成相關性,最終也支撐了新的場景價值。數據流動性越強,生成的結構性也越多,使用者關系越清晰,新場景的創造也越清晰。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4.構建場景的【四即】方法論

用場景不斷構建傳統商業模式中的產品、營銷、渠道、定價策略,以及流量獲取等模型,我們開始形成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場景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可以歸結為四個“即”,產品即場景、分享即獲取、跨界即鏈接、流行即流量。

產品即場景
產品等于場景的解決方案

分享即獲取
以人為中心的新分享能力,讓品牌等于故事、文化和情懷

跨界即鏈接
跨界的鏈接擊穿了各種場景的區隔,形成的是新體驗、新品類和新價值。

流行即獎勵
流行成為流量的新入口,只有占據亞文化流行趨勢的制高點,才能掌握流量的話語權。

產品即場景

場景解決方案成為產品研發的核心能力,這對以往的產品思維是重要考驗。

需要在場景中提煉出產品的核心能力,然后去不斷疊加出新的場景。

場景不存在所謂線上與線下的區分,其核心是以用戶體驗場景粘性為中心的解決方案。

場景洞察
一杯簡單的咖啡,表達不同的場景訴求,可以衍生參差多態的新廣品,呈現出不同的期待和迴然的體驗:
當咖啡&GBD商務區,是太平洋咖啡、星巴克和GOSTA里人英擴動和行色匆匆;當咖啡&閨蜜聊天和朋友聚會,是Z00咖啡和漫咖啡里的歡聲笑語和華夫餅 香;當咖排&靜媳一隅的明亮閱讀,是雕刻時光和字里行間里安靜與作者穿越對話;當咖啡&創業,是3W和車庫咖啡里不加掩飾的焦慮和企圖心;當咖啡&思
想,藝術人文的沉浸體驗,是單向街和方所思辨的激蕩和靈魂在高處的吟唱。正如方所創始人毛繼鴻所言,以生活美學的方案重新定義體驗的空間,方所致力于連接 的是人與城市文化的共生和上升,在此,咖啡成了曰常的審美見征。
在這些看似眼花績亂的組合里,咖啡不再是一件尋常單品和標配,而是場景的解決方案,產品置于場賣之中,被選擇,被重新定義,產品即場景。與此同時,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一種不可逆的趨勢——人們越來越愿意為特定場景的解決方案付費,這對傳統商業邏輯是致命一擊,而隨時隨地連接時代—來,無疑將放大這種打擊。

產品的功能屬性(Inside) +連接屬性(Plus) =新的場景體驗

場景思維下,需要去思考你的商業模式能否定義出屬于自己的新場景?這個新場景,能否定義出自己的新品類?這個新品類,是否定義了新的價值創造和紅利?
場景解塊方案成為我們產品研發的核心能力,對我們既往的產品思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考驗。我們的思維和經驗長久以來受限子好產品本身,例如不斷努力去制造一個好芯片,卻忽視了如何讓自己成為高通芯片:高通曉龍810芯片和小米NOTE的合作,比810芯片本身定價更重要。我們找到了產品的應用場景,就不會再受制于產品研發的SKU困惑。

所以,在場景中,我們需要找到產品的核心( Inslde )能力,然后不斷PIUS出新的場景,即產品的功能屬性(Inside)+連接屬性(Plus) =新的場景體臉。找到產品對自身獨特標簽(Inside)的定義能力,并通過場景找到產品的Plus方向這毫無疑問是今天豐富新產品的一個重要方法和工具。
我們前面提及的旅行短租應用、打車應用,背后都有—個非常真實的入口邀輯存在而這個入口邏輯,就隱含了產品的Inside能力和Plus機會。那么,如何為產品找到plus的機會?在用戶某個生活環節中(即場景),適時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以及關聯的產品或服務(即產品),便能獲得最大的爆發能量。具
體可以從3個方面入手:
1.找到消費者場景體驗的痛點。
2.細分消費者需求。
3.確定場景的呈現細節。
當然,這些可以意會的場景大可推而廣之:
生活優選+社區便利二生活半徑、58到家;
愛+承諾=丁香醫生、蜜芽寶貝;
自助就餐+美昧=下廚房、豆果美食;
人格買手+文藝生活=野糖網、"羅輯思維";
全球優選+高性價比=小紅書、什么值得買; 以上林林總總的案例,說明細分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場景黏性可以輕而易舉地造就 一種現象、一個成功品類。所以,根本不存在020所謂線上與線下的隔斷或區分,重要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以場景黏性為中心的解決方案。

