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訂閱笑來老師得到上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后知道了寫作對普通人的必要性,后來看著身邊許多戰(zhàn)友都開始了寫作,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公眾號,看著他們每天推送著自己原創(chuàng)的文章,無論是寫作技巧、排版還是認知深度都有顯著的進步,這更讓我確定寫作的必要性。不過,即便看到身邊人在進步,更知道寫作的好處,但自己踐行起來怎么就那么難呢?
是啊,大多數(shù)人不都是這樣嗎?
“ 知道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就像我去年就知道寫作有那么多好處,還躍躍欲試寫了兩篇,并且那兩篇還獲得了身邊戰(zhàn)友的認可和鼓勵,于是我在自己的2017計劃里寫下“每周一篇至少500字寫作”的目標。不過,從那以后,我的第三篇寫作一等就等了5個半月,沒錯,也就是現(xiàn)在你正在看的這一篇,正是我的第三篇。
要知道在這5個半月里我是一直知道寫作的好處的,并且一直眼睜睜看著身邊那群寫作的人不斷地進步,于是好幾次當我有一個想法冒出來,當我想要開始寫一篇的時候,還沒等我打開電腦 ,那份想法已然消失于“ 餓了,還是吃飯去吧?”這樣的想法中。 所以,你知道那種看著身邊人在進步等于自己退步,可是自己又始終無法開始行動的那種痛苦嗎?
你看吧,即使我知道寫作的好處:
寫作是“把自己的同一段時間重復銷售很多很多次”的極少數(shù)選擇之一,也是相對看來最容易成為普通人起步的臺階之一。
持續(xù)寫作很可能是鍛煉學習能力、鍛煉思考能力、鍛煉分析能力、鍛煉溝通能力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可是從我知道到做到,這又何止是差一步?而是差了將近6個月,6個月的時間可以輸出寫作100篇;6個月可以學好一門外語;6個月可以讓一個公眾號的粉絲量從0到10萬+, 6個月更能練出一個馬甲線 。所以,6個月,我究竟錯過了多少?
所幸,一切都還來得及。那么從知道到做到,我們究竟差多遠?
首先,賦予重大意義
無論你做什么事情,在開始之前,都要想盡一切辦法為這個事情賦予最大的意義,甚至多重重大的意義。
比如我要寫作,如果說寫作可以賺錢,對我是沒什么動力的,第一,以我現(xiàn)在的水平通過寫作賺錢養(yǎng)活自己顯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快畢業(yè)了,這不現(xiàn)實;第二,我不打算把寫作作為我未來主要的收入來源 ,更不準備成為一個作家。 所以賺錢對我來說沒多大動力,根本不會讓我持續(xù)寫作。
但是,通過笑來老師的專欄,我知道了寫作可以“把自己的同一段時間重復銷售很多很多次”,也就是說,如果我看了一本書后把我的感受和思考寫出來讓更多人閱讀,這就把我看書的意義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而且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我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 還能擴大自己的人脈圈,如果我想跟某人成為朋友,直接讓他看我寫的文章吧,通過閱讀我的文字他可以短時間內(nèi)全面的了解我,省去了大量的溝通成本。所以,寫作可以放大我學習的意義, ?還能擴大自己的人脈圈,慢慢樹立自己的個人品牌,這對我來說實在是有很大的動力。
另外笑來老師還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想要獲得財富自由的你,必須學會寫作。
于是我就想:如果我每寫一篇, 我將來的工作月薪就增加500RMB,那每周一篇 ,一年按50周算 ,持續(xù)寫作一年,那我的月薪就增加25000RMB, 這個數(shù)字實在太誘人了, 動力無限啊。還等什么,現(xiàn)在馬上立刻碼字去。
第二步,你要有正確的學習理念
賦予了重大意義,也就是你知道了你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之后,還要有正確的學習理念。
在《學習之道》這本書中,作者提到兩種學習理論,一種是整體理論:把學習能力看成是一個固定的不能再進步的狀態(tài),把成敗歸結(jié)于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能力水平。另一種是漸進理論:事情都是可以改變的,認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就能獲得成功。
這兩種理論對應兩種人:
“整體理論"者,遇到困難,更容易急躁甚至放棄;“漸進理論”者,在困難面前,更愿意迎接挑戰(zhàn)。
拿我寫作這件事來說,為什么一開始我會中途放棄呢?明明我一開始寫的那兩篇都自我感覺不錯,并且還獲得身邊人的認可了呀?現(xiàn)在想來一開始我的心態(tài)就不對,自我期待過高,更有來自外界期待的壓力:”我第三篇、第四篇肯定不能寫的比之前的字數(shù)少吧?質(zhì)量肯定要比之前的有進步吧?“ 看吧,我就是典型的”整體理論“者,剛開始寫就想著要寫多好,想著要獲得多少人的認可。 其實我應該知道寫作這件事本身就是需要積累,需要持續(xù)努力的,一開始寫不好沒關系呀,因為大家都是這樣開始的,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寫作天才,都是從寫不好到好。 所以,觀念轉(zhuǎn)變過來,現(xiàn)在我就沒有什么顧慮,只管寫就好了,外界的認可都是浮云。
最后,持續(xù)間隔性的重復
一定要持續(xù)地重復,天才不過是重復次數(shù)最多的人,這個道理我想用不著強調(diào)了。
那間隔性地重復怎么解釋? 生活中我們總說養(yǎng)成一個好的習慣,就要堅持21天或者100天,如果間斷了一天或者一星期,就覺得之前的努力白費了,于是又從0開始。
難道我們之前的努力真的就因為中間的一次兩次間斷而白費了嗎?
之前練英語聽力,每天聽一篇,計劃先來個30篇,實現(xiàn)后計劃再堅持到60篇,不過后來到了40篇后中間間斷了半個月,于是乎就感覺自己之前聽的40篇努力都白費了,間斷這么久又要從0開始,于是有一段時間我的聽力一直停留在40篇這個數(shù)字。所幸后來因為報名BEC, 為了備考, 不得不又重新開始我的聽力計劃。之前考過的同學說BEC聽力很難,但是我聽了一兩篇后,發(fā)現(xiàn)這個難度完全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我突然意識到之前我那40篇可不是白聽的, 之前的聽力練習讓我早就適應了比較快的語速,所以聽起來速度完全不是問題。也就是說,為了學習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一定會有回報,怎么會白費呢?
于是,聽力我的聽力從40開始,于是41、42、43.......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我這種經(jīng)歷或者能像我一樣從這樣的經(jīng)歷中意識到這一點的,你看那么多人做事情中途放棄就知道了,或者你看為什么那么多人最終都沒做成什么事就知道了,或者你看我就知道了,不過還好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踐行從知道到做到,所以比起那些還沒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來說,我算是進步一大步了。
所以,不要再因為你的21天早起計劃間斷了兩三天就放棄;不要因為半年的跑步計劃堅持一個月后,然后中斷了一星期而放棄。 間斷不代表沒有堅持,你仍然可以持續(xù) 早起,持續(xù)跑步,你之前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不會因為突然的間斷而白費。
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接受偶爾的間斷,慢慢地,持續(xù)地重復中你已經(jīng)超越了很多人。
最后,我們總結(jié)一下,從知道到做到需要三步:第一步,賦予這件事重大意義;第二步, 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第三步,持續(xù)間隔性的重復。
以上這些就是我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從很多失敗的經(jīng)歷中總結(jié)出的一點心得,寫出來希望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的同時,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能開始踐行從知道到做到。
最后,懂得那么多道理 ,重復那么幾件有意義的事情,依然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