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攤經濟”火了,這個曾無數(shù)次被城管大隊追打的行業(yè),一夜之間成為中國最熱門的話題。
有誰會想到,地攤經濟受到李克強總理的稱贊。
又有誰會想到,某地城管局每人領到發(fā)展三個地攤的KPI,主動打電話要求攤販出來擺攤。
在小攤販中,有不少人是年輕一輩的“后浪”,或許是出于好奇,又或許是為了體驗。
總之,對于這突如其來的“幸福”,“后浪”們早就按捺不住內心的狂喜了。
以成都為例,城市管理單位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一夜之間就有10萬人涌入。
時代在變,觀念也在便,如今“大不了就去擺攤唄”這種玩笑話似乎多了幾分現(xiàn)實的意味。既然都是為了生活,擺攤也沒什么不好。
前不久,簡書官方推出了一個“全民擺攤”的征文活動。
在這里,我們得以換一種視角發(fā)觀察世間百態(tài)、人間冷暖。
01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地攤經濟”的話題火了后,許多大佬的“創(chuàng)業(yè)史”也曾深挖而出:
潘石屹曬自己賣辣椒賣香瓜的擺攤經歷,
唱吧CEO陳華親自出攤賣唱。
1994年,馬云成立海博翻譯社,為了維持運營,馬云前往義烏批發(fā)鮮花,白天工作,晚上擺地攤。
40歲時,柳傳志為了賺錢,和員工拉平板車賣電子表、冰箱。
日子,不都如詩。在艱辛中努力前行,在平凡中相濡以沫。
簡書里, 簡友們擺攤的人情冷暖.... ? ? ? ?
2012年在工作作之余在小區(qū)旁某超市外圍擺過地攤:在單位升職加薪無望,我還是不死心。
某天,我看上了超市停車場旁一塊小空地,于是便有了擺攤的想法。
我興沖沖地跑到漢正街進貨,把圍巾、絲襪、棉襪、手套、拖鞋、發(fā)卡等玩意,拖了一大堆回來。
剛開始,熟悉或陌生的路人都露出好奇眼神,慢慢地就有人過來咨詢了。
雖是地攤擺賣,我進的貨不比超市同類商品的品質差。
過了大半個月,我又買了個雙層不銹鋼架子將“攤位升級”。
停車場值班的人一邊接過我遞過的香煙,一邊奚笑我“板鬼命”,一邊聽我叨“孩子要補課要擇校,家庭收入低,每月還房貸”,只得同意我在旁邊擺攤了。
二十多年前,在集市賣自家土豆:我們村每五天一個集,家門口就是集市。
提了一口袋土豆放在門口,帶了一本書,一邊賣土豆一邊看書,又一邊看來來往往的人。
“我特別喜歡趕集,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著他們討價還價的樣子,很舒服。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吧。”
曾在985高校就讀的她,也在校園跳蚤市場里擺過地攤兒,賣些自己的舊衣服鞋帽之類的,選一塊離宿舍樓不遠又人流量大的空地,鋪上床單,把衣服展開放在上面;
擺不下的話再用一根繩子系在樹中間,掛上花花綠綠的裙子,就構成了校園里俗世的一隅。
生活費不太夠的時候,我們就出去“干一票”,周末擺上一兩天,有同學看到我在地攤邊上盤著腿數(shù)錢。
于是坊間就傳起了謠言,說我把大學四年的學費都掙出來了。
每到畢業(yè)季的擺攤兒旺季,校外的大爺大媽也都進來逛街,買點便宜實用的東西,熱鬧非凡的夜晚,好像讓人忘記了離別那件事。
她在前天的文章里寫道:最近地攤經濟火了,曾經戰(zhàn)戰(zhàn)兢兢擺攤兒的人們,現(xiàn)在終于可以大大方方出來營業(yè)了,他們也都是很用力在生活的人。
就像我前兩天寫的那句“內心強大的人,從來不吝嗇蔥花與香菜”。
是啊。
內心強大,蔥花香菜又何妨。
都說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二字。
在滿是煙火氣的市井里,也有不為人知的苦悶與酸楚。
也許對于很多人來說,擺地攤本來就不是用來體驗生活的,在你富足安逸的背后,有多少人在為最基本的生存而掙扎。
