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第十四?-?
?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以什么為恥?言過其實,自己說過的話比做的要多,也就是說,說的多做的少,這是讓君子覺得羞恥的事情。我們在生活當中往往都是言過其行比較多,因為我們說話總是不加思考,隨意地就說出口。
但是最后我們的行為真的可以做到嗎?
做不到的時候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在講的時候,就沒想著要去做到,所以就會更加地口無遮攔。那么第二種,力不足。就是我說的時候確實是想著要去達到的,但是由于外界環境的影響,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這件事情結果我呈現不了。所以這個時候事與愿違,他是力不從心。
我們看生活當中,當一個人說話但是沒有做到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產生一些抱怨。比如說愛人對我們講了一些話,但是他沒有做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抱怨,開始生起了怨恨之心。這個地方我們要來延伸的,當一個人說到沒有做到,我們往往把關注點放在了他沒有做到上,就會產生抱怨之心。那我們應該把關注點放在什么地方呢?我們要放在他說到沒有做到之后的反應到底是什么?比如說一個人,我答應了一件事情,但是并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他反應的是有羞恥之心的,這個人是個躬行君子。因為他沒有做到,他表現得很羞愧,他覺得自己怎么可以說到做不到呢?我接下來要去調整自己,我要踐行自己所說過的話,或者說謹言慎行,不宿諾,我不會輕易地再去承諾。可還有另外一種人,他說到沒有做到以后,反而很坦蕩,毫無羞愧之心。這個時候我們通過這個觀察就可以看到了,這個人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就沒想去做,他是口無遮攔的,夸大其詞的,是不足以讓我們相信他的。
當我們有了這個思維,我們就可以觀察身邊的人了。所以當一件事情發生之時,我們要看他過后的反應是什么,而不要局限于只要他沒有做到,我們就開始抱怨,這個其實也是不對的,這不是一個智者的表現。
包括我們在生活當中,自己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說過的話沒有做到,看看我們自己這個時候是一個什么樣的心理呢?如果我們說到沒有做到,我生起了羞愧之心,我覺得以后說話還是要更嚴謹,我覺得說話不能輕易地承諾,我覺得這件事情沒有做到,我真的覺得很羞愧,我一定還要不停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讓自己做到言行一致,這就是君子了。如果我們不懂得去修正自己,自己說過的話,自己做不到。當別人問起來的時候,我們還大言不慚,沒做到能如何呢?我就是做不到,做不到也不怪我啊,不是因為外界的環境導致我做不到嗎?這個時候是沒有羞愧之心的。所以“君子恥言過其行”,如果言過其行,君子有羞恥之心,就會讓我們不停地去進步,讓我們不斷地去成長,讓自己成為一個君子。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夫子說了,君子之道有三,我一個都做不到,哪三點呢?“仁者不憂”,一個有仁德的人,有仁愛之心的人是不憂慮的。“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會有困惑。“勇者不懼”,勇敢的人沒有畏懼,沒有恐懼,沒有懼怕。
這句話我們在子罕篇講過,所以我們這里再舉幾個例子,講這三句話的關系。首先我們講,“知者不惑”,一個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困惑的。比如說夫妻之間的感情如果出了問題,有智慧的人就會去思考,就會去觀察日常的行為,為什么我們的感情會出了問題呢?從哪里開始出了問題的?有哪些事情而引起的呢?我們去找到其中的道理和痕跡,你就會不困惑。
我們再舉個例子說做生意,說我們的生意出現了問題,智者不會停留在困惑之中,而是去思考,我的生意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滑落,顧客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少,是什么原因所導致的,你會找到背后的痕跡和規律,加以改正,生意自然會變得好,情感自然會變得和睦。
比如說孩子也是一樣的,說孩子最近開始變得叛逆不聽話,那我就要來思考了,他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不聽話?是由于什么事情所導致的呢?是家庭環境,還是孩子自己經歷了什么事情,有心理變化,而我做家長的不曾察覺到。所以當我們這樣去思考的時候,我們不會停留在困惑之中,我們想辦法去解決這件事情。如何提升智慧呢?“好學近乎知”,我們首先要學習,我們要學習如何經營感情,我們要學習如何做好生意,我們要學習如何教育子女,我們學習了以后,再加上自己觀察事物規律,這個時候得出來的就是智慧。
