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網絡新聞楊永信教授重出江湖,13號治療室電擊治網癮傳出陣陣孩子慘叫聲,又刷爆朋友圈幾圈,不知是該痛惜還是不該痛惜呢,真有父母愿意以這樣的方式來治療孩子網癮?反正我三觀盡毀,理解不了。也許是這些父母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只能忍痛一試,孩子身體受摧殘,父母也很難受。今天,借這個熱點,寫些建議,希望能對家有網癮的孩子稍許幫助,能不讓一個孩子受電擊療法,也算是功德無量。
游戲是人類的天性,對于孩子來講,游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孩子都愛玩游戲,不同階段對游戲的方式和需求不同,隨著年齡增大,孩子興趣廣泛,游戲也多種多樣,包括集體活動、踢球、打羽毛球、跳舞、下棋、打牌、電子游戲等。
電子游戲,也是游戲的一種,十分有魅力,吸引人們不斷的去玩,這也是游戲設計的特征。電子游戲的設計符合一邊玩一般達到目的的特點,而不是事先設定一個大目標,不讓玩者在巨大的壓力下進行,而大部分孩子在玩的過程及結果上達到認同感和滿足感,找到價值和成就,也就迷戀上網絡電子游戲,俗稱有“網癮”。
值得反思的是:孩子在幼兒期、兒童期的游戲家長是允許的并鼓勵孩子去玩,為什么到了青少年期就談“游戲”色變?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游戲存在,自有其價值,也是很有必要的,但父母是擔心孩子過度沉迷,內心怕孩子上癮,沉迷不能自控,影響學習。其實網絡游戲和兒童玩的游戲從某種形式上講是一樣的,對鍛煉孩子一些能力是有好處的。如果像球類、棋類等游戲都是可能成為職業,不讓大家擔心認為是荒廢時間,虛渡光陰,我想可能大家沒現在這樣談“耍”色變。特別是針對目前提起就懼怕的“電子游戲”。我們先來認識下電子游戲是怎樣的存在?
一、當孩子沉迷電子游戲,孩子在沉迷什么?What?又Why?
電子游戲的特點:新奇,及時反饋、獎勵,有目標,人際交往,從易到難,自我實現。
電子游戲的優點:鍛煉反應力,鍛煉推理能力,鍛煉記憶能力,調節情緒,宣泄情緒,培養策略、團隊意識、組織協調能力等。
孩子選擇玩游戲的原因多樣:可能有:報復、逃避現實,進行社交,尋求認同,找到自我存在感、自我價值、可自己做主,輕松,放縱、無所顧忌等。
二、什么樣的家庭容易培養出迷戀游戲的孩子?
沉迷游戲的孩子大部分家庭情況是這樣的 :缺乏交流,缺乏關愛,打罵教育為主,視游戲為老虎,完全禁止游戲,家庭生活較單調,社交圈小,父母經常吵架、關系不好、控制或忽視孩子,家庭環境里充斥暴力、語言暴力、冷冰冰的氛圍等……
?孩子在游戲中找到存在感,尋求認同感,追求價值觀,獲得成就感……這些在現實中無法得到,影響因素眾多,主要是父母很少陪伴或不會陪伴,孩子感受不到家人的愛和理解。
孩子的特點或表現,可說都是在成長環境中形成的自我認為最佳選擇。孩子在真實世界中無法得到的,或很渴望擁有的,如果無法從家庭中獲得,孩子轉從虛幻世界中得到,滿足自己潛意識里的需求,要不孩子真有可能內心干涸到底,可能會抑郁得不行。從這層面講,孩子也是在自救。
因此,如果父母能夠提供給孩子等價的或更好的選擇,比如對孩子的關愛,尊重、理解,孩子還需要冒父母之大不諱從游戲中獲得嗎?這時的游戲對孩子而言只是偶而一種娛樂方式,更多是在玩游戲,掌控游戲,而不是被游戲玩,被游戲控制。
三、孩子沉迷電子游戲,父母怎么辦?
1: 人本好奇:
現代時代,讓孩子遠離電子屏幕是不現實的,各種電子產品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父母愈完全限制,愈完全禁止,完全不讓孩子在父母面前接觸,孩子愈好奇心重,愈想嘗試,愈欲罷不能,甚至有下意識報復父母的快感,當孩子到了能直接反抗的時期,通過叛逆直接對抗。或有的孩子上大學離開父母,瘋狂打游戲,補上被禁止的缺失?像前段時間新聞,湖北日報報道:華中科技大學2018年有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從本科轉為專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專科畢業。原因:部分學生是因為沉迷游戲荒廢學業。完全限制是不可能限制的,先賢大禹治水已告訴我們:“堵是堵不住的,堵不如疏”!
