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與了全天的超級數字力培訓,學費太貴了,趁熱打鐵,整理一下筆記。
兩天的課只有一個目標:如何識別值得買的好公司。
在課的開頭,MJ老師直接給出了答案:通過三張財務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表)+生活常識+行業知識。
后兩者靠自己,前面三張表,兩天講透。之所以還需要常識和行業知識,在于這三張表如同體檢報告,只能提供60分的判斷。
這三張表的查看,是需要反復交叉查看信息的,比方說,當總資產周轉率低于1時,需要資產負債表上確認現金的狀態,看看錢是否充裕。在比方說,當生意周期(平均在庫天數+平均收線日數)>200時,需要再去損益表上確認毛利率以及資產負責表的現金狀況。如果沒有上課或者有基礎的財務知識,這部分會看不懂。這一段是為了說明表間交叉確認信息做判斷的重要性,為了強調這一點以及教學方便。MJ把這幾個表用圖形結構化,并且用線條指向來講明白這之間的關系。
上:利潤表/損益表,判斷的是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下:資產負債表,展現的是運營能力。
右:現金流量表,展現的是存活下去的能力。
最上面的,是損益表,幾個核心指標:毛利,營業利益率,凈利率。毛利率體現是不是好生意,營業利益率表現的是否有賺錢的真本事。凈利率是最終扣掉所有的費用其他非營業收入支出利息和稅之后剩下的錢,或者叫存下的錢。這里的錢,未必是現金或現金等價物,只能代表生意的一定時間內一種狀態的記錄。這也是三張表連在一起看,交叉看的重要性。
整個損益表,比較簡單,銷售收入-銷售成本=毛利 - 各種費用 = 營業利潤 - 其他收入/指出 = EBIT - 利息-稅=凈利率。
同時,毛利和營業利潤的差,是費用。
如果費用<10%,說明很有競爭力已經具有一些規模(各種制造業)一方之霸比方說臺積電。
如果費用<7%,只能說明這是一個非常省的團隊。
如果費用>20%,可能是品牌公司(廣告)或者仍在擴張的公司比如互聯網公司再或者尚未具有經濟規模的生物技術行業等。當然,也可能是個爛公司。
講到EBIT這個位置的時候,老師問了個問題,應該先還利息還是先交稅還是先給股東回報。答案是先付利息,因為周期的順序,交利息的時間更頻繁,比方說每個月,交稅也許一年結算完了交一次,還同時,利息交完了,才能算出來大概教多少的稅。至于股東回報,甚至不一定要給。
總而言之,損益表是一種推估的概念,不是100%的確定,具體點說,它是對買賣,支出收入行為的記錄,具體有沒有結算,有沒有到賬,我們無法從這張表里得知。同時,它能看出一個公司過去一段時間的運營狀況,和這個不同的資產負債表,是某一個時間點的快照。
再來講資產負債表:Asset = Debt + Equity 是一個基本的公式。
這個表最為那個三張表下方的表,需要拆稱三部分來記:
1.左邊的資產部分,三個部分需要死記硬背:貨幣資本也就是現金以及現金等價物,應收帳款,庫存,剩下還有其他流動資產,不動產,土地,商譽,和無形資產。從上到下的順序,就是有形到無形,短期到長期的順序。
右邊上下兩個格子,那個棒子越往上,越好。說明負債越小。棒子上面,是負債,一般有應付賬款,一年內到期的負債,長期負債和其他長期負債。總體而言,也是按照短期到長期,流動性強到弱的順序。下面是股東權益,包括普通股股本,保留盈余和資本公積,這些所有,能算出每股凈值,ROE。剩下的具體的細節,不解釋了,看圖。
一張表單獨講完后,再講表之間的關系。
利潤表的結果是NI,NET INCOME,這筆錢兵分兩路,有的成了資產,有的變成了負債,變成了這個圖的模樣。左邊的說明錢從哪里來,右邊說清楚錢去了哪里。
中間這跟橫杠,也是財務杠桿,能看出負債率以及股東對于這個生意的投入。
當NI帶來錢的時候,在經濟一般的時候,需要做的事情是保留現金和償還部分債務,讓自己穿越牛熊。
對資產負債表在做一個抽象,有兩個應用:第一個應用:左邊看兩個1是周轉率 2是看現金量 右邊能看ROE 以及負債情況。第二個應用:應收賬款時間+庫存在庫天數=完整生命周期,這個周期減去應付賬款的時間,就是缺現金的生意,因此亞馬遜沃爾瑪,把應付的時間拉長到超越整個生意周期,就是不花錢賺錢。
以上,是對今天所學對幾個抽象概括。
損益表:長期穩定獲利能力
資產負債表:左邊現金為王,翻桌率。右邊財務結構和R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