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正值疫情爆發的特殊時期,普通的口罩都被大家搶空,但你知道,誰是中國口罩發明人?
他又是如何在文盲率接近 100%的年代,在沒有醫護人員、口罩、藥品和錢,沒有“小湯山”隔離醫院的“三無”情況下,如何來戰勝大規模傳染病的?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他就是超級學霸——伍連德,中國第一個進入劍橋的華人,24 歲就拿到劍橋大學 5 個學位(醫學學士、文學學士、外科學碩士、文學碩士、醫學博士),是曾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是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他在中國主持和興辦了包括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中央醫院等20多所醫院和醫學院。
接下來,我們看看他是如何臨危受命,力挽狂瀾。
1910年冬,東北爆發肺鼠疫,就是傳說中的“黑死病”。隨著疫情擴散,每日死亡人數以百計,當時日俄以保護僑民為由,威脅清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將不準中國人進入參與防疫,進而控制東北三省。晚清風雨飄搖,列強虎視眈眈,鼠疫又是可怕無比的大疫,情況真是惡劣到不能再惡劣。
作為臨時任命的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伍連德先是通過解剖發現鼠疫桿菌,但他想不通的是,鼠疫主要是通過老鼠傳播,寒冬臘月的東北,老鼠早就不出來活動了,怎么還會這么迅速傳播。結合當時情況來看,他判斷是人和人之間,通過呼吸傳染的新型鼠疫,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東北面臨團滅。
接下來就是他教科書般的操作了
一是控制傳染源,伍連德調集士兵挨家挨戶搜查,一旦發現病人,立刻送往臨時借用鐵路的火車車廂,隔離收治,接觸者也他處隔離;用生硫磺和石炭酸對病人住所消毒;用炸藥爆破挖坑,焚燒并掩埋病死的尸體。
二是切斷傳播途徑,他調動軍隊封城,控制人員流動,設置封鎖線,讓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和俄國控制的東清鐵路停運,在山海關設檢疫所,所有南下旅客,都要在此停留觀察5天。
三是保護易感人群,他臨時設計出成本低,易推行的口罩,兩層紗布中間放一塊水藥棉,醫護人員和部隊等都戴上,阻斷呼吸傳播,死亡感染人數大大下降。同時規劃了,疫病區、輕病區、疑似區,治療的同時,避免交叉感染。
在這種科學、規范的防控措施下,局面開始扭轉,1911年3月1日,當天鼠疫0死亡0感染,之后數日,均無感染及死亡。伍連德宣布,解除隔離,并親率防疫人員走進居民區看望市民。百姓走上街頭歡慶,喜極而泣。劫后余生,恍若隔世。
這次鼠疫持續半年多,共犧牲了6萬人,對比歐洲鼠疫持續三年,死了2500萬人,已經是個奇跡。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隔離等科學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傳染病的典范。直到今天,我們防治非典、新型冠狀病毒的緊急措施,許多都是從他這里沿用而來的。
總結一下,遇到前所未有的傳染病時,我們怎么辦?
不能等,應該迅速判斷疾病的性質和危害,找到傳播途徑,針對傳播途徑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按照群體防控的三板斧——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來進行科學防控。
加油,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