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中國歷史上功高震主,最后落得身死族滅的人數不勝數。
戰神白起,擔任秦國將領三十多年,攻破了七十多座城池,殲滅了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為武安君,最終卻因為長平之戰后,沒有服從秦昭王的命令而被賜死。
淮陰侯韓信,“漢初三杰”之一,幫助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立下了不世功勛,最終被污以謀反罪處死。
王佐之才荀彧,居中持重達十數年,幫助曹操平定四方諸侯,最終卻被曹操用“空食盒”逼死。
南北朝時期劉宋名將檀道濟,既是開國元勛,又屢立功勛,最終卻被宰相劉義康和宋文帝因猜忌而合謀誅殺。
而在《三國志》中,與荀彧合在一傳的賈詡賈文和,一生中跟隨過多人——董卓、李傕、段煨、張繡、曹操、曹丕,不僅屢出奇謀,還能善始善終。賈詡去世時78歲,官至太尉——三公之一,當真是亂世生存的典范。
賈詡是涼州人,年輕時名聲不顯。有一次,賈詡在路上被氐族的叛軍抓住,賈詡騙叛軍說自己是太尉段颎的外孫,于是就被叛軍釋放了,同行的人都被殺死了。段颎曾經擔任護羌校尉、平羌大將,戌邊十余年,在西北蠻族中威信極高。賈詡利用段颎在叛軍中的聲望,救了自己一命。
后來,賈詡成了董卓的部下,在董卓的女婿牛輔帳中聽用。董卓帶著一幫涼州兵馬把漢獻帝劫持到長安后,胡作非為,搞得民不聊生,結果被王允聯合呂布殺死。王允還想要誅殺董卓余黨,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等人害怕了,準備逃走。這時候賈詡站出來,告訴李傕:“現在逃跑的話,只需要一個亭長就能將我們一網打盡。不如沿路收拾兵馬,反攻長安,為董卓報仇。成功了就是匡扶朝廷的大功,失敗了再逃跑也來得及。”李傕、郭汜等人聽從了賈詡的建議,聚集兵力回攻長安,王允不敵被殺,呂布也逃亡關東。雖然這一建議造成的結果很可怕,但是從賈詡的角度來看,他只是想求生,跟多年前他謊稱自己是段颎的外孫一樣。李傕、郭汜等人掌權后,要給賈詡封侯,賈詡死活不從。賈詡這個時候就看到了李傕、郭汜等人根本不是成就大業的人,他們遲早會把自己玩死,所以絕對不能跟他們綁在一起。
果不其然,李傕、郭汜等人起初還算和氣,不久就互相猜疑,后來關系破裂,進而相互攻殺,關中地區被鬧得荒無人煙。賈詡用計送走李傕郭汜招來的羌人和胡人傭兵,并協助漢獻帝和公卿大臣逃回洛陽。賈詡看到了天子身邊必將危機重重,于是他拋棄李傕,跟隨段煨。段煨是賈詡的同鄉,也是董卓的部下。但是段煨覺得自己不如賈詡,生怕賈詡搶奪了自己的位置。有傳言說,段煨曾經試圖暗殺賈詡,結果被賈詡識破。總之,段煨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賈詡跑到了張繡這里。
張繡的叔叔張濟當初也是董卓的部下,張濟死后兵馬由張繡統領。張繡武藝高強,但是缺乏一個智囊,因此對賈詡的到來十分高興。賈詡在張繡這里屢獻妙計,幫助張繡對抗曹操,曹操的大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在與張繡的作戰中戰死。后來,賈詡建議張繡跟劉表議和,使曹操攻不下宛城。也許是多次與曹操作戰,讓賈詡看懂了曹操。官渡之戰爆發前,袁紹派人聯合張繡,賈詡卻勸張繡投降曹操。但是張繡害怕曹操,他認為自己與曹操多次交戰,仇怨很深,曹操不可能接納自己。賈詡用三點理由說服了張繡:
- 現在曹操掌控天子,號令天下,服從曹操就是服從天子。
- 曹操現在相對弱勢,而袁紹強大,所以投靠曹操更容易獲得重視。
- 曹操是成就大事的人,不會因為與你之間的私事而加罪于你。
張繡心懷忐忑得投降了曹操,曹操不僅沒有怪罪他,反而大加賞賜,跟賈詡說得一模一樣。由此可見,賈詡已經看透了曹操的心思,覺得此時投靠曹操是一個安全的選擇。
曹操賬下謀臣如云,賈詡依舊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袁紹和曹操在官渡相持時,賈詡勸曹操奇襲烏巢,燒袁紹糧草,由此大敗袁紹,為曹操將來平定北方奠定了基礎。兵不血刃收服荊州后,曹操想順江而下平定江東,賈詡勸曹操先消化荊州戰果,曹操不聽,結果是赤壁大敗,荊州長江以南地區全部喪失。因此曹操愈發重視賈詡,甚至是立嗣之事,也來詢問賈詡。雖然曹操偏愛曹植,但是曹丕才是嫡長子。曹操問賈詡應該立誰,賈詡不答話。曹操又問賈詡在想什么,賈詡說,“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情。”袁紹廢長立幼,結果兄弟相殘;劉表的小兒子繼承荊州后,立刻向曹操投降了。所以聽完這句話,曹操馬上下定決心,立長子曹丕為儲君。
歷來立儲君都是一件無比敏感的事情,一般臣子都不會在這件事情上發表意見。為何賈詡始終這個心系個人安危的人,反倒敢間接說出自己的看法呢?因為賈詡在曹操手下奉行“孤臣”原則——他從不結交他人,兒子女兒的婚事,從來不選擇高門貴姓。他用事實告訴曹家父子,自己是一個孤臣。不結黨,不營私,就是賈詡最大的保命符。
縱觀賈詡的一生,他都在尋找安身立命之所。對賈詡而言,張繡已經算是明主了,他對賈詡言聽計從,本身更是武藝高強。若賈詡傾心謀劃,未嘗沒有爭霸天下的資本。呂布得一陳宮,便能縱橫諸侯之間。賈詡和張繡的組合,未必輸給陳宮加呂布。然而,賈詡還是選擇了向曹操投降,他知道曹操可以容他,他知道自己的志向不是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而是保得家族繁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賈詡知人,所以游走于各方勢力,以智計百出換取安全;賈詡自知,所以最終選擇曹操,以孤臣形象贏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