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先行動再思考,思考再行動。
常聽人說,做事之前要先想一想,先有思路再開始做事情,可能比較適合那些牛人吧,我堅持認為可以先行動,然后再去思考。
不過這并不是說盲目的去做事情,而是說你可以先跨出第一步,不要再想想而已,是真正的行動。不管做得有多么糟糕,起碼比你停留在原地給自己不斷灌輸一些沒有準備好的想法要好。
例如你要寫一篇文章,你去問身邊的人,可能會建議你先學習下如何寫作,你自己也要考慮下自己是不是沒有準備好,或者跟自己說需要先積累下素材,結果你半天動不了筆。其實,這個時候拿起筆寫個50字這樣,你會發現很多想法很多余,寫點東西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
這些文字寫上去不代表你要繼續留下來,寫完之后你就可以刪掉了,可是你發現自己的思考比剛才沒動筆之前,好了很多。
為什么會這樣子?我以前的思維習慣也是覺得一件事情得準備準備再準備的,例如碰到我不會的演講之類的,我會說我得先去學習,然后再開始做這件事情,結果后來就沒有然后了。
當我們想要改變自己時,總會給自己許多心理暗示,這可能是成功學上學來的,也可能是一些心理學暢銷書上的方法。而所謂的積極心理暗示,對改變自己其實沒有太大作用。你可以對自己說一百遍“我要變得更好”,它對你每天的行為并沒有太大意義。
在《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書中,作者談到一個觀點,就是“積極思考效果并不好”。因為人類并不是能夠時刻保持積極態度的生物。誰都有軟弱的一面。所以強迫自己“積極思考”會和自己的真實想法出現沖突,從而導致精神方面出現問題。
對這段話我是這樣理解的,你一直強調自己要擁有積極心態,可是你本性里就有脆弱的一面,你相當于時刻和自己作對,那你改變自己的意愿就被削弱了。
所以,用行動來改變自己,哪怕是小小的行動,然后再進行思考,會發現事情變好起來。
采銅在《精進》里面說到一個觀點,“三行而后思”,從理論出發不一定能指導實踐,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反思積累的知識才能指導實踐。
例如有時候讀書時,你發現自己抓耳撓腮,卻沒有辦法理解作者講的是什么意思,可當你嘗試用作者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時,你會發現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理解。
可很多時候,我自己也是寧愿只看著書中的理論,卻不肯放下書本實踐,以為自己讀的書不夠多罷了,實在有些可笑。
行動中的思考更加成熟。在《財富自由之路》里面,李笑來說了一個可以讓認知不斷升級的工具,就是行動中思考。他說到,很多時候,單純的思考,不僅價值不高,能量也不足,用行動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動,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很多人在看《財富自由之路》時,很喜歡留言,寫下自己的感悟,這確實比不留言的人前進了一大步,可是真正會有進步的是那些悶聲不響就開始用里面的知識指導自己行動的人。
我讀完一本書后,也很喜歡寫些自己的感言,可能一本電子書里面的感言,多的時候就會有1000字左右了,可是如果不是我親自行動后留下的感言,其實收獲并不大。
行動中我們的大腦會幫我們自動糾錯。說實話,我是一個很害怕自己犯錯誤的人,所以看完書或者想做什么事情時,總會自己嚇到自己,導致不敢行動,很多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有一次,我出門去到陌生的地方,需要和別人談些事情時,即使我按照百度地圖上的路線一步步走去約定的地點,也還是出現了問題,走到了一條不通的路。可有什么要緊,你知道錯了,走另一條路就可以了,當然你可以怪百度地圖。
可仔細一想,這不是和我平時的閱讀一模一樣嗎?書中的知識只是給你提供了一個地圖,記得再牢寫得筆記再多,它還是地圖,只要去做,就有可能出錯,也許是書上錯了,也許是你錯了。(并不是說所有書,但需要提升自己能力的,總是需要行動的)
那么,我們要如何開始行動?
有時候,我真覺得第一步的行動很難,因為我寧愿看完一本書,再看另一本書,甚至可以寫很多感言,可是偏偏不想行動呀。
邁出第一步的關鍵是降低自己的預期。《微習慣》里面的作者談到他的健身和寫文章,都是靠著降低預期,建立微習慣完成的,例如一天一個俯臥撐,一天寫50個字。這樣你會想著完成更多。
可如果你不想養成什么習慣,只是想要做好一件你覺得困難的事情,那么原理還是可以用的,要求自己先做那件你很抗拒的事情一分鐘就可以了。例如我今天明明計劃好要去體育場跑步一圈,可是心情從未有的糟糕,不想去了,這時候我可以降低自己的預期,走出門口就可以了。
用問題解決表格,動手用A4紙給自己畫一張表格,然后表頭寫上“問題&解決方案”就可以,把你至今為止會阻礙你繼續行動的問題寫上去,然后自己寫上解決方案。例如問題是“這件事情好難呀,不想做了”,解決方案可以寫“先做1分鐘試試看”。
為什么需要問題解決表格,因為很多時候阻礙我們去做事情的原因不過是我們不加思考冒出來的一些負面想法,可這個時候你真的別想說什么激勵自己的想法,因為你什么都不想做。這時拿出自己已經寫好的解決思路,會有一定效果。
快速做其它的無關事情,有時候我們只是對一件事情特別在意,總是害怕做不好,所以產生了強烈的抗拒心理。做其它事情可以幫我們轉移注意力,同時也因為行動起來了,我們的抗拒沒有那么強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