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鵬翔?書香聯盟?2018-04-06
原 ? ? ?文
?《論語里仁篇》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幾知,求為可知也?!?/b>
【今譯】:孔子說:“不要憂患沒有職位,要憂患自己有沒有立得住腳的建樹。不要憂患沒有人知道我,而要追求人人必須要知道的仁道?!?b>論語學記 ?第79篇
【學記】:?“患”可以解釋為“憂患”。也可以解釋為“憂愁”。人生在世,總有些許的憂患和憂愁,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大者如孟子所言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小者如普通人,一心只在柴米油鹽漿醋茶。一個人所有憂患和憂愁的事情,決定了他的出路和未來。
?為官者,如果只憂患官位的高低,而不憂患自己的建樹,就會淪落為庸官,受萬夫所指。紀曉嵐先生在《閱微草堂筆記》里講述了一則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庸官,自當官以來,從不履職盡責,凡是能推則推,能等則等,此人運氣也比較好,為官時,幸好沒有發生過什么大的事情,所以平安一生,并且還步步高升,他在離任時非常驕傲地對身邊人說:“我這一生做官,沒有錯辦過任何一件事情,從來沒有冤枉過任何一個人,這是我能從政的一個法寶,今天就傳授給你們?!笔潞笥腥寺犝f了這件事情,就評價道:“將木偶擺在朝堂之上,也能如此?!?/p>
? 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的官位,不考慮何以安身立命,與木偶又有什么區別呢?大舜因為具有仁德,盡管只是一位耕耘的農人,卻在田野中被堯帝啟用。姜太公德才兼備,雖然只是一個不善垂釣的漁夫,也在渭水邊受到了武王的迎請。所以真正有才華的人,就像是藏于裝滿稻谷的麻袋里的一把錐子,總有一天會從麻袋里面露出來。
? 所以不用擔憂沒有人知道你,啟用你,與其擔心未來,不如安心做好當下,活在當下,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機會總是為有準備的人而準備的,只要自己肯學習,能用功,愿意干事情,就總有機會受到重用。
? 臺灣的星云大師還特別強調了人生值得憂患的四大事情。
一、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在過去的農業時代,家家戶戶需要大量的人手幫忙下田,因此莫不希望家中人丁旺盛,而有所謂「多子多孫多福氣」之說。其實子孫多,如果不能好好教育,長大后不能成器,不如少少幾個,好好培育,讓他們才德健全,不但光耀門楣,也不致危害社會,所以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
二、產業不患貧,而患難守。中國俗諺說:「富貴不過三代」,這是因為許多富有的人家,祖先辛苦創業,遺留給子孫豐富的財產,后代子孫因為不曾吃苦,不能體會財物之來處不易,于是胡亂揮霍,結果三代積聚,一代花光,此即所謂「創業惟艱,守成更難」。所以對于家財事業不怕少,怕只怕有了一點產業,不肖子孫不能守成。因此有人說,留給子孫萬貫家財,不如讓他一技在身。
三、家道不患衰,而患無志。世間無常,凡事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世道興衰,有起有落,本是自然的循環。有的人家道中落,但是子孫爭氣,很快就能再度振興。有的人事業興隆,卻養了一群紈褲子弟,難保有一天不被敗光。所以家道時興時衰,不足為患,怕的就是子孫沒有志氣,不能振興家業,不能光宗耀祖,那就是家門不幸了。
四、交友不患寡,而患從邪。俗語說:「嚴師不如益友」,人從小就要親近師友,學習禮儀。什么才是值得結交的好朋友呢?古人有謂「友直、友諒、友多聞」。朋友要知識廣博,要為人耿直,要能相互體諒、相互規過。好的朋友不必多,只要能得一二知己,就不負平生了。怕的是朋友很多,卻都是一些邪友、佞友、損友,日久則「近墨者黑」,難保不被帶壞。所以朋友不怕少,只怕交到邪友,導致身敗名裂,可不慎乎。
【感悟】:為官不在大小,而在履職;為學不在成名,而在有無品行學養。西方諺語說:“假如你因為錯過了今天晚上的星星而哭泣,那么你也將會錯過明天早晨初升的太陽?!?/p>
【注釋】:患有所重,乃謂真患,亦能患有所得。昔大舜、姜太公,只患仁徳,終必重用。夫子告誡吾等,為官當患所立。為學當患求己知。夫官之大小,人之被人知,全不在我,若在此上患,患不的嘗,向外求者是也。唯患所立,患求己知,乃向內所患,全盡在吾。蓋大丈夫當患之也!
?患之所處品自成
?貴者盡患言立行
?庸人只求利和名
?唯有仁者善思仁
? 作者: 王鵬翔,傳統文化愛好者,習誦經典,體味快樂人生,此《學記》僅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懇請仁者教誨。
名家集義
《論語新解》:不避位,亦不汲汲于求位。若徒以恬澹自高,亦非孔門求仁道經世之實學。
《論語講要》:勿愁無官位,但愁如何建樹。勿愁我不為人知,但可以其可以為人知之之道。建樹不必有位,立徳立功皆是。求為可知,學仁義可耳。
《論語恒解》:事有精粗,道無大小,自天子至于庶人,皆有各盡之道,而能處之咸宜,至大不易,然圣人曰修己即可安人,安百姓,盡性即可贊,化育何也,萬變統于一理,盡其性而已。
《論語正義》:包曰:“求善道而學行之,則人知己。”
《荀子非十二子篇》:“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已;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圩,恥不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于輿,不恐于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b>
《論語集注》: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b>
《論語點睛》:此對治悉檀,亦阿伽良藥也。
《論語義疏》:“言何患無位,但患己才暗無德以處于位耳。若有才技,則不患人不見知也。若欲得人見知,唯當先學才技,便是人知?!?/b>
參考書籍:《論語義疏》皇侃著,《四書集注》朱熹著,《論語點睛》蕅益大師著,《論語正義》劉寶楠著,《四書恒解》劉沅著,《論語講要》李炳南著,《論語新解》錢穆著,《論語別裁》南懷瑾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