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周陸續面試了幾個應聘外貿的求職者后,我要求人事部在第一道把英文郵件翻譯成中文的面試題的基礎上多加了一道題,那就是用英文回答那封郵件。
如果說第一道題著重考察理解能力和詞匯量的話,那么第二道題就著重考察應聘者的問題的應對和解決能力。因為在外貿工作當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客戶各種各樣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對客戶的問題作出解答和反饋。
今天面試了幾個應聘外貿的求職者。說實話,他們對待即將可能得到的工作的面試的態度讓我挺失望的。
原本兩道面試題,幾乎所有的人都只做了第一道題,而忽略了第二道題。
他們中有人跟人事小妹說有些詞不懂是什么意思,怕誤解了就不好做英文回復。我就反問他們:“為什么不用翻譯軟件呢?現在又不是什么升學考試。第二道題必須做!”
他們恍然大悟,原來是可以用翻譯軟件的。我們并沒有預設不能使用翻譯軟件的障礙,是他們自己給自己設置了這樣的障礙。我也不能保證我能夠把第一道題里的所有單詞都認識完,但是只要職者對郵件中客戶的核心問題點把握住了,照樣可以對客戶做出完美的回答。我們不能對客戶的郵件置之不理,哪怕你給客戶一個否定的回答也總比不回復的好。況且現在競爭這么激烈,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導致訂單的流失。能夠突破習慣思維快速解決問題才是我關注的。
譬如說,任何一個公司,只要提供名字,我能夠在五分鐘內查到這個公司是何時何地登記注冊的,注資多少,員工多少,主營業務是什么,有什么知識產權,股東有幾個人,老板叫什么名字,公司有沒有違法記錄等等。想要了解這些信息也非常簡單,一款軟件就能搞定。關鍵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掌握足夠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洽談業務的時候掌握主動權。
一般來應聘外貿的分三類人:一類是應屆畢業生;一類是有幾年外貿經驗但是跳槽頻繁的;另一類就是想轉行做外貿的。
應屆生無工作經驗無可厚非,他們一般會在簡歷里大篇幅的描述自己在學校里和社會里的一些實踐經驗,讓自己看起來真的很smart。我也經歷過剛畢業的那段苦逼日子,真心想好好在一家有吃有住的“好”公司呆個十年八年的,也非常認真的對待每一次面試。但是偏偏沒有這樣的可以稱的上“好”的公司愿意收留那時候苦逼的我,逼著我去單干去了(有點扯遠了)。不過話說回來,作為可塑性極高的應屆生,我還是非常愿意給他們機會的。他們若是有機會在我的團隊里干,以我愛分享的性格,他們一定會成長非常快。我不會像有些公司業務和老板總是藏著掖著,生怕別人學了去。我不怕他們學,就怕他們不學。
對那類有幾年外貿經驗卻頻繁跳槽的求職者,面對他們簡歷上描的天花亂墜的業績,以及英語等級,我一般視而不見。我會暗自計算他們平均多長時間跳槽一次,關注他們陳述的工作經驗中那些是實在的東西。如果他們說的東西與新手一般沒有任何成長的話,我一般會首先cut掉。
另外一類想轉行做外貿的求職者,我佩服他們的勇氣。至少他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并且獲得了相關面試機會。這類人更渴望改變,更渴望成長。
然而,這三類人都有一個普遍的特點:不重視自己的時間和付出,甚至是完全沒有準備就過來面試了。這就是讓我失望的原因。
為什么這么說呢?
無論是哪類求職者,最低的英語等級也有四級,那么遠的地方跑來我們公司參加一個面試,我都替他們感到辛苦。好不容易做完面試題目,到我跟他們聊的時候,特別是用英文自我介紹的時候,我才發現他們原來根本沒有準備!說不到三句英語就說不下去了。
我不是學歷控,更不是什么英語等級控,我只注重一個問題,那就是態度。我也參加過不少面試,但是我知道一天最多只能安排2場面試,任何一場面試都需要費半天時間。如果連英文自我介紹都懶的去準備的話,我有什么理由相信他們重視這場面試或者這份工作?或者說他們有什么理由說自己珍惜自己的時間和付出?
作為銷售,最重要的是先學會推銷自己。如果連自己是誰都說不清楚,那客戶有什么理由相信他的產品呢?
我尊重他們,給他們時間用翻譯軟件重新做面試題;我佩服他們比我有勇氣轉行;我也不太十分關注他們是否剛畢業。哪怕即使看一眼他們的簡歷就知道他們不適合外貿工作的時候,我依然堅持讓他們走完流程。臨走時我跟他們誠懇的說:“緊張沒有關系,但是既然決定要做外貿銷售,就必須認真對待每一個面試。我也不想辜負你大老遠跑來這參加面試,我幾句話就把你打發走,那是對你們的時間和付出不負責任。任何一個外貿銷售的面試都有可能會遇到用英文自我介紹的,哪怕是背,也要背下來。如果連背都不愿意背,你怎么能讓我相信你真的很希望得到這份工作?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p>
自我介紹很難嗎?不難。只要認真思考過,組織過語言,說十句八句話并背下來,總比考英語四六級容易得多。
如果我隨便就讓一個完全沒有做準備的人通過面試,那就是我對自己工作的不負責任,對公司的不負責任。
這跟能力無關,跟態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