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失業必然導致貧窮,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嗎?”
從邏輯的角度很容易看出這句話的荒謬之處,但美國作家艾倫瑞克用親身經歷進一步告訴我們,不是這樣。
在《我在底層的生活》這本書中,艾倫瑞克為了解數百萬的底層勞工生存狀態,隱藏自己博士和作家的身份,深入美國底層社會,嚴格要求自己,從最底層的行業開始做起,一步步為我們解開底層人民掙扎求存的現狀以及辛苦勞作仍然不能改善貧困生活的深層原因。
在化身底層勞工期間,她流轉與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業,先后當過旅館房務員、清潔工、沃爾瑪的售貨員,遇到過來自不同環境的上司與同事。在書中著重描寫了自己在此期間掙扎求存的生活經歷。這些經歷真實在現了底層勞工工作、薪資、福利、住房、雇傭關系等現狀,讀起來發人深思。為什么我們越努力反而生存越艱難?
貧窮問題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貧富差距之大也如此令人咋舌。
有人說窮人是因為思維窮,比如說不會投資自己學習新技術以期獲得更高報酬的工作,不會學習投資理財讓自己的收支更有計劃,不敢冒險嘗試,甚至是窮人與生俱來的懶惰害怕思考造就了他們必然的貧窮。我只想說敢這樣說的人一定是一個政客或商人或虛偽的理論家,因為只有他們才會說出這么不負責任的言論。因為他們喜歡忽略事實,在紙上或者是用幾個極具欺騙性的數據來談論平窮與富裕。你可能也會說,我就是嫉妒,就是因為自己是一個窮人。是的,我是一個窮人,我討厭這些毫無根據的說教,我更喜歡用自己看到的事實來洞察身邊的世界。
【2】
高考之后我曾經有過一段在工廠兼職的經歷。其實這算不上是一個工廠,應該是一個加工作坊。外表光鮮亮麗,我記得是一個叫什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實就是一個牌照,然后在小區租一套房子,加上董事長經理和手下的普通工一起差不多十個人。主要從事雞蛋包裝,我們的工作就是對從養雞場運過來的雞蛋進行分類,按照大類分小類,根據小類分一二三,直至不能分,每個蛋都有一個坑為止。
挑蛋的流程至今我還記得很清楚:雞蛋運回來之后放在秤上稱重,清楚地標出每一箱雞蛋的重量,然后用不同的塑料包裝盒(一般是六個一裝、十二個一裝、十八個一裝)包裝,把挑好的雞蛋用抹布或鋼絲球擦干凈之后貼上不同的標簽,放進塑料包裝,然后兩盒一放放進紙質的外包裝中,然后用打碼機打上年月日保質期。就是這樣的。整個流程很簡單,熟能生巧之后我們一天差不多能包上一百多盒。
但不要以為就這樣,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老板是喜歡看到自己的員工沒事做的,他們恨不得員工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所有的事情按時完成的同時再承擔明天的工作,后天的工作。總之老板的這種心態就像韓信點兵,像有一匹不食草的千里馬,而且恨不得馬兒一天跑兩千里,三千里。所以我們經常被沒有尊嚴的變相監督,只是為了防止我們偷懶。我記得有一天我們的效率非常高,把所有的雞蛋都包完了,在倉庫里沒有一個多余的雞蛋,我們以為可以休息會早下班,結果在女經理的要求下我們開始做衛生,衛生做完了還沒下班,我們又開始整理倉庫,后來索性把所有的包裝紙標簽抹布全都里里外外翻拾了一遍,終于下班了!
