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包容,把大家都織進到一個大大的網(wǎng)中,因為這張網(wǎng)每個人都變得很懶,想吃東西只需要拿出手機外賣到家,生病了有網(wǎng)上問醫(yī)生買藥,就連對一個人的心動,都可以通過網(wǎng)絡關注對方的動態(tài),不用親自享受愛情的苦。
半躺著看手機的姿勢只要擺出來,就可以保持一整天。
其實這個世界上還真是有一個懶人,他并不是因為網(wǎng)絡世界,而是因為被保護的太好了。這個人就叫楊鎖,一個孩子的名字常常藏著父母對他的期待。
父母對楊鎖的期待不是他變得大富大貴,而是他能永遠留在自己身邊,所以名為鎖,像鎖子一樣鎖在自己身邊。
楊鎖是父母眼中的寶貝疙瘩,一般孩子一兩歲嘗試做的事情,楊鎖父母都替他完成,直到8歲,楊鎖才開始顫顫巍巍的走路,因為父母用扁擔挑著他,免得他走路辛苦。
他離世后,他的堂客這樣評價他:
還真沒見過那么懶的孩子,他是我們堂兄弟8個中長得最英俊、最聰明也是最懶的人。
按理說,一個正常的孩子,若長相俊朗,能有個好身體怎么也不會過的很差,而楊鎖卻在年紀輕輕的時候懶死在家中。
楊鎖長年在父母的溺愛中不懂如何生存,上學時稍微受點委屈家長就跑去學校大吵大鬧 ,慢慢的學校里的孩子也不敢和他玩了,連老師也不管他了。
但是他的父母并沒有想過楊鎖的未來,他美好的生活在13歲告別了,首先是父親因肝癌離世,剩下年邁的母親也在他18歲時勞累過度丟下他離開了人間。
失去溺愛城堡的楊鎖一下沒了主心骨,每天在家發(fā)呆,頭發(fā)又長又臟的披散著,他不懂如何照顧自己,有時候鄰里給他拿點生菜生肉,他也懶得做熟,寧愿食材腐爛壞掉,也不動手去做。
楊鎖也曾工作過,但是他去當服務員比客人還厲害,不干活像大爺一樣,最后老板受不了把他送回家了,他在家依然發(fā)著呆,就連上廁所也是隨地刨坑。
他的父母一定想不到,楊鎖最后因為懶而在23歲離開了人間。楊鎖的事情被媒體曝光后,很多人都感嘆于他的懶惰,其實讓他懶到死的人是他的父母。
身為父母只是用溺愛和剝奪孩子生存能力的方式來教育,是非常不對的,看似的愛實在是害,對孩子最好的方式應該輔佐他飛翔。
就像雄鷹一次次將不會飛翔的小鷹退下懸崖一樣,讓他自己展開翅膀面對更廣闊的天空。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非常厲害,他這一生創(chuàng)造了神話般的財富,但是他卻不給子女留一點錢,他說自己給子女留下的人生指導方向已經(jīng)夠了,金錢只會磨平孩子們奮斗的野心,大概意思就是讓孩子一定要“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更是應該學會如何生存,面對越來越緊張的優(yōu)秀資源,每個人在走入社會后都會面對各種壓力。
而如何在人際交往、財富自由、事業(yè)兼顧等等方面中取得更好的人生成為每個人必備的技能,90后孫宇晨花了45萬美金和巴菲特共進午餐,就是為了得到一點指點。
而為了和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明人更是不惜巨資,因為他們可以換的更好的人生,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真正對孩子好不是手把手扶著他做什么,而是給他一定的方向讓他去奮斗。
在《巴菲特給兒女的一生忠告》一書中,巴菲特寫了包括財富、處事、性格以及事業(yè)等40條人生忠告,無論是身為父母還是身為孩子都應該看這本書。
楊鎖的父母要是能早點看這本書,楊鎖應該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沒有經(jīng)過考試就上崗的父母固然是一種爭議,但是既然沒有這門考試,我們更應該多多學習,幫助孩子成為更優(yōu)秀的人,也不斷提升自己作為父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