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幾家歡喜幾家愁。不論是在我大天朝,還是在遙遠的法蘭西,家長們都在忙著幫孩子置辦入學裝備、調整作息時間、關心分班情況......而孩子們,大概都會想要抓住暑假的尾巴,做最后的狂歡。Anyway,這一季,全世界的學生黨們都在略帶憂傷不舍的跟假期告別。
起這個話頭,是因為我最近在追《小別離》,跟朋友聊起國內外教育情況,無意中就發現,就面對“開學”這件事兒的時候,我們和法國人民之間,橫著一個大西洋的距離。
裝備篇:這一季,是孩子們理直氣壯買買買的一季。
我上小學那會兒,開學領新書之后“包書皮”是必做的事情。跟老爸一起,把家里舊掛歷撕下來,裁好尺寸;白色面在外,認認真真、整整齊齊的將書本包好。最后由老爸慎重的在封面題上“語文”、“數學”......一用就是一學期。
后來大一點到了中學,開學前就一定會去文具店,不管是不是真的會認真學習,總歸要挑選一些好看的筆、本子、書皮紙......那時候開學季的花銷,用自己的零花錢就能搞定了。
到了現在,孩子們就沒那么好糊弄了。除了文具、教輔書,數碼產品、名牌跑鞋、服裝也被列入了很多家庭的開學季采購清單。
家長們坦言,教學方式在進步,因為擔心學習工具落后影響孩子學習,很多數碼產品就不得不買。這一買,5000-10000的預算在一二線城市也就實屬正常了。
至于名牌服裝,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經濟條件也各不相同。有些家長覺得給孩子最好的無可厚非,有些家長則擔心孩子從小養成虛榮攀比的毛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我倒是覺得,在經濟條件可承受的范圍內,給孩子買衣服,最重要的是材料的安全和舒適度。
在國內“蘋果三件套”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外媒關于學生開學季的新聞就顯得樸實很多。
歐洲國家很多孩子到了18歲,就被父母推出門外,自謀生路了。學雜費基本都是靠自己打工支付。英國《獨立報》就這一情況表現的十分貼心,支了幾招,幫助大學新生勒緊褲腰帶勤工儉學。
首先,建議學生一次做4份飯的分量,這樣每次僅需加熱,避免浪費,又節約成本。其次,建議學生們出行盡量走路,不僅省錢還能減肥。而后,介紹了一些超市在開學季打折的產品,方便學生們規劃預算。最后,提倡大家利用空閑時間做兼職,像零售店、酒吧、快餐店,或者家教、輔教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再看看中小學生的情況。很多法國人家里會有2-3個孩子,媽媽們在文具用品的選購清單上總要花些功夫。在研究過各家超市文具打折情況,精打細算一番后,列一份長長的list,就可以帶著小的們去超市掃貨了。購買最多的產品包括筆、練習冊、課外書等。像智能手機等數碼產品對于法國的中小學生來說,并不是必選項目,畢竟,很多大學生都仍然在用“藍屏諾基亞”。
飲食篇:孩子們一開學,全世界媽媽的早晨就都忙碌起來了。
一天當中,早餐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仍處在發育階段的孩子們來說,早餐的質量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學專家墨菲的研究,不吃早餐的孩子出現抑郁和焦慮的可能性分別是其他人的3到4倍。與堅持吃早餐的孩子相比,不吃早餐者出現多動癥和其他心理疾病的可能性高出30%。
早餐中,蛋白質、脂肪、淀粉、維生素等元素需要兼顧,“牛奶+雞蛋”是基本組合。細致的媽媽們,更是變著花的為孩子準備早餐。我身邊就有這樣的超級主婦,每天早上營養粥、包子、餡餅、牛奶、雞蛋、清炒時蔬、切片水果......不重樣的做給孩子吃,為了孩子,拼盡全力。
法國的媽媽們也不例外,對孩子的早餐十分重視。不過中西方飲食習慣的差異,她們多數會選擇冷食作為早餐。牛奶,麥片,蔬菜搭配三文魚片或者火腿片做成三明治,法棍,奶酪,蜂蜜,巧克力醬,提前烤好的餅干等等,滿滿一桌也十分豐盛。
中西方早餐的營養價值都是毋庸置疑的。不過,綜合身邊朋友的案例來看,西式早餐準備起來會更加省時省力。小然建議,一周五天的工作日可以選擇西式早餐,周末兩天時間更加充裕,再來準備一桌豐盛美味的中式早餐,應該會更游刃有余。
出行篇:國內媒體和外媒同時提到的,就是孩子上學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國內很多家長都選擇親自接送孩子上學,中青網、新京報已經幫大家預計好了9月中的8個重點擁堵日。需要的家長們可以度娘一下。
法國因為正在經歷恐怖襲擊,社會治安,尤其是學校安全備受關注。政府方面已經派出3000名后備役軍人在9月1日開學日當天維護校園治安。法國教育部將撥款5千萬歐元做校園安全的基礎建設,用以應對緊急事件。
在為法國人民默默祈禱的同時,我也慶幸自己生活在大天朝盛世祥和的年代。
趣事篇:熱愛假期的法國人民簡直無孔不入。
相比國內學校、老師在放假前會反復強調開學日期的家長式管理教育,法國人永遠搞不清楚自己的開學日期。根據法國記者采訪調查,開學季法國人提出最多的問題是:老師和學生具體開學日期是哪一天?
外媒就此問題做出了確切答復,并在詳細分析了2015年到2017年開學日的情況后,貼心的告知大家,2017年開學日會推遲。因為2017年9月1日在星期五,為了多賺一個周末,開學日將被推遲到9月4日。
喏,法國人民熱衷于放假的屬性又體現出來了。
從國內外對待開學季的不同態度,不難看出教育理念和文化的差異。
相比國內家長的大包大攬,法國的孩子看似更加獨立、自由。父母對孩子的管束少了,意味著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就變多了。一直普及到大學的義務教育,使得大部分法國孩子能夠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進入大學。然而,法國的大學生們從入學前就必須開始考慮學雜費、兼職、租房、吃穿用度,在國內準大學生因為“蘋果三件套”逼哭父母的時候,大部分法國孩子在高中畢業的暑假會選擇打工賺錢,以便在開學后不用因為生計分心耽誤學業。
我并非要在這里做對比,譴責誰。追根究底,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們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以家長為中心的家庭觀:家長承擔全部家庭責任,也掌握全部話語權,孩子在家庭中處于從屬地位,直到他們長大并且建立自己的家庭后,情況才會發生變化。
在這樣的核心文化價值觀影響下,出現種種家長因為開學季購物預算而發愁,孩子們卻不理會家長不易,繼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新聞,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不奇怪,并不等于沒有問題。我們真正應該反思的,是在科技、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應該如何幫孩子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孩子們是白紙一張,之所以會出現所謂“虛榮”、“攀比”,無非耳濡目染。這并不僅僅是家長們需要負上的家庭責任,更多的,其實是政府、學校、企業、乃至各類組織應當負上的社會責任。
以上。
資訊類參考資料來源:騰訊教育網、中青網、網易新聞、LE FIGARO.fr、Linternaute.fr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