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人事的同事討論一位入職沒多久的新人。這位新人剛入公司不久,面試的時候談成的是3000的工資,最近發現工資不夠花,而且身邊的新人薪資都比他高,于是不樂意了。跑到人事部來要求漲工資。
同事以“考察一段時間后再做決定”的理由將他打發了。我們在討論這件事的時候,同事說了一句話:要是面試的時候覺的薪資低,當場提出當初就能協商。現在入職才沒多久來要求漲工資,公司只會覺的你無理取鬧。
同事道出一個真理:凡事,要先小人,后君子。面試的時候談好你想要的薪資,這是前輩留下的“經驗”;進公司后如何巧妙的與公司提出漲工資的要求,這是前人留下的“技巧”。把經驗放在技巧面前使用,可以省下太多麻煩。
很多人在面試的時候,羞于談錢,深怕給公司留下不好的印象。殊不知,很多公司就是抓準了你剛入社會的臉皮薄,怕多事的心理,提一個不高不低的薪資,讓你覺的“恩,好像還可以的樣子”,從而放棄了爭取更高薪資的機會。
講一個我自己血淋淋的例子。
我曾經替一家公司的老板寫文章,一篇文章賺的錢和他五五分成。有一次,客戶寫了1000元一篇的文章,要求同時把文章發布到四大門戶網站去。結果,文章的話題太過敏感,被四大門戶拒絕了,就只能發一些沒什么分量的小站。客戶不樂意了,就不愿付錢。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老板讓我自己同客戶要錢,對我說:你最后要到多少錢,你就拿一半走。所以這一單你能賺到多少錢,就看你的本事了。
這個邏輯到現在聽起來都是無厘頭的——我替你干活,無論你的錢拿不拿的到,我的那部分酬勞都得給吧?這就和工地爛尾了,包工頭拿不到錢跑了,但是工人們干了那么多活不能沒給錢是一個道理。
但是,最最糟心的是,因為合作多次,我與那位老板一直都是口頭協議,沒有任何書面證據可以保障我的利益。也就是說,如果我不乖乖去和客戶要錢,那我最后一分錢都得不到。
從那以后我就明白了,走進社會,所有的事情都要把丑化說前頭,把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全都白紙黑字、清清楚楚的寫好了,有了保障,你再安安心心、全心全意的去做事。這就是“先小人,后君子”。
在這之前,我一直相信那位老板的為人,死活不相信對方會坑我一把。但是最后事實證明,作為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懵懂青年,我始終沒有分清現實和理想社會之間那條微妙的分界線——利益。
在利益面前,你會怎么做你自己都未必知道,又怎么能完全無條件的就去相信另一個人會永遠好意相待呢?甚至,更直接一點,作為人類,本來就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我們本能的會尋找一種付出最少但收益最高的路來走,害人之心不可有,但同樣防人之心不可無。
永遠要去提防那些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因為最后的苦果我們只能自食。
婚姻其實也一樣。結婚前把所有事情都討論好,家里財政大權怎么分配、父母該不該要不要一起同住、未來孩子要生幾個(請尊重女方意愿)、孩子同誰姓(不要覺的這不是問題)、衛生問題、做飯洗碗問題、房產證署名的問題、婚后要不要獨自旅游的問題、婚后的男女方工作性質的問題、婚后關于個人花銷的問題……
一切的一切,至少是你想象到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該同你的另一半在婚前就該討論好,然后拍板定案。如果定不下來,你也會有心理準備——未來遇到這類事情,也許會產生矛盾哦。有心理準備,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兩個人就不會措手不及。
婚前沒討論清楚就匆匆結婚,導致婚后一地雞毛的事情多了去了,你們身邊一定有不少例子,我也不必更多舉例。
這些話也不并不溫暖,真相似乎有些殘酷,但是我并不想有所保留,我知道,有些事情,只有說出來才有用。我們的生活已經足夠艱難,我們也只能從一些別人的故事里,從那些我們看的到的故事里,去尋找一些我們能參考運用的人生法則。而先小人,后君子,只是為了防止我們陷入更糟糕境地。
就我自己而言,當我明白“先小人,后君子”這個道理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會聽取了一個經驗,就從此一帆風順,但是我能知道的是,在做每件事之前,想一想這句話,我就已經贏得開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