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從三個角度理解“新媒體”:時間,技術,社會。
- 時間:時間上更近的可以被稱為較“新”的媒體:網絡 相對于 電視 是新媒體;電視 相對于 報紙 是新媒體;
- 技術:價格更低廉,傳播更廣泛,應用更普遍,等等上述很多答友提到的革新技術的媒體都可以被認為是新媒體;
- 社會:新媒體之所以新,最重要的是社會作用的革新。
首先聲明:新媒體作為一項技術,本身并不具有改變社會的能力,反而是社會變革的一部分。是結果,不是原因。作為一項口號:微博改變一切,將微博作為主語,是錯誤的。改變一切的是使用新媒體的人們。
那么,以下三點可以作為標準,從社會作用上來區分新舊媒體
一. 是否可以被更多的人便利的使用
這個命題包含了兩個要素:更多的人,和便利的。
更多的人:當更多的人使用較“新”的媒體,以及使用較“新”媒體的人變的越來越多時。例如,當電視的使用量超越了報紙,并且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觀看電視新聞,電視相較于報紙就是新媒體;當網絡的使用量(重要性)超越了電視,并且網絡逐漸開始取代電視,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獲取信息的來源,網絡相較電視就是新媒體。
便利的:使用成本下降是新媒體取代舊媒體的原因之一。網絡的重要性真正超越電視并不是始于網絡進入千家萬戶的客廳或者臥室,而是從進入每個人的口袋開始。人們不用隨身攜帶大堆的報紙和磚頭似的書本,也不用被固定在沙發或者酒吧里,就可以在任意時間獲取信息使得報紙,雜志,電視失去了統治地位。
二. 是否有助于更加公開和公正的討論和傳播
這個命題包含了兩個要素:公開和公正,討論和傳播
- 公開和公正:傳統媒體(報紙,電視)新聞的制作需要從審題,到采編,再到審閱的過程,大眾難以參與信息的選擇和報道的編寫中。媒體從業人員可以決定什么需要讓受眾看,以及從什么角度看。網絡使得信息能夠更好的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得以保存。信息也可以被更廣泛的搜索和傳播;
- 討論和傳播:網絡,特別是Web 2.0的編寫權在用戶手中,用戶既是內容的接受者,傳播者,同時也可以是制造者。網絡時代,用戶,而不是編輯,可以決定在哪個平臺,從什么角度,說些什么,說給誰聽。
三. 是否有助于人們更好的社交
媒體的兩大功能:信息 + 社交。
報紙,電視不單使得信息得到了更廣的傳播,人們知道什么正在發生,什么與我有關,更使得人們得以和周圍的人共同分享對事件的看法,使得人們能夠在對事件的探討中完成社會交往。網絡在廣度上擴大了人們交友的可能,中國人可以和美國人交朋友,盡管這兩國人既不在一個地區,又不出于同樣的時間;人們同時可以隨時利用網絡進行社交,只要拿出你的手機,點開你的APP;在Web2.0 時代,人們更可以形成一對一的,一對多的,多對一的,多對多的交流。通過交流傳播的不單是信息,還有感知,對擁有和自己共同興趣的一批人的感受。
- 在一對一的線上交流中(QQ, Email,微信)人們得以維護與特定個體的關系;
- 在一對多的線上交流中(微博,人人,Facebook,Twitter,微信朋友圈) 人們通過特定文化符號建構了線上身份。我在下面的問題里,對微信朋友圈的特定做法有一個簡單的介紹:為什么有些女生喜歡在微信朋友圈里曬電影票和飛機票?
- 在多對一的線上交流中(微博留言,例如:老公艸我)人們得以(將集體的狂歡與個人表達相結合)尋找集體歸屬;
- 在多對多的交流中(線上游戲)人們得以通過區分你我,劃定群組之間的界限,從而在特定族群/組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種多種層次,多種可能的社交方式在報紙或電視中是無論如何無法實現的。
(P. S. 當然,如果網絡相較電視,報紙是新媒體,Web 2.0 相較 Web 1.0 同樣是新媒體,至于 Web 2.0究竟是什么,可以參看我在下面問題的回答: Web 1.0、2.0、3.0 分別是什么意思?)
————
結語
我們永遠無法預言什么樣的技術會在將來成為某種“新”媒體的特征,但是可以預言的是:當這項技術可以使得人們
更加便利的運用時;
更加公開公正的討論和傳播信息時;
更加良好和廣泛的進行社會交往時;
————
轉載原因
因為我只是一名剛剛讀這個網絡新媒體的大學生 ,大一。對于這個專業,我是懵懵懂懂,可能寫不出些什么,只能去轉載一些東西過來所以我選擇這種方式去了解它。希望大家看到這個,可以去知乎之類的相關平臺 虛擬社區 多看一些這類東西
并且可能等我們這群新生新媒體人徹底了解并掌握專業技能時,我們缺乏的是對于這個專業的理解 這個專業是干嘛的 還有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的原因 在這片文章中科院展現的淋漓盡致
新媒體對于我們是個專業,但對于更多人來說是中便利 因為他們處于新媒體的時代, 享用著新媒體給他們帶來的便利 我轉載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希望有更多我這樣的人或者有更多人可以看到 學習 了解
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