分享即獲取

分享經濟時代,分享越多,過去越多;越分享,越獲得。

分享注定成為場景紅利的神經樞紐。分享最大的主體,不是企業或第三方廣告中介,而是人。

分享更多時候是基于人格背書,這意味著可以長久獲取越用越多的信用。

連接的機會越多,互為渠道的結合點就越多,更容易把品牌有限的市場預算變成倍數效用。

用戶"分享"優惠券,給自己的杜交關系鏈帶來價值,因此獲得了更好的社交關系;企業借此以極低的成本獲取新用戶,產品獲得新生。顯然,通過整合訴求形成的多贏,才是場景時代的紅利表達。當我們分享一個打車紅包時,誰在付出,誰在獲益,邊界已經
變得模糊。能肯定的是,打車APP通過智能算法,只用16 ~ 19元不等的紅包,就可以激話一個沉默用戶,相較于電商平均100 ~ 120元的新用戶獲取成本,"分享"為企 wp帶來的收益遠遠超過它的付出。所以,分享即獲取,分享越多,獲取越多。

"分享思維"是互聯網的核心精神之一。在分享模式下,資源越用越有價值。
分享就是獲取,基于此,這種無數人自動分享的"打車優惠券",讓滴滴快的成長為估值破百億美元的移動入口 。
在以上紅包分享的邏輯中,分享成為場景紅利的神經中樞。分享最大的主體,不是企業或第三方廣告中介,而是人。當人變成了新的渠道,用戶是傳播者, 分發者抑或營銷者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的信任和人格背書。如果你總是發專車券給自己的微信好友,雖然12張券可能只用了1張,但是朋友仍然會把分享者定義為好人,從而建立起高度信任的微信關系。我們的分享,會形成我們的社交價值。這里的人格關系,在社會化的網絡中得以指數級放大,這也是今天場景在分享中爆發的源動能。

跨界即鏈接

跨界深度形成新的定價依據和定價能力。

在營銷層面看,從渠道和自身資源的角度考慮,每個品牌都可以互為鏈接的渠道,品牌動力機制被跨界迅速激活。

就行即流量

微信是強關系的隔絕生態,當場景有足夠的內容價值,就能夠形成穿透力,擊穿隔絕的生態,通過社群動力完成一次引爆式的流行。

流量并不是不值得購買,關鍵是在之后,產品自身能夠形成一種用戶主動搜索的能力,能不能催生流行的指數,能不能進一步形成基于指數的品牌力?

場景流行最重要的成因是,亞文化現象和擁護者之間是真實的情感關系,用戶甚至是催生亞文化的超級傳播者。

5.場景重構商業模式

場景爭奪成為今天商業升級和商業創新的必由之路。

戰略、產品、渠道、營銷、流量、品牌,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關鍵詞,今天都在被場景顛覆。

場景動能=渠道,場景成為傳播的接觸點和分享的觸發點。
場景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全渠道的溶解與融合,意味著場景爭奪成為今天商業升級與創新的必由之路,這是場景商業應用中不可逆轉的趨勢。

1.場景定義=戰略
身處場景時代,定義場景成為一個基礎動作,定義什么樣的場景就意味著要做什么樣的事情和不做什么樣的的事情,也決定了企業的品牌的戰略方向。
可以將極致單品的設計作為企業的主打能力,也可以突出多渠道是企業的核心優勢,但真正決定企業戰略差異的是場景的定義方式。我們真實地模擬出應用場景和使用場景,戰略的過程就已經從制訂進入到實施路線圖。

2.場景方案=產品
定義場景是戰略,特定場景的應用方案就是產品和或者服務。只要是滿足了一種特定場景的解決方案,產品本身就具備了可交換和可購買的理由。而這種可交換的價值、可購買的能力,也意味著用戶須為場景解決方案付費。
解決方案的核心是獨特的場景體驗,是產品在場景體驗中的可交換價值與能力。我們理解了這個邏輯,產品研發從內涵到外延都可以獲得極大的拓展,產品不再是某一個單品。當然,場景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新品類的開發并非一勞永逸。移動互聯網會放大個體的消費精神,也會快速迭代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當新的場景需求被目不暇接的推出時,也就意味著場景的解決方案需要被刷新。

場景成為場景解決方案中最重要命題和基本邏輯,也就是讓產品和服務回到與用戶連接的原點角度:用戶參與更加前置,即從產品和服務的研發階段,就把場景和用戶的需求連接在一起。

3.場景動能=渠道
渠道的核心是流動,包括商品的流動,也包括信息和資金的流動。傳統營銷思維下營銷和銷售的通路是分開的,即商品和信息的流動是分開的。場景思維下,商品和信息的渠道卻是融合的。我們理解的渠道,已經不在乎天貓還是京東,微信還是微博,更多是關注渠道能不能讓人感覺到連環場景的連續轉化。

