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日拱一卒,積硅步,精進未來的自己。
最近勞動量大,聽書量也大,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生命的智慧》這本書在解讀的最后引用了羅胖的一段話—
人要不斷地自我賦能。在自我的能量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你會自覺不自覺的挑選社交圈子,大部分的社交場合你會覺得沒意思,不愿意參加。能吸引你的,只有那些能給你營養和資源的社會交往。
功利嗎?絕對不是。朋友的分分合合,就是朋友圈的重組,是一個自然現象。
媛姐上次和我聊天,說她的一個高中時期的好友,有一天給她發了一個絕交的微信,那意思好像是就此別過,不再往來,媛姐說,我也知道我們在心里上的確有了一定的距離,可聊的話題很少,可這樣的通牒還是讓她難受了好一陣子。
我倒看得很清楚,她的好友畢業后就嫁了人,生了娃,守著家門過日子,而媛姐一直在世界500強公司工作,二十幾年一直業余寫作,給雜志寫稿,自己寫公眾號,寫簡書,做簡書的“讀書編輯”,運營社群,參加各種前沿的學習講座,身邊的交流對象有和她孩子一樣大的90后,也有比她大的60后,這些人的共同點就是一直是緊跟著時代的步伐,而她的好友,走在了另外的一條路上。
我在每日讀書分享中曾分享過這樣一段話,當時有很多人表示,對此很有共鳴——
人生路漫漫,越往前走,我們身邊留下的,路上遇到的,就越是三觀契合,志同道合的人。
不存在誰拋棄誰,誰遺忘誰,這只是一種相互的順理成章的選擇而已。
前段和好友飛也正好聊到這個問題,我們都有一個感觸,就是活著活著,有一些原本在生活中常來常往的一些人,漸行漸遠起來,有的是因為隔山隔水的空間距離,有的是因為人生的一些新選擇,有的僅僅是對待事物的觀點發生了分歧,至使原本同行的你我他,逐漸走上了不同的路,無所謂對與錯,各自歸類而已。
人生這趟單程車,走走停停,上上下下,遇到誰,離開誰,都正常,情在的時候珍惜,義走的時候珍重,反正終點站總會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