就是這樣的,后來我們學聰明了,在經理老板下來變相視察時,我們不約而同地把手腳全都放慢了好多。事實證明,這一招很奏效,結果一般都是老板啥也不說了,每個人該干啥干啥。我們之所以這樣做還真不是因為想偷懶,只是不想每天都被驢一樣趕著做這做那,我們也需要自由,哪怕是不自由中的一點點自由,至少我們覺得是有尊嚴的。大不了反正我們是兼職的,走就是了,需要兼職學生的廠子多了去。不過對于正式工就很苦逼了,因為他們怕被炒,所以戰戰兢兢委曲求全。
下面說一下我們的創造的價值。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體會到馬克思筆下的資本主義是怎樣運作的,或者說第一次看到商人手中的利潤是怎樣被創造的。我沒有去他們的雞場研究生出靈芝蛋的雞是不是有兩個頭,那里的雞是不是每天都在聽舒暢的音樂,喂養的飼料是不是從國外進口用飛機運的,因為我覺得沒必要。我想天下的雞都是一樣的吧,養雞成本如果那么高是不是利潤就被壓縮就很少有人會去養了。既然都是一樣的為什么生出的蛋價值差異這么大。
我在包雞蛋的時候發了一個說說:什么靈芝蛋幸福蛋,全都是坑爹蛋。然后配了幾個帶著雞蛋笑臉的外包裝圖。的確是高利潤,按照不同品種的蛋價格不同,我見過的最低價格的蛋就是一盒一百三,十二個,而且是一口價,最貴的是靈芝蛋,一盒二十四個一口價三百六。就是這樣的。而且他們的銷路似乎還挺廣,天天都在往武漢黃家湖和其他地方的超市送,還有一次直接送到某軍分區的。這里面還有很多退回來的雞蛋,怎么處理的?當然不會扔掉,我們把退回來的蛋挑選之后重新貼標進入下一輪市場,或者時間久一點的直接貼上底一檔的標簽接著賣,當然他們肯定不會砸自己的牌子,挑的時候會人工把雞蛋打碎看有沒有變質。這里不是說他們的雞蛋質量沒保障,只是想說他們堅決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創造利潤的機會。就是這樣的。
我們的待遇如何呢?兼職學生,一天七十,包吃住,早上八點晚上五點,中午休息兩小時。不要想吃的有多好,我記得天天頓頓都是雞蛋,好在我么有一個好師傅,紅燒,煎炸,清炒口味是不斷變換的,即使有一次殺了老板的雞加餐的時候還是離不開雞蛋。所以現在我都怕見到雞蛋,那種感覺想著都難受。
【3】
讓我思考的倒不是自己的經歷,我是學生,去兼職,賺著錢都是自己花,賺得多多花點賺的少少花點,實在賺不到就回家,家里吃喝不愁。但有的人就不一樣了,我們父母那一代哪個不是迫于生計外出打工的,每個月都少說有個三五千,但怎么花呢?住房要錢,水電要錢,柴米油鹽要錢,家里孩子上學老人生活都要錢,這就是現實。
他們每個月三五千的工資好掙嗎?初中的時候我去過我爸工作過的工廠,暑假六月伏天,大中午連請個假接我的時間都沒有,因為忙著工作,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車去那么遠的地方。我回去路過他們廠子看著他的時候,那一幕在我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為什么窮人拼命工作還這么窮?
從早上進去的一刻起,到晚上出來的一刻止,整個工作狀態完全暴露在監工的眼皮下,沒有絲毫尊嚴。誰敢說他們不夠努力,朝九晚五加班加點他們可以偷懶嗎?不想被炒你可以試試。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家庭的重擔必須要有人扛,全中國有多少個這樣的家庭,我身邊的同學很多人的家庭都是這樣,甚至不如這樣的也有很多。在收入有限開支龐大的家庭里你告訴我窮人該怎么投資,他們連拼命工作所掙得錢連養活自己都做不到,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時候一大群人卻在教窮人該怎樣投資。當一個人連下一頓吃什么都有困難的時候哪來的錢投資?
難道他們不敢冒險嗎?當一個自以為是敢于冒險并試圖通過冒險來改變貧窮的行為和一大家人的生活綁在一起和子女的入學教育綁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沒有這個勇氣。因為在他們看來冒險所帶來的改變是不穩定的,而家人生活子女教育一旦冒險所帶來的危機是即視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作為一個趨利避害的人,一個經濟人理性人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然而我們中的很多人自以為是,衣食無憂仗著自己的知識多學歷高,處處去指點窮人該怎么做。還是像艾倫瑞克一樣去底層體驗一下貧窮之后再提意見吧。
“努力工作就能改變貧窮”,“努力工作就能出人頭地”,“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就是因為我很努力”。很討厭這樣的字眼,因為這些話根本就是百害無一利的雞湯。現實是就算你努力工作,你比你自己想像的更努力,但是你還是會發現自己永遠徘徊在貧窮與負債的邊緣,現狀沒有絲毫改變。
貧富差距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差距越大我們需要做的事就越多。作為一個個體,我們應該坦然接受差距的存在,在我們還沒有陷入上面說的那種貧窮與負債的死循環之前,在我門還沒有進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之前,我們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獲得一份更體面更自由更有尊嚴的工作,不要等到真到了那一天才才開始追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