我們反復強調這個時代商業活動的核心是人,那么人的動作就是場景的核心,這個動作包括線下的行為,也包括線上的點擊和觸摸。所以,今天渠道的關鍵已經不是靜態的銷售平臺,不是互相區隔的營銷通路,而是人的傳插分享形成場景的鏈條: 讓不理解這個場景的人去理解這個場景,喜歡這個場景和接受這個場景;讓喜歡的人去解擇,去分享這個場景;讓場景的偏好者主動去推廣,主動去復制。這時,場景才真正具備動態的能力和能量,從而形成新的渠道價值。

渠道在移動互聯網的生態體系里,包含公眾號、微店以及微信場景,也包含了線下的亞文化小圈子和周邊的社區便利店、24小時超市。在動態的場景思維下,商品陳列和表達已經無所謂,運用虛擬現實技術,VR+零售,我們甚至可以期待新的虛擬商場的出現。我們更在乎的是場景本身能否通過人的連接、分享和傳播,快速構建可分發的渠道。這就是新的渠道模式。
場景越有傳播能力、越有動能,渠道越容易形成。判斷一個場景是否有傳播能力和動能,有以下三個標淮:
第一,這個場景本身是否有內容,讓人有轉發的欲望;
第 二,這個場景本身是否足夠真實,讓人有體驗的動力;
第三,這個場景能不能形成 一種基于亞文化的人格,讓人能夠感受到一種溫度,愿意參與和親近。場景中這樣的內容越多,傳播就越有動能,那么渠道力就越強。

所以,本質上場景變成了傳播的接觸點和分享的觸發點。

場景的渠道模式下,營銷信息與商品的融合,使廣告就是內容,內容就是渠道。所
有品牌、公共關系、營銷、終端在場景動能的引導下,實現一體化的節奏。

4.場景勢能=營銷
具備傳播能力和場景動能的渠道代表著臨門一腳的可能性,但勢能代表的是連環過程中品牌、用戶愿意去連接場景的可能性,因此場景勢能是營銷的核心。這一核心在于能不能挖掘出場景的靈魂,此時作為場景解決方案的產品本身,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發軔和開端,是場景的核心芯片,也代表這個場景具備擴展和延伸的能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品牌愿意去植入場景,愿意主動與場景連接,這就是營銷在今天的意義與價值。市場推廣的聲量和能量,決定了推廣的核心已經不是品牌中心化的驅動,而是去中心化的背書、連接和因為品牌本身更加富有調性,更加葆有生活態度形成的連接意愿。
產品勢能會在跨界和連接的過程中形成,變成市場期待的營銷成果。比如同樣是購物中心的僑福芳草地,它被認為是最好的音樂會舉辦場地,是最有品位的婚慶場所 之選,也被分享成最好的親子活動中心。不同的品牌和生活方式都會為其背書、傳播,使之變成熱門話題。所以,當場景有被連接的意愿和讓人主動連接的可能性時,這種勢能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營銷結果。具備這種勢能,營銷水到渠成。

5?場景細節=流置
這個命題與場景動能等于渠道,場景勢能成就營銷 流量具有相關性:技術和商業的進步,使場景與消 費者的接觸點越來越具體,而越具體,轉化率就越高
我們在線下購買面包或者圖書,往往需要一個包裝 如果掃下一旁的二維碼就可以免費獲得一個環保袋,環保袋就成為場景里面最真實的細節,這個真實的場景細節就促成了轉化。同時,用戶的掃描行為,也是一種投票;每個人的掃碼,匯集起來就是可挖掘和洞察顧客偏好的大數據。通過結構化的數
據,企業可以針對客戶進行精準營銷和產品的個性化定制,提供特定場景解決方案的品類組合。
在微信公眾號的場景生態中,流量的形成,不僅意味著完成了一個完整變化的動作,還意味著在內容細節上對用戶的觸動。我們會愿意為微信公眾號中打動人心的內容細節送去贊賞;而品牌如果也愿意為這些"點贊"打賞一筆錢,點贊和打賞的連續性動作,就是用戶黏性。場景細節的核心是體驗的細節,體驗的細節形成了決策的依據,決策的依據就
是營銷的臨門一腳,最終轉化成高質的流量。