幾把小蔥,幾個土豆,地上鋪個尿素袋,就是一個攤位。
一小袋花生,一小筐韭菜,韭菜認真一根根摘好,一把一把捆起來,一把只賣一塊錢,即使價格再低,還是有人不停地講價。
一個小小的夜市,沒有收款二維碼的擺攤老人就有好幾個,有時還會因為顧客無法手機支付賣不出去。
最令人心疼的,是每個攤位要收三塊錢的攤位費,這也意味著一些人賣到最后還賠錢。
時代給了我們機會,卻也為我們有的人抹上了時光的車輪痕跡。
在上海上大學的時候,曾親眼目睹過擺攤人的辛酸:
上海的冬天濕冷,晚上9點下課后,我一個北方姑娘穿著羽絨服、圍著圍巾、穿著UGG、帶著棉手套都冷的瑟瑟發(fā)抖。有個阿姨,無論刮風下雨還是下雪,都穿著薄薄的棉服站在夜里,等著路過的學生光顧她的爐子。
我喜歡吃她做的梅干菜鍋盔,幾乎每次下課后都會去買。
有次我問她一個晚上可以賣多少個,她說好的時候能賣三十多個,平均下來能有20個左右。
這位鍋盔阿姨,在風中凍一個晚上,就只能賺兩杯奶茶錢。
對象家附近有個老頭兒冬天賣糖葫蘆,糖葫蘆個兒大、糖多,賣了十幾年。
北方的冬天非常冷,也經常下雪。
零下十幾度的天氣,那位已經70多歲的老爺爺經常賣到夜里10點多,才收攤兒騎自行車回家。
工作到退休都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何況70歲還去擺攤兒?
小區(qū)門口不遠處有個垃圾站,每天八點半左右,都有一對外地人夫妻車推肩扛來賣廢品。
他們帶過去的東西有時候多,有時候少,一天不干活兒,家里就沒有收入。
哪里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第一次在外擺攤,比掛蛋回家更糟糕的是遇大暴雨回不了家。
記得那是某一天的下午的四點,七七在某幼兒園門口擺了攤。
一直到五點,孩子走的差不多了,也沒賣出一個玩具。就在這時,天上突然下起了暴雨。
看著雨越下越大,女兒又開始在我胸前開始鬧覺,我邊拍著哄她,邊小心翼翼提起雨衣遮擋住她,她這兩天沒蓋好被子有點感冒流鼻涕。
感覺自己好狼狽,帶著孩子讓她跟我吃這種苦,又覺得愧疚。
下雨天本身人心情也會有影響,就在那一刻,自己好想大哭一場。
前天她更新了一篇文章,題目名為《今天擺攤有個伴,出攤收77元》,挺替她欣慰的,有了些收入。
微信收款45元+現(xiàn)金32元,合計收款77元。
生活所付,有所得,便心寬。
“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斗;而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有了這樣的認識,你就會珍重生活,而不會玩世不恭;同時,也會給人自身注入一種強大的內在力量。”
——《平凡的世界》
那些擺地攤的人兒,不管是“前潮”還是“后浪”,都值得我們尊重。
還記得《天橋上的人》里那個賣糖蔥餅的大叔嗎?
在日復一日的年歲里,大叔與曾經的摯友和來往行人的交談中,收獲了默默溫情和些許感悟。
看著偌大空蕩的城市,望著曾經熟悉的家園慢慢變了“味道”,原來他一直固守的糖蔥餅其實也是對已故妻子深沉地緬懷。
在繁華喧囂的城市中,每天都有無數(shù)小人物在上演辛酸。
他們雖然渺小,但值得我們敬贊。
或許有人說,他們被迫小心翼翼地固守著自己。
可每一個平凡的人都在憑一己之力在這個偌大的世界里,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意義。
因為有對對夢想的渴望、未來的憧憬,我們得以咽下所有的苦楚和辛酸,并變得更加強大。
笑看云卷云舒,靜看花開花落。愿每個認真生活的人兒都被世人尊重,愿每個不負光陰的我們都被時光溫柔以待。
總理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
疫情過后,經濟復蘇,希望我們能多一點耐心。
世間美好,與君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