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送給自己的第一份禮物,一門寫作課。
習題:購買index card (索引卡)
按照梅棹忠夫的《知識的生產(chǎn)技術(shù)》第三章,在亞馬遜購入B6京大式卡片,361日元。
還在第三章末尾看到一句,怎么養(yǎng)成書寫卡片的習慣。終極方法:
所幸一鼓作氣,訂購一萬張卡片。只要把那一萬張卡片堆在自己面前,就會把自己退路堵死,也就打不成退堂鼓了。有了精神準備,斗志自然旺盛。
我算了下,一疊100張,一萬張就是100疊,每疊361日元,總共就是36100日元,折合人民幣2000元左右... 想著這失去的兩千元,當然是打不成退堂鼓啊 ?? 。
日本人就是熱血。
加分題:調(diào)查Nabokov card,閱讀陽志平《納博科夫的卡片》
Nabokov card谷歌搜索
- 納博科夫利用卡片寫作的時候,可以在上面肆意記下自己的想法,因為他是三語言者,所以他的卡片上面也都是三種語言混雜在一起。當然,還有卡片的可攜帶性也很重要.
- 納博科夫?qū)懽鞯?strong>非線性。利用卡片,他總會在日常中試著對一疊卡片進行重排,來看故事如果以不同的方式來進展會是怎樣。用卡片,納博科夫也常常會把故事的中間作為最后才完成的部分。
- 用卡片寫作,可以不拘泥寫作場所。比如說《洛麗塔》的寫作卡片,大部分就是在Nabokov在美國到處找蝴蝶的時候完成的。
陽志平《納博科夫的卡片》
在第一部分舉了納博科夫和錢鐘書兩位大家的例子,他們?nèi)绾问褂每ㄆ瑏磉M行自己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
第二部分,為什么卡片創(chuàng)作會有效?給出了三個認知學的解釋:
-
首先,根據(jù)最近的認知學研究成果,往往在學習記憶的時候刻意增加些難度,反而之后提取的時候效果更加好。
所以如那種在課堂上做筆記,邊看書邊畫線卻往往只是心理安慰,遠不如過一段時間后努力回想做筆記。
Robert A. Bjork Desirable Difficulties -
創(chuàng)意密度
相比面對一整篇好幾千字的文稿,將自己的創(chuàng)意放進去,把自己的創(chuàng)意濃縮到一張張卡片中,之后再組合起來,這樣子的創(chuàng)意密度會更大。這也是為什么納博科夫妙語連篇。
-
遠距離聯(lián)想
最后一點,利用分散的卡片創(chuàng)作之后,我們可以以卡片為單位,將它們在腦中組成一個網(wǎng),肆意地進行組合。這比起線性的聯(lián)想,能夠激發(fā)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
第三部分講到現(xiàn)代科技對卡片的影響,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卡片的變遷技術(shù)。
- 用手機拍照做筆記。(之前使用過,但是需要保持固定的整理習慣)
- 用類似Notes的軟件保存寫作素材
- 寫作軟件的卡片模式(也有一些卡片軟件)
最后,錢鐘書有楊絳,納博科夫有薇拉,作為一個卡片使用者一定也要有個好的整理者幫你整理。
單身狗只能默默流淚。
Reference
The Notecards on Which Vladimir Nabokov Wrote Lolita: A Look Inside the Author’s Creative Process
Non-Linear Nabokov: Drop the Index Cards and Publish
How Nabokov Wrote His Masterpiece, Lol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