6.場景故事=品牌
場景故事等于品牌,也就是說在場景理論中,消費者對品牌的感知已經不僅僅是對
形象的感知,而是對品牌的故事、溫度、人格等綜合維度的感知。 看顧爺的文案,不管"對白",還是"男人味",都是講故事,講得越一波三轍起伏跌巖,越能說明這個故事本身的描述就是品牌的核心,而工業時代的品牌或者標志則越發次要。這就是今天各類產品發布會為什么都情懷泛濫、態度激揚,都在 講天生驕傲和特立獨行。
現在很多品牌也開始將自己還原到場景里,倡導具有品牌內涵的生活方式:特斯拉強調極客精神,塑造敢于冒險的新生代企業家形象;Jeep "理智在左,情感在右" 則強調最純粹的堅持與最極致的探索;杰士邦關于上億的一個梗是:我有個上億的項目要跟你談談……它們都很好地示范了 品牌就是場景故事"的新商業邏輯。
無論個人品牌,還是產品品牌,都在突出場景故事。場景故事中,產品不是第一要素關鍵是我們賦予產品什么樣的連接場景,其核心要義特別簡單:讓品牌更加有魅力,更加有人格,更加體會到場景的溫度感。至于具體的講述方式:可以是故事的文案讓品牌更加有情懷,更具有人格魅力;也可以是場景無所無所不在的表現細節,可以是圖片、視頻、音頻等一切可呈現的表述形式。

7.場景用戶=社群
場景對用戶進行了重新的格式劃分。場景思維下,品牌面向的目標用戶更多時候是對不同細分場景的聚焦,如同在不同線下環境的不同人群,會因為喜歡同一個產品或者同一類服務聚集在某個線上社區,這就是一個社群。社群的形成,可能是基子這個場景擁有共同的價值觀,或是對這個場景倡導的生活方式 有著共鳴。
我們發現有很多關子亞文化的場景,例如《干與干尋》《火影忍者》為代表的曰本動漫,《生活大爆炸》《紙牌屋》為代表
的美劇,以及《神廟逃亡》《刀塔傳奇》為代表的游戲,以密室逃脫、《三國殺》為代表的020娛樂,以黑暗料理、極地探臉為代表的重口味,以李志、Uptown Funk為代表的單曲循環,以花笛記、無用為代表的文藝范……用戶會被精確表達而這種表達會帶來特別的身份認同,越認識到價值觀的一致性
社群動力就會越強。1個人的認知不明顯,但是1萬人就不一樣了,達到10萬人,蚊群效應就會出現。社群激活的不僅是 一種連接屬性,也包括了一種集群價值和動能。清晰定位場景的特定用戶,有意識去經營社群與用戶,我們就能比較方便地創造新的場景需求、新的品類、新的定份方式、新的渠道,從 而形成一種正向循環和反饋。
在一個場景中,用戶基于同一個亞文化的需求,就容易形成社群,但社群需要平臺有意識地去運營和組織,才能讓這個社群
的動能持續累積和沉淀:
首先,品牌要準確認識自己的產品,只在用戶需要時才出現,在無須產品和服務的場合,要"安靜地做一個美男子",所謂"行于
所當行,止于所當止",這是微博表現。其次,要時刻洞察社群體驗,使品牌/產品的內容、活動本身成為社群的需要,成為社群存在的價值,從而帶動用戶的主動參與,這是百 度貼吧表現。
最后,基子社群價值做內容建設和內容運營,社群的內容能力是價值所在和動力所在,沒有內容,也就不存在社群,這是微信公眾號表現。

