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云,人生有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茶自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被發現以來,就跟中國傳統文化迅速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包羅萬象的“「茶文化」”。
從歷史的演變中,可看出各年代有著不同的飲「茶文化」與審美追求,唐代受陸羽《茶經》影響,品茶談的是精行儉德,追求的是崇高與樸拙的美學,茶事嶄現超然脫俗。宋代斗茶風氣盛行,斗茶、行茶令、茶百戲方式多元,千姿百態,有著名目繁多不同特色的茶風,品茶講究技藝。明代散茶的飲用,茶器多元,文人多追求意趣,超然物外。清代茶館風氣大盛,以市民為主的消費形態逐漸成為風氣,茶藝發展更加多元也更崇實。
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件關于茶的,一件是:在西南聯大搬遷到昆明時,教授們生活十分貧苦,很多教授一貧如洗,聞一多教授給家里寫信說房租經常欠付,幾個月沒有“開葷“了,依然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窘境,終于在同校教授贈予下得二兩茶葉,今天總算“開葷”了,聞一多很是欣喜。這已經是民國時期的事情了,這不僅說明「茶文化」悠久的傳承,而且表明茶對百姓生活影響之深。
另外一件關于茶的是:日本“茶道”,備受一些國人追捧,現實情況確實也是幾乎所有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到日本都會變成“道”的形式存在,并且被發揚光大,反而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有人說日本的文化要比中國的高雅,我則持不同見解,我認為更多的原因是日本從唐代遣唐使開始,就不斷派人學習的中國上層的文化,比如“插花”、“茶道”,這些都是很文雅的,再通過宮廷傳播到民間。而中國士大夫高雅的文化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已經不復存在,現在影響最廣泛的反而是受眾眾多的民間“俗”文化,跟我們士大夫的“雅”文化有著不小差距,因此我們要弘揚傳統文化,更多的還是應該從歷史中去挖掘,而不是一味的去學習別人的所謂的“高雅”文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據現存史料晉代《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從典籍中得知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即秦國在征服巴蜀之后,才把飲茶的習俗引進。
南北朝以前是“茶食不分,茶酒不分”時期,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這一時期人們煮茶與煮菜湯無異。三國時魏張揖的《廣雅》中說:“荊、巴蜀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至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種喝法叫做芼茶,就是所謂的茶粥。東晉裴淵《廣州記》載:酉平(今廣東惠陽縣西)縣出皐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南北朝時期,剛開始只有南方人喝茶,北方人還是以乳酪為漿,不屑飲茶,到后期北方人才開始慢慢飲茶。
隋唐是茶飲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唐朝茶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據史籍記載,隋文帝勤于政務,且自奉甚儉,有飲茶習慣,《隋書》中曾記載一怪誕事,一夜隋文帝作噩夢,夢見有一神人將他頭骨換了,夢醒后頭痛不止,后遇一僧人告知:“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愈”隋文帝服之果然見效。上行下效飲風跟進,繼而有力的推動了國飲,茶便成為當時人們競相采啜的對象。
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干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宋朝「茶文化」盛行,以茶和湯招待客人已經是很普遍,從宋代佚名者所撰《南窗紀談》一書中,提到“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的風俗上至官府,下至里旅,流行整個社會層面。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于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斗茶風起,帶來了采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元朝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粗獷的性格,唐宋時期流行的人們飲茶時加入蔥、姜、鹽等混煮的習慣,在元代逐漸被人們舍棄,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簡單的清飲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茶瀹泡的飲茶方式,這種飲茶方式更快速、簡潔,因此瓷壺在元代大量出現,盞托、蓋碗、茶葉罐、小瓷杯等茶器具的形制逐漸完備。元朝的飲茶方式對后世影響深遠。
明清受元朝瀹泡葉茶的簡潔便利影響,飲茶方式已改成“散茶”。明太祖朱元璋下詔改革,“罷造龍團”,改以芽茶入貢,民間從此便以制造散茶為主,這對芽茶制作工藝的精進,產生了很大的刺激作用。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詳細記載了明代散茶的制造過程,其炒青方法,不僅使茶色如翡翠般氣味清新宜人,更保留了茶葉的自然特性,也省略的唐宋以來制作餅茶的繁瑣工序。明代人嘗到了如此天然純粹的茶香,對餅茶飲法頗不以為然,散茶自然而然地取而代之,自此茶葉的加工方法益加簡化,品飲的方式也逐漸精簡。現今受大家所喜愛的鐵觀音、龍井、巖茶等,就是這個時期開始發展起來的。清朝開始流行茶館,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一大場所。明末清初中國潮、汕一帶,掀起了另一不同品飲方式“功夫茶”一直影響至今,據說不會泡功夫茶的小伙子都找不到媳婦,不知是不是真的!
中國的一切雅文化都是以“靜”和核心的,正是由于茶的特性,任何優秀的文化都能夠很好的跟茶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包羅萬象、內涵豐富的「茶文化」,也深刻的影響著、豐富著我們民族的生活習慣。
「茶文化」的現狀
「茶文化」發展至現代,茶的社會功能更加突出,歸納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頂: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示禮、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為模、以茶養性、以茶為媒、以茶祭祀 、以茶作禪、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獻藝、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為食、以茶設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藥。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的生活方式。
然而現在也普遍存在的是以一種浮躁的心態對待「茶文化」,有些人為了附庸風雅,或者一些不純正的目的參加、宣傳「茶文化」,讓「茶文化」略顯輕浮。真正的「茶文化」,茶只是一個載體,承載著我們對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追求最后之境就是“道”,正如張源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于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
張大復在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意思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
重新認識茶之后再品茶,你品出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