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生于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因家貧7歲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個經歷和小說中的孫少平、高加林何其相似,期間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并在農村一小學教書一年。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開始文學創作。這是憑借他對文字的敏感,對生活的熱愛,對這塊生他、養他的土地的感恩。大學畢業后,任《山西文藝》編輯。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后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
1988年,歷時六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并于1991年榮獲第三屆矛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肝硬化晚期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這么勤奮的一位作家,就年華正好的時節,離開了我們,令我們感到惋惜,他的離去,不僅是個人的損失,對中國當代的文壇來說,失去了一位執著的寫作者,從此,我們很難看到這么質樸、動人的文學作品。
回顧他的寫作生活,讓我們感到敬畏。由于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于創作的過程,而不在于那個結果”。他為自己的作品而感動,當他寫到田曉霞這么一個優秀的女性形象,在一場洪水中,為了救一個小女孩的姓名,他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此時,路遙也被自己的作品感動,慟哭不已。
他也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陜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詩意象征,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陜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里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為了全面地了解路遙這位陜西作家,我通過閱讀《路遙傳》,了解到這位偉大的作家對寫作的執著,正如賈平凹這樣評價他:“ 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雖然去世了,他的作品仍然被讀者捶讀,他的故事依舊被傳頌。”是的,他對寫作的執著,讓人感動,他在生命的最后時期,臥病在床,卻依然在籌劃自己的文集出版的事,他是用生命在寫作,值得我們尊敬。
厚夫在《路遙傳》中寫到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一個細節,1991年6月10日,路遙接受邀請到西安礦業學院做了《文學·人生·精神》的文學講座,談到他當年寫作時遇到的困難,當時路遙病得不輕,中西醫都治不好他的病,他自己顯得特別悲觀,覺得中國作家的命運也就這樣,長篇作品都完成不了,寫到中途就死了。比如曹雪芹寫《紅樓夢》,寫了一半死了;柳青寫《創業史》,寫了一半也死了。他認為自己也寫不完了,因此,當時的他特別悲觀、痛苦,于是他一路向前走,走到榆林,這個地方中醫還比較有效。最后他找到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中醫,用中藥慢慢給他調理身體,他覺得自己的病有所好轉。根據他的身體情況,他應該休息兩年再繼續寫作,但是,他覺得自己應該盡快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創作,這樣,他覺得自己死也死得其所。于是,就開始了第三部的寫作。
第三部開頭就寫到孫少平去銅城的大牙灣煤礦當井下工人,路遙讓他的弟弟王樂天留在自己身邊幫忙解決一些“技術”問題,王樂天曾經在銅川礦務局當過井下工人,他對這樣的生活比較熟悉,于是,《平凡的世界》就開頭了。
他的弟弟王樂天覺得《平凡的世界》實際上是路遙給陜北人民和文學導師柳青的一份習作,他說:“大哥在今后要寫出更大的作品,真正向諾貝爾文學獎進軍。”
路遙笑笑說:“等我獲得這個獎,我一定帶你去瑞典領獎去。”
從這個方面可以看出,路遙他有更遠大的目標,他是完全為寫作而生的。他這樣執著于寫作的精神令我們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