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出生于1925年,出生地在豫西黃河邊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里,屬于貧農家庭。
父親兄妹四人,他是老大。也就是說,我有兩個叔叔和一個姑姑。三叔小時候送給我姨奶(也就是父親的二姨)做兒子了,但我們一直來往著,很親近的。
母親則生于1939年,老家在山西省沁水縣,和著名作家趙樹理是同鄉。至于具體是哪個鄉,哪個村,母親至今也說不上來。據母親說,我有三個舅舅,兩個姨媽,母親最小。
人生有時候,你不得不感嘆緣份這個東西。
就這么距離遙遠的兩個人,后來居然生兒育女,相扶相攜了一輩子。
說來話長,據母親回憶,大概在她七八歲的時候,也就是1945年前后吧,為了躲日本兵,外公、外婆帶著她和幾個舅舅,一路從山西流浪到我們河南,后來流落到父親所在的村子里。途中,她親眼看到二舅和許多的中國人死在了日本人的子彈下。
外公帶著一大家子人,流落到父親所在的村子以后,饑寒交迫,又無容身之地。是當時的我爺爺收留了他們。借給他們一孔窯洞,又送給他們一斗黑豆充饑,才使他們一家度過難關。
后來,外公外婆在父親所在的村子里生活了好幾年。這期間外公靠做些小買賣,和給人做苦工維持生計。再后來,49年全國解放了,外公外婆思鄉情切,又帶著舅舅回到了山西老家,卻把母親留了下來。說是為了報答我爺爺奶奶對他們一家人的救命之恩,待我母親長大成人后,好給我父親做老婆。那一年,母親才十二歲。
母親等于是奶奶家的童養媳婦。外公外婆走后,母親像個大人般,幫著我奶奶做家務。織布、紡花,下地,什么活都干。但是奶奶人好,性格溫柔,并沒有怎么難為過我母親,就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
后來,母親十五歲那年,就和大她十四歲的的我的父親結了婚。十六歲,就生下了我大哥,做了母親。
母親后來回憶起來總說,大概是上輩子欠我父親的,居然千里迢迢,隔著千山萬水,來給大自己十四歲的一貧如洗的我的父親做老婆,伺候他一輩子。我們都笑。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