5.場景在商業應用中的分類

高頻場景容易獲取用戶,低頻場景容易獲取高毛利。
重度場景容易形成產業鏈,輕度場景容易形成先到者先得的壁壘。

品牌要真實地建構和消費者的情感聯系和家庭的場景連接,然后圍繞這種聯系和鏈接,生產創造出相應的互聯網內容,構建自己特立但不獨行的商業模式。這些邏輯的第一步,是我們要對自身可能翦妾的場景有明確的定位和細分。
1.通過"高頻場景"獲取用戶
高頻場景是單純按發生頻次細分的場景,因發生率高,容易獲取用戶。
2.通過"低頻場景"獲取高毛利
低頻場景雖然發生率低,但由于場景本身的稀缺性,往往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因而具有高客單價的機會,也是最容易被移動互聯改造的機會場景。
3.通過"重度場景"形成產業鏈高頻場景再進一步,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每天都會接觸的場景,可稱之為重度場景。重度場景容易形成產業鏈。
4.通過"輕度場景"形成壁壘
輕度場景一般指生活中某些特定的場合,輕度場景通常意昧著稀缺,但并不代表價值缺失。輕度場景改造之后容易形成一種先到者先得的壁窒。策劃派對主題、玩法攻略等全套場景解決方案的社交應用"奇趴",正是精準洞察了派對作為輕度場最在時下年輕人中的高開發價值。
高頻、重度場景,與日常生活場景息息相關,用戶重復消費的發生頻率高。它可能
是我們每天在家庭或辦公情景中都離不開的日用單品,也可能是已經擊穿不同亞文化場景成為主流生活方式一部分的場景體驗,例如健身。
高頻和重度場景接觸、獲取目標用戶的成本較低,也更容易成為企業蓄勢待發的新產業領域,但也很容易紅海化。
而低頻場景,尤其是輕度場景,用戶重復消費的頻率比較低,可能是用戶需要長期使用的東西,也可能因其代表特定的體驗與情感意義,一生消費次數察賽無幾,譬如婚禮場景。
無論如何,由于消費頻率低,尤其具有特定的體驗需求時,用戶對低頻、輕度場景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就會很在意。這時,用戶對產品價值的關注往往會高于對價格的關注。如果品牌能夠與用戶達成情感共識、提供尖叫感的產品或服務,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所以,低頻、輕度場景的難點是在消費者非常少的重復消費需求下,如何有效地到達消費者。
這些維度的場景細分是相對的,我們要意識到并善于利用從低頻向高頻、從輕度向重度的場景轉化機會,這可以幫助品牌實現從0到1的建構。


圖片發自簡書App

能夠真正形成場景的定義能力和情感連接能力,恰恰就是密度場景。
廣度向密度的轉型,核心方式是跨界和混搭,通過更加深度、強勢的連接,形成新鮮度。

串聯情感意義的"密度場景"
密度場景是基于社群連接,能夠串聯起不同生活情景的情感場景,它代表與用戶情感連接的強度和密度 野獸派重塑的不同鮮花體驗情境就屬于典型的密度場景。鮮花體驗在這里是一種連接情感的工具。鮮花能夠串聯起各種祝福等有意義的生活場景:鮮花被定義為表白利器的時候,用戶往往對價格不敏感:
甚至希望它是最貴的;當鮮花被定義為祝福的時候,用戶就會考慮各類花語,更重視內容表達;在結婚紀念曰等大量使用鮮花的場合,我們又希望大禁的鮮花能夠向所有人傳遞自己身在無比幸福中的喜悅。
此時,對鮮花場景的爭奪很多時候都在鮮花要有調性,甚至價格更高。是誰希望野獸派、魔幻主義、詩集這些層出不窮的小清新、文藝派的鮮花賣 1314元? 一柬巴塞羅那攻瑰300元起步,三朵厄瓜多爾攻瑰至少999元。出現這種情形,不是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了,而是消費的場最變了,消費者獲得滿足的體驗維度變了,鮮花本身對消費者的價
值指向也為之改變。

能夠真正打造場景的定義能力和情感連接能力的,恰恰就是密度場景。開發基于密度場景的應用,實現多點的連接、連通和互動,是場景應用開發的核心標準(當然前提是我們的用戶量和流量能力足夠真實)。

從工具應用到社區應用的生死穿越
支付寶和微信具備成就密度場景的能力,所以它們現在是超級入口 。
當支付寶推出"十年賬單"的時候,我們還認為它只是一個簡單的移動支付工具嗎?不是。它已經成為我們對自己生活的個性表達,成為牽動我們日常思緒的真實故事,是讓每個人歡喜、感動,甚至潛然淚下的感慨萬干,以及對未來土豪生活近在咫尺的暢想,代表作就是微信文案"揭秘:梵高為什么自殺"。

對有情感連接價值的密度場景的定義,永遠是真實的內容觸動大于形式的華麗炫目而非形式大于內容;因此,以做一個好產品的態度和方式去做場景的定義及推廣附加的情感意義不是無病啤吟,而是基于功能的沉淀。這是支付寶、美團、美圍的啟示。

密度場景的相對表達是廣度場景,比如說軟飲、可樂、咖啡等,它們重復消費的頻次高,但本身并不具備特別的情感意義和價值。
從商業價值角度的考慮出發,所有的廣度場景也都要向密度場景轉型,以實現一種連接的親密感,從而提高場景中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
為什么廣度場景要向密度場景轉變?
原因在于,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品牌必須通過更加深度的連接形成消費者的情感共振。我們發現諸多著侈品品牌如阿瑪尼、范思哲、菲拉格慕、米索尼、莫斯奇諾、寶格麗都在做酒店,這絕非偶然。事實上,只要是與生活方式相關的品牌,不可避免都向酒店業進軍。

吳聲 《場景革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86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56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97評論 0 379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9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5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5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22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73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1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33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16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68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7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8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46評論 1 288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30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06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