正確的方式需要引導而不是不讓接觸,因為完全禁是禁不了的。
首先:父母承認電子游戲、以積極態度接受它,在積極接受的基礎上搞明白孩子愛玩游戲的意義和核心,跟孩子一起建立正確的玩游戲娛樂方式,而不是被游戲玩。
孩子,天生好奇,具有向上向善的動力,父母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而不是與孩子根本對立,或強行讓孩子跟游戲對立,好像有你沒它,這樣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玩的時候的報復心理,心安理得地長時間玩游戲,到后面就是真的不能自控了。
?2:關愛、交流、陪伴、理解
父母以積極態度接受游戲后,最需要的是給予孩子充足的關愛、交流、陪伴、理解。從行為研究的理論上講,玩游戲的人必定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所以才沉迷。
因此,讓孩子從屏幕前移開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讓孩子在真實世界也能感受到游戲中體驗的滿足感。玩游戲上癮也是一種偏差行為,如孩子缺關注,就多給孩子愛和陪伴,像放縱型、忙碌型父母就要補上孩子這塊缺失。如孩子在游戲尋求認同感,就多理解、鼓勵、肯定孩子,像忽視型、消極型父母;如孩子在游戲找自我&自主感,就多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多自主,像控制型父母、說教型父母等等。像孩子不愿回家,就讓家多愛和溫暖,孩子愛回,像吵架多父母、冷漠型父母、牢騷嘮叨型父母等。……根源還是在父母跟孩子的相處模式上,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我十歲女兒也打游戲,但也只是更多好奇心式驅動,加上游戲設計的很人性化、吸引人,但她很能自控,因為打游戲對她來說本就不是奢侈品,想玩就可以合理玩一會,但也是周末偶而無聊玩下,很多時候都想不起來玩游戲。因為她有更好玩的、更吸引她的人和事,比如,周末的爸爸高質量陪伴。
3:形成新習慣,代替舊習慣
孩子沉迷游戲,很多父母認為是壞習慣,想法設法去掉孩子的這個壞習慣,甚至出現文章開頭狠心送去“電擊”療法。
其實,行為和習慣是不同的,行為是意識層面的,習慣是潛意識。潛意識是無法通過行為層面來根治的。可以通過形成新習慣替代舊習慣,二者都是存在的,只是讓孩子關注點發生轉移了,就是達到喜新厭舊。
人有新習慣和舊習慣。
形成好的新習慣,比如:親子游戲、感興趣的運動、球類集體活動、下棋、舞蹈、繪畫等代替沉迷游戲的舊習慣。需要父母讀懂自己的孩子,發現孩子的優勢,引發孩子的興趣,為孩子提供適合的發展環境,多鼓勵、支持、肯定,孩子會更開心、用心、全心在新的習慣上,因為是孩子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主動參與,這種由內到外的“心流”幸福遠勝過游戲由外到內的被動幸福感!
而解決核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理解孩子感受,協助孩子建立新習慣,過程耐心,挖掘孩子的興趣和優點,讓孩子愛上新習慣,冷卻舊習慣。
4、開放的心態
現在電子競技也成為一個行業,有職業選手和業余選手,發展也有十幾年了。在2016年9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17年高等職業學校擬招生專業申報工作的通知》公布了13個增補專業,其中包括"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屬于"教育與體育大類"。按國內家長的想法標準,電子游戲現在也有身份了,應該不算是不務正業了吧。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天賦和濃厚的興趣,真可以從這方面培養孩子職業,孩子從事興趣職業同時還可以養家謀生啦!闊以闊以!神州行,我看行!
5、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引導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學生時期以學業為重,游戲只是娛樂放松下。和孩子一起讓孩子主動制定一些游戲規則,比如:一次玩游戲限定次數;如果用時間約定,最好提前給孩子一些提醒,還有10分鐘或還有5分鐘,有時因孩子未完局還可適當延長,沒有那么刻板啦。有些父母是什么提醒都沒有,時間到了直接關電腦、拔電源,搶手機,還怪怨孩子不遵守規則,其實:理解照顧孩子情緒比多玩幾分鐘重要的多。當你長期理解尊重孩子時,孩子不會讓你失望的。孩子內在是有取悅心愛的父母的動機的,反之,孩子可能會有報復父母的動機,你不讓我舒服,我也不讓你好過一些,就容易叛逆、對抗。
?
6、陪孩子一起玩游戲,跟孩子成為“自己人”
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人”,孩子的對抗自然會少很多,親子關系會親近很多。良好的親子關系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如果孩子能跟你討論游戲,你就更不用擔心孩子沉迷了。面對孩子玩游戲,一起探索甚至一起玩,搞清楚這個游戲的核心是什么,明白孩子喜歡這個游戲的意義在哪里,當我們愿意花時間精力了解孩子的喜好,就可以幫助孩子在喜歡里找到孩子的“偶像和希望”,學習偶像、面對困難的勇氣、學生學習的意義,甚至引導孩子人生的價值和正確的世界觀!因為游戲里包括正反角包羅萬象,設計很有意義的,要不也不會流行起來。會引導游戲也是種好資源。就像追星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和孩子探討明星成長之路,沒有一帆風順的,都離不開拼博和努力,做好每一個階段的事。
7、學會妥協
在孩子玩游戲這件事情上,父母要學會妥協,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完全不玩了,或者通過強壓手段一點不讓接觸,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合理的。換成我們,類似的事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就像父母,戒煙或減肥,知道壞處,但那有那么容易的呢。況且,像文中第1條所述,也不要想完全制止,反而有負作用。
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父母要多看到事情的積極面,同時以積極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多從父母及家庭環境層面找出問題根源,剖析自我,認識不足,直面問題,改變自己,因為孩子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父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父母學習、孩子升值,要做合格的父母,從此刻起,要成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最親密的伙伴,最慈愛的父母。從而引導孩子游戲 “游戲”,而非被游戲“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