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ok, Science in India
根據我的觀察和統計數據,在科學研究方面,印度方面的表現是遠遠不如中國的,在“論文產量”、“論文影響因子”、“科研人數”、“科研經費”、“科研跨國合作”等指標上都相對不足。
科研的集中領域(也是優勢領域)在農學、化學(可以跟歐美、中國抗衡)、材料科學、制藥學、微生物學、物理學(第一個在亞洲探測火星),但在專利申請數量方面還是不夠理想的,科研活動也主要被幾所精英科研機構(包括部分中央大學)所壟斷,這確實反映了還有很多方面的頑疾阻礙著印度科研創新能力。
一個在其國內很有影響力的一所大學(還包括其下屬的印度理工學院)在一年內發表在收錄于“自然雜志指數”里的高質量科技論文卻不足中國很多綜合性大學的零頭,更不要談及與科技論文生產加工廠的“中國科學院”所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
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一定是與該國的經濟發展程度相關聯的,但更是與該國的教育制度、產權制度、創新文化等相聯系的,這可能會解釋為什么韓國會比日本更具有創新度?
參考:“Nature”:http://www.nature.com/news/science-in-india-1.17516
“Nature Index”:http://www.natureindex.com/country-outputs/China
“ScienceWatch”:http://sciencewatch.com/nobel/“ORCID”:http://orcid.org/
2.Look, Social Science in India
根據我的調查和相關研究報告,在印度傳統強勢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印度社科論文平均引用量是大于中國的),其先前優越勢頭在不斷衰減,主因在于印度政府在經費撥付方面過多偏重于科學和工程學科。
印度教授偏向于出版書籍而非發表同行審閱的期刊論文,他們往往將其科研成果發表在印度國內的而非國際期刊、雜志,但印度很多社科期刊并沒有在"SSCI"(社科引用指數)系統里,這導致其成果沒能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他們也不在Repec開賬戶)。
在社科里,經濟學因為其對經濟發展的直接作用,這讓政府實證經濟學列為政府資助的重點項目;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卻因為NGO的大量出現而獲得學生青睞;政治科學和歷史學勢頭就變得不再具有吸引力了,因為市場上的工作機會相對較少。
印度社科方面的博士生數量遠遠低于中國,因為他們傾向于更好的市場工作機會,盡管政府提供還算不錯的獎學金(JRF:3500RMB每月,NET:1200RMB每月),這直接導致了印度接受率僅有2.6%的中央直屬大學空置了很多教學崗位,因為沒有足夠的質量合格的博士生來源(注:印度重要的中央大學博士學位教員比例一般會大于90%)。
印度大學畢業生質量會因為所在州、地區的不同而出現較大差異,并且還會因各任課老師的不同而出現較大的差異性,在BHU經濟系里第一學期的“宏觀經濟學”(不通過率大于20%),而第四學期的“印度經濟學”(經濟系附屬的四個具有研究生招生資質的四個學院不通過率大于50%),因為這些教授授課經歷都超過20年了所以他們就極度嚴苛。
BHU的新招入的講師薪資區間(包括績效)[2160-4510],副教授薪資區間[4640-7600],教授薪資區間[4740-7700],那些教齡超過一定限度的教授薪資會遠遠超過10000RMB甚至達到25000RMB,職位晉升也需要論文數量、書籍出版等指標要求,教授以及整個經濟系的中心在“研究生”階段,還有就是很多退休的教授仍然來到系里授課(有幾個年齡接近80歲)。
這里沒太多強調論文國際發表,而是更偏向于組織“論壇”、“會議”、“講座”去交流教授們的想法,最后一學期授課“印度經濟學”的資深教授更是遠近聞名的“辯手”,他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里幾乎所有與印度經濟相關的幾十篇文章叫我們依次閱讀并公開批評。
綜述:印度的社會科學更加強調教學,研究相對放到了一個不那么優先的位置,在社科方面的研究貢獻主要來自于幾所政府支持研究理事會、研究機構、幾所傳統社科大學機構(比如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印度在社科國際研究復興的道路上還有很多挑戰需要克服。
參考:
"Understanding India Report": https://www.britishcouncil.org/sites/default/files/understanding_india_report.pd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India A Mapping Report": http://r4d.dfid.gov.uk/pdf/outputs/mis_spc/60911-MappingReport_social_science.pdf
"Citation Index": https://www.scopus.com/
"National Institutional Ranking Framework": https://www.nirfindia.org/Home
3.Look, culture in India
文化就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我們身體里。印度的文化體現在她的人們生活里,飲食文化、穿著文化、裝飾文化、建筑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運動文化、商業文化、音樂文化、繪畫文化、電影文化、文學文化、政治文化、心理文化、教育文化等等各個方面都在塑造著現當代印度。
不同的文化確實存在著競爭趨勢,但是印度文化能夠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得以保存下來,能夠經受住來自中東、中亞以及西方世界的殖民統治考驗,其原因就在于印度的文化系統是足夠開放而且能夠兼容吸收并改造異域文化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統治體系。
一個真實的因愛而出現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一位名叫Dashrath Manjhi(1934-2007)的農村貧窮無地勞動力,因為他深愛的妻子在跨越一座叫做Gehlour山給他送中午飯時,不慎滑落跌入山底而摔成重傷,卻因距離最近的城鎮尋求醫療需要繞過這座大山而耗時太長導致了其妻死亡。
在從鎮上醫院回來的那天晚上,他心情極度壓抑而悲傷,他將這座大山當成了自己一生的敵人,并誓死要開辟一條道路縮短他的村莊到鎮上的距離。于是他就在1960年時開始了他的這項“鑿山行動”,起初村子里的人都說他就是個瘋子,但這反而更加激發了他的鑿山決心。
就在一錘一鑿子的幫助下,他花費了22年時間(1960-1983),硬是在這座大山中間開鑿了一條長110M,深7.6M,寬9.1M的道路。這條路將他的村莊到鎮上的距離從之前的55KM縮短到了現在的15KM,他也就從此被稱為“山峰男人”,并在2007年受到了當地州政府州殯葬最高儀式(死于膀胱癌)。
推薦:“印度50部勵志電影”:http://url.cn/2ECcQNs
4.Look,Law
印度繼承了英國的“Common law”,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印度的法律體系都比中國要發展得的多(可以先從“憲法”比較),印度律師、法官、檢察官當然要比中國的相關方要更受到專業的尊重。
中國政府不知道是沒能力還是不愿意加入全球“Apostille公約”,反正中國香港、澳門,韓國、日本甚至泰國等112地區/國家都加入了該組織,希望“中國夢”(如果能夠實現)里包含擴展提升中國護照吸引以及加入“Apostille公約”,不然,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商務、教育、投資等交易成本高不可攀。
附:海牙會議:https://www.hcch.net/en/home
注:此文系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