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還是想用那句經典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朋友小J被強勢的家庭三令五申的從省會召回縣城,開始了另一段旅程。
為她感到惋惜的同時,大家也不禁為這件事情發表了諸多的微詞。
是否我們真的從誕生就注定了一些因果,而面對這樣的因果,我們自身在這其中起到了何種作用,是幫兇還是受害者?
人誕生開始本是一個全新的存在,仿若天使,孩子總能把生活過成童話。
只是后來,成人灌輸了太多的游戲規則,硬是把孩子的童話變成了現實。
我一直對7、8歲仍然相信圣誕老人的孩子充滿了期待,畢竟在成人的影響下的他們,能始終生活在童話世界是件多不容的事。
我想說,成人欠每個孩子一個天堂。
所以我們天生拒絕世俗可能是從出生便已開始。
教育中出現的常見命題好像也能通過這些來解釋,比如青春期的叛逆,孩子的童話世界觀與成人的現實世界觀產生了沖突,從孩子的角度看,他們并沒有受到公平的評判,不得已選擇了抵觸,然后成人用他們的勢力贏了這場戰爭,直到所有的孩子長大,再繼續新一輪的循環。
不久,世俗會給長大的孩子再上新的一課,讓他們明白一個新的知識點:我們不只活著人間的游戲規則里,還生活在世俗的沉疴里。小J是這一課的優秀學生。
小J的現狀,仔細的探究,一個家底殷實而又強大并強勢的家族給小J做了萬全的準備。
如若祖蔭單薄,只得背井離鄉不問前程一路打拼;如若家族勢弱,何來小J的妥協;
如若家族人丁稀少,怎會有七大姑八大姨的閑言碎語?
怪只怪當事人的縱容,才讓自己置身如今的將就。
所謂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也不過是外人并不能正確估量與體會當事人的取舍難題。
我們都忘了,其實當局者才是這一切的無限責任人。
后來,小J很順理成章的過上了朝九晚五的小城生活,被考試,被教師,故事也再沒出彩的情節。
偶然的聚會,偶然的相遇,我對小J又有了新的認識與新的期望。
我們認為的教師,已經被世俗修改過,對于并未從事過這一職業的我們來說,旁觀者的根本沒有發言權,小J的口中的教師卻熠熠發光。
小J如是說——
她本身抵觸情緒很強烈。上學時老師讓背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實事求是的說,大家都只記得孔老夫子和他為數不多的幾句名言。
某天,她讀書時偶然在書上看到那句著名的孟子的名言——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原來那句仰不愧于天是孟母三遷里的主角孟子的名言,才恍然理解那個書里的孟子原來也曾經是一位教師,他的年代里還沒有被普及“教師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所以他所體會到的完全基于對教書育人的樂趣。
沒做教師之前,她并不能理解,而且被并不曾當過教師的大眾們的觀念所綁架,
比如什么教師受人尊敬、教師的待遇比較好如此之類的,出于對世俗的抵觸,更是不愿屈就。
于她“被教師”之后才稍有體味:教師的快樂毫不亞于舞臺,她癡迷于講臺上的款款而談。
聽完這一翻,想起近幾年時興的舞臺競技娛樂節目,各大電臺的競技節目參賽者,無疑都說過這樣一句臺詞:我喜歡舞臺!我離不開舞臺!
同樣是眾目睽睽的才藝展示,教師展示的是被賦予力量的知識,天生自帶光環,再加上每天輪場演出。
什么樣的表演者能每天不間斷出演?
小J和她的同事都能。
如果你依然不能體會,換你一定知道的于丹老師的名言-中國人都好為人師,你求學時給別人講題的優越感,你成人后別人向你討教問題時的感受,都是去舞臺化的被個別分散的為師的樂趣。
如果你都不曾經歷,想象如潮掌聲環繞的場景,那就是舞臺的魔力,萬千掌聲都歸于一人。
我所認為的師者,能夠養育自己子女的同時,還能培育各個時代的希望,仿如弟子都是師者的子女。
如若像孟子這般再遇到天下英才,弟子的成就更是讓師者光芒萬丈。
存在即合理,小J順從的因果,也給了小J最高的幸福感。
我們的評價不但偏頗而且世俗,我們都是世俗的槍手。
感謝生命中各式各樣的故事,讓我們沖破世俗的認知。
愿在不久的將來,讓真正的當局者說出旁觀者不曾也不能道出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