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和以后明朝為什么沒有遠洋貿易?
擁有富庶的江南,為什么大明王朝,亡于缺錢?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否成功?
明朝時富庶的,明朝的江南以大量桑田,代替水稻的種植,整個明朝最富庶的區域是,江浙和江西地區,江南的富庶自古有之,而江西在明代如此富庶的原因,景德鎮的瓷器。
江南的絲綢和景德鎮的瓷器,對于那時的世界而言,是整個地球的奢侈品。只有用上了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才能稱得上歐洲的貴族。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后,所開采的銀礦帶來的全部收益,全部通過絲綢和瓷器貿易流入了中國。
貿易順差,大量白銀的流入,使的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得以實施,攤丁入畝。用所有的稅收用白銀來折算。這應該算是大明王朝的中興。
任何一國國家的國力,都是其戰爭動員力,來體現的。美國的單一霸主,也是因為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來決定的。而支撐國力的最終體現是其強大的經濟實力。
美元的地位,決定其經濟基礎最終支持其軍事實力。
任何王朝的更替都是其經濟基礎決定的。也許明朝末年碰到了小冰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南遷造成了王朝的滅亡。
可是明朝滅亡的時候,依然擁有強大的軍隊,和富庶的江南??墒菫槭裁词〉娜绱舜菘堇?,設置在帝國的南部,依然沒有建立南明隔江而治的局面。
明朝王朝在其末期,由于英國和西班牙的還是爭霸,就是貿易出口大量停滯,沒有了白銀的大量流入。一條鞭法,以土地來丈量稅收的政策,就很難得以實現,銀子價格的暴漲,使廣大農民根本承擔不了大量的土地稅收,就出現的大量流民,嚴重影響了帝國的根基。
可是帝國不是有南方富庶之地來支持嗎?明朝末年根本沒有有效的在南方富庶之地,拿到稅收。東林黨和魏忠賢的爭斗,代表著王權與南方的士族。南方有錢人,有錢以后,大量投入教育資源,在科考的年代,把持住了整個大學士內閣的話語權,代表了南方富裕階層的利益。而面對流民和努爾哈赤,整個大明帝國始終無法有效爭的南方的稅收。魏忠賢的覆滅本事也是帝權的妥協。
這就是明朝財政上的不平衡性,農民承擔了整個帝國的大部分稅收,而帝國真正的獲益者,南方貴族階級,通過頂層權利,沒有承擔起應該負擔的責任。
(明朝末期未來節流,廢除了驛站,失業快遞員李自成加入了流民,最終攻入紫禁城,成了壓垮帝國的最好一根稻草。)
可真正諷刺的事,清朝入關以后,對整個江南實施了另外一套稅收政策,整個江南承擔了清朝三分之二的稅收。自康熙、乾隆朝開始,對農民永不加賦的基礎,也是江南財政的支持。
縱觀整個明朝,也有兩個體現。
整個富庶的江南,采蠶養桑的基礎是,犧牲大量的稻田,沒有了整個江南水鄉的糧食基礎,甚至在江南出現了大量流民,失去起糧食根本,竭澤而漁。
如何給南方財閥征稅,最好的方法,就是禁海,由國家控制貿易航道。也就最終使中國與西方近代革命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