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與同學小聚,席間一同學聊及的兩件家事讓我印象頗深。
一是孩子的轉學問題,h同學一直在外經營生意,且做得風生水起,擁有多處房產地產,大眾的眼中,一個能在城市做得如魚得水的公司,應該會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城里,然而他卻大費周章的把兒子折騰回了老家的學校,夫妻一方在縉照顧兒子,一方在外打理著生意。從生意人的角度看,付出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是無法估算的,但他的一席話卻讓大家都默認了這樣的價值,他說孩子一出生就在異地,一直到幼兒園、小學,中學…現在的高中是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初始形成期,若再不回家鄉,那孩子就真的找不到故土的情結和故鄉的根了。
二是規則問題,同學分享了這樣一個事件,初中時一次兒子晚歸,老爸在家等到了深夜12點,先用棍子打了,后問何為規則,一次父子的博弈,讓兒子記住弟子規里“出必告,返必面…”道理,且不問家教方式對度的合理性(我自認還下不了這樣的手),但這樣嚴苛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出來的孩子也應該會有更多的準則意識。兒子承受的是肉體的疼痛,父親煎熬的是內心的疼痛,真的有必要打嗎?但如果放眼男孩的成長,要成就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孩,經歷這樣的痛,也許會讓孩子在走入社會后的某一天心懷感恩吧!
前不久聽到一個租房的故事,租戶租用了房東一層中的一個房間,后因這一整層被另一公司需要,房東出面協商,想讓租戶移到四層的一個更大的房間,租戶原想空間大了也是好事,利人利己的事成全也罷。
沒想房東看租戶有意向,又提出了增收超過部分面積的要求,可想而知事情就此卡住,后來房東一再退讓,不僅不補收租金,還負責幫其搬家費用…最終的結果是:等一切搞定,因為時間等不及,原來決定租用整層的公司租到了別處的一層寫字樓。
每一種改變都需要付出代價,你可以少付代價但是不可能不付,如果你想不付一點代價,結果往往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是否付出代價,與每個人對回收的價值估算有關,往透徹說也就是與每個人的格局和視野相關。不同生活閱歷和視野下的人對同一件事的認識是不同的,就如那個房主。而我的這個同學,或許看到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