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古人的評價中,用現代標準(而不是現代研究方法)去衡量古人的功過是非乃大忌,因為由此得出的結論往往都帶有某種程度的片面性,也就是不全面、不客觀、不公正,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性。所以,對古人,特別是那些飽受爭議的古人,不可一概而論。
有次和一位日本朋友同餐,他正在潛心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便問我對曹操這個人物作何評價。我說,在三國歷史人物中,曹操這個人物是最難評價的,就因為他一生的言行中,有太多容易讓后人引發(fā)爭議的內容,任誰都很難用好與壞、忠與奸、正與邪等對其做出總體性的評價。
我對這位日本朋友說,坦率地講,曹操在中國民間的口碑并不好,主要是他的人性中存在著許多硬傷,譬如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和“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說法,都令后人詬病不已,便有了戲劇舞臺上長達數百年“白臉奸臣”的丑化,影響至今還在。
應該說,民間以及戲劇舞臺上的丑化,對曹操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是一葉障目。其實,曹操在政治、軍事乃至文學領域的一些壯舉和貢獻,即使放到整個中國歷史長河中去考察,也是光彩奪目,讓后人難以企及的。
且說他的詩作《短歌行icon》中的后四句,即“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便有著攬盡天下英才的豪邁胸襟和氣概!他的詩作還有許多,文學成就都很了得,這對一生戎馬生涯的曹操來說,是多么難能可貴呀,你能說這樣的曹操不可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