如果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就會活在困惑之中,說感情出現了問題就開始困惑,感情怎么會出問題呢?明明原來感情很好的,這個人忘恩負義,我不再相信愛情,這就是困惑了。比如說孩子開始叛逆,我們不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我們不用智慧去找到其中的問題,我們就開始抱怨,孩子長大了真難教,他怎么不聽話?不像我們小的時候那么聽話。當我們的生意出了問題,如果你沒有智慧,你會抱怨,生意太難做了,什么生意都這么不好做,被互聯網沖擊,被數字化沖擊,被別的企業沖擊。現在員工也不好管理,利潤也低,你想的都是這些問題,都是抱怨,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困惑之中。
所以一個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升智慧,當你有了智慧你不會困惑,你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有了智慧以后,就到了下一步“仁者不憂”,?有智慧是你能看清楚事物發展背后的原因。“觀過,斯知仁矣” 你看到他的過錯,但是我們知道他為何會犯這個過錯,你不會抱怨和憤恨,這個時候仁愛之心自然就生起。
還舉剛才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的感情出了問題,如果你有智慧看清楚其中的原因,你就知道其實也不是他忘恩負義,可能是我們在交往的過程當中,我對他忽略的太多,我并沒有在意他內心的感受,所以導致他對我的疏遠,這個時候是仁愛之心。因為你在為對方考慮,而不只是抱怨。那當孩子出現了不聽話,我們有了這個智慧,看清楚背后的原因,以仁愛之心為孩子考慮,可能是我過多的忙于工作,沒有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他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后無處訴說,所以形成了他內心的叛逆,這個時候仁就出來了。
當我們在經營生意的過程當中也是一樣,說顧客為什么不來了呢?可能是我的服務不夠好,可能是我的產品不夠優惠,可能我們沒有給他增加附加值,可能我們跟他的關系開始變得疏遠,信任度在降低。你有智慧看清楚其中的原因,你自然就有了仁愛之心。所以“仁者不憂”,仁者是不會憂慮的。
“勇者不懼”,?你有了智慧,你有了仁愛之心,有了仁德,你自然就會去變得勇敢。比如說我們感情出了問題,我們有了智,有了仁,看清楚其中的道理,懂得為對方著想,我就可以勇敢地面對我自己所犯過的錯誤,我就可以勇敢地面對現在孩子的不聽話,孩子的叛逆。我可以勇敢地面對現在生意上出現的挫折。當我敢于勇敢地面對,我就會不停地提升自己,讓自己不生活在這種恐懼當中。
《中庸》講:“知恥為勇。”當我們自己看到了自己的過錯,自己的不足。不停地修正自己,又怎么會有恐懼和憂慮呢?我們為什么會有恐懼呢?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擔心,擔心孩子不聽話,擔心愛人離開我們,擔心員工離職,擔心領導的不信任,擔心顧客的流失這都是恐懼。
這種恐懼從哪里來呢?是明知道我們有不足,我們才會擔心。一個工作很積極很優秀的人,會擔心領導開除我嗎?一個對孩子很好的人,對孩子的教育很有智慧的家長,會擔心孩子沒有好的將來嗎?一個對朋友很付出,很仗義的人,會擔心失去朋友嗎?不會擔心的。所以我們還有擔心,還有恐懼,就說明我們不夠勇敢,我們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不敢面對自己的不足,所以就生活在恐懼當中。
一個有智慧,有仁德,有勇氣的人,不會困惑,不會憂慮,不會恐懼,我只知道不停地提升自己。看到一件事情,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結果,我通過改變自己,去改變當下的事情,不會活在恐懼當中。我們活在提升自我的道路上,做一個躬行君子。
孔夫子說,這三點我都沒有做到,這個時候子貢講了。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這里面有三層意思,我們先講第一層,這是孔夫子在自我描述,自己說自己。那我們再說第二層,這是孔夫子在自謙,已然合道了。如果孔夫子講君子之道者三,我都做到了。子貢一聽或者說我們一聽就會覺得好像是不太合道。所以說當一個人懂得自謙的時候,已然開始合道了。如果一個人開始驕傲自滿之時,已經背道而馳了。我們再說第三層,這恰恰是言傳身教。孔夫子對弟子們講,說君子之道者三,我都沒有做到。弟子們就會有體會、有感受了,我們的老師都說他自己沒有做到,我們又怎么能說自己做到了。
這一點我們延伸到生活當中,看看是不是這樣的。比如說我們是一個企業的領導,是一個團隊的領袖,如果我們動不動就說我自己很有智慧,我自己很有仁德,我自己很勇敢,別人又會怎么想呢?最后就會導致我們這里所有的人都是驕傲自滿的,這就是言傳身教了。如果一個做領導的人,修的是平和,修的是謙遜,最后這個團隊的人,都會變成平和謙遜的樣子。
我們再講教育孩子是不是這樣的?我們教育孩子更要注重言傳身教,我們教給孩子你要博愛,你要包容。可是遇事我們都是斤斤計較的,我們都是抱怨的,我們不是打就是罵的,和愛人打,和親人打,和朋友之間互罵、互損,互相傷害。這個時候孩子看在眼里,他自然潛移默化就會學到我們平時的言行。所以一個人的言行是極其重要的,當一個人懂得言傳身教,我們就會要求自己,我們去修正自己,從自身做起,推己及人,自然就會影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