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布里奇的居民俗稱為‘林蔭道’的,是一條長不過四五百碼的大街,道路兩旁,排列著漂亮的蘋果樹,是一個性情古怪的老頭在幾年前栽種的。枝繁葉茂的樹形成一個漂亮的拱門,頭頂上一片雪白的花兒宛如馥郁芬芳的帳篷。枝頭下面,紫色的黃昏不知不覺地來臨。遠望處,地平線上的天空仿如一幅美妙的圖畫,晚霞如大教堂的薔薇窗戶一樣富有詩意。”
這是《綠山墻的安妮》中的一段環境描寫,寫得很美。你能想象那個畫面嗎?環境描寫是我們在文學創作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描寫。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人物、情節和環境。可見,環境描寫在小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無論一個作家寫的是什么類型的小說,他筆下的人物總是活動在一定的背景,一定的環境之中的。好的小說,往往在開頭的時候就會向讀者交待清楚整個故事是發生在什么樣的環境之下的。
環境描寫又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指的是那些與人類的活動無關,自然存在的事物,如:日月星辰、風霜雨雪、山川河流、蟲魚鳥獸以及花草樹木……這些事物的存在與運轉不以人類的活動而改變,它們就是自然環境。而社會環境則是跟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的,如:風土人情、歷史背景、社會風氣、文化習俗……
環境描寫之所以常常在文學作品(如小說、散文、詩歌……)中出現,是因為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環境描寫都有哪些作用。
“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這是《白楊》中的一段環境描寫,這段環境描寫出現在文章的開頭處,而這一環境描寫的作用,就是交代事件發生的背景。一般來說,文章開頭部分的環境描寫都具有“交代事件的發生背景”這一作用。
除了“交代背景”之外,環境描寫還具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如這一段——“下午五點整,成績出來了。此刻,空氣凝固了,萬物靜止了,心跳停拍了……窗外的蟬在無情的嘶喊,樹葉被太陽烤炙得耷拉著腦袋,在炎熱的夏天里我卻感到了手腳的冰涼。挪動著沉重的腳步,我一頭倒在了床上,四面白色的墻壁似乎要撲地而來,壓著我,壓著我的心。”很顯然,這段環境描寫就烘托了人物壓抑的心情。一般來說,某個事件發生的時候,如果同時伴有環境描寫,那么,這一環境描寫很可能就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比方說,在我剛剛引用的那段環境描寫中,“考試試卷發下來了”這一事件就伴隨著一大段的環境描寫,而這一大段的環境描寫,就是在“烘托人物心情”。
另外,環境描寫還能“深化主旨”,比方說,在《駱駝祥子》中,作者老舍就極力刻畫了日烈雨暴的情景。——“當太陽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還是不得不拉車掙錢;當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還是不得不在雨中掙命。”“日烈雨暴”這一環境描寫,既展現了祥子吃苦耐勞的本性,又深刻地揭示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慘”這一主題。
環境描寫的第四個作用,是“為后文做鋪墊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講到這一個作用,我不得不引用一下我在高中時代最喜歡的一本書——《三國演義》!高中時代最喜歡的一本書,沒有之一!《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不僅在于它以磅礴的氣勢展現了那個群雄并起的亂世,還在于作者所用的一系列高超的文學技巧。環境描寫,就是作者用的很好的文學技巧之一。不信的話,且看下面這一段:
酒至半酣,忽陰云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玄德曰:“備肉眼安識英雄?”操曰:“休得過謙。”玄德曰:“備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實有未知。”操曰:“既不識其面,亦聞其名。”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以上引用的這段文字選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中的“青梅煮酒論英雄”。在曹操煮酒論英雄之前,劉備曾和董承等人立下盟約,要除掉曹操。后來,劉備迫于形勢,又不得不投靠曹操。投靠了曹操之后,劉備怕曹操起疑心,就每天澆水種豆,假裝自己胸無大志。為了試探劉備是否真的胸無大志,曹操就擺出了這個“論英雄”的酒席。
在酒席剛開始的時候,作者就寫到了當時的環境——忽陰云漠漠,驟雨將至。正因為“陰云漠漠,驟雨將至”,所以從人遙指天外龍掛。而正因為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所以曹操和劉備就談到了“龍”的問題。然后,他們又由“龍”議論起了天下的英雄。曹操想通過談論“英雄”這一話題來試探一下劉備有無野心。當曹操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時,劉備聞之大驚,隨后順勢把筷子扔了,假裝自己是被雷聲嚇得筷子都掉了。劉備以膽小、怕雷來掩飾自己的驚慌,從而使曹操釋疑,躲過了一劫。
所以,“煮酒論英雄”中的一系列情節,都與開頭時寫到的環境描寫——“陰云漠漠,驟雨將至”有關。也就是說,開頭的環境描寫推動了后面所有情節的發展。而這就是,環境描寫的第四個作用。
據我總結,環境描寫共有六大作用。如李賀《雁門太守行》中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一句,就渲染了戰爭開始之前的緊張氣氛。所以,環境描寫的第五個作用,是“渲染氣氛”。
環境描寫的最后一個作用,是“反映人物的品質”,如托爾斯泰在《窮人》中寫到的這一段:
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
屋外的環境,與屋內的環境,一個“又黑又冷”,而另一個則“溫暖舒適”。屋內外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一鮮明對比,最終還得歸功于屋子內的女主人——桑娜。所以,《窮人》中的這一段環境描寫,反映了桑娜“勤勞持家”的美好品質。這就是環境描寫的第六個作用——反映人物的品質。
綜上,我們將“環境描寫的作用”總結一下就是:1、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2、烘托人物的心情;3、深化主旨;4、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5、渲染氣氛;6、反映人物的品質。很多時候,一段環境描寫并不止一個作用,答題的時候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