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太有趣了,拿起來就不想放下,通過蛤蟆先生和咨詢師蒼鷺就完成了心理知識的普及,這本書太好看了。
蛤蟆先生第一次去做咨詢時,蛤蟆就學到了一個道理:必須完成的事情, 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而蛤蟆先生剛開始做心理咨詢時,蒼鷺給他測試了情緒,如果用1-10來表示,那么蛤蟆此時的情緒為最低點1-2之間。
而在持續的咨詢過程中,蒼鷺先從蛤蟆小時候的經歷開始,讓蛤蟆明白如今的感覺、情緒都是怎么表現出來的。
有四種情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這是兒童的基本情感,此為兒童狀態的“自然型兒童”。
但我們出生后最常面對爸爸、媽媽,而我們那時是個可憐的小人兒,只能適應父母對我們的要求,也就是兒童自我狀態的“適應型兒童”。
明白了情緒的由來,我們就要進入成年人的狀態,雖然這個不是完全取決于年齡的,但我們雖然生理年齡的增長,心理年齡也會增長,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就會處于“父母自我狀態”。
而“成人狀態”是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能更合理地行事。不再是兒童時期的依賴,而是要自己進行選擇。
讀書時通過蛤蟆的咨詢,我們也跟著蛤蟆一起成長、學習,蛤蟆迎來了新生,我們通過學習是否也迎來新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