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陜縣是終南山深外的一個小縣城,它小巧得仿佛一眼就能看穿全城。相較于這座靜謐的縣城,我的心靈更被終南山深處那份超凡脫俗的隱士生活所吸引。懷揣著無盡的好奇與憧憬,我逢人便探詢:“在這片靈秀之地,可曾聽聞隱士的蹤跡?”幸運的是,還真有博學之人知道隱士的去處,告訴我在周至縣樓觀臺的后山里或許有人隱居。得知這一消息,我的心早已飛向遠方,迫不及待驅(qū)車踏上了前往周至的旅程。
周至,一個名字里就藏著“山環(huán)水繞,曲徑通幽”詩意的古城,歷史底蘊深厚,兩千多年的歲月在這里沉淀出獨有的韻味。這里不僅是道教文化的發(fā)祥地,老子講經(jīng)傳道的圣地樓觀臺便坐落于此,還是財神趙公明的故鄉(xiāng),每一磚一瓦都浸透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驅(qū)車三小時,對于急于揭開隱士面紗的我而言,不過是游走在山林間的一次漫步。當車輛緩緩駛?cè)霕怯^臺,一股濃厚的道家氣息撲面而來,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下車之際,一位面帶微笑的女士主動上前,自稱是當?shù)氐摹盎畹貓D”,她的話語中帶著幾分神秘:“樓觀臺參觀的主要是文化,沒有講解什么也看不到。”我心中暗喜,我要探尋的,確實需要一個當?shù)氐幕畹貓D做向?qū)А?/p>
樓觀臺,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厚重的歷史感,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遙遠的西周,天文學家尹喜在此仰望星空,草樓觀星,樓觀臺因此得名。后來,老子西行至此,尹喜不惜辭去高官厚祿,以弟子之禮相迎,兩人在樓觀臺內(nèi)共同研習,成就了那部不朽的《道德經(jīng)》,讓這里成為了智慧的圣地。自周代起,樓觀臺便成為歷代朝廷尊崇之地,廟宇道觀林立,宮觀建筑群錯落有致,這里不僅是道教信仰的中心,更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站在說經(jīng)臺上,我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與莊嚴。
千年流轉(zhuǎn),樓觀臺不僅是道教信仰的中心,更是無數(shù)隱士尋求心靈歸宿的圣地。他們紛紛踏入這片神秘的山林,尋找著屬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與天地共呼吸,與日月同輝。我迫不及待地向?qū)в卧儐枺骸斑@后山之中,究竟藏有多少高人隱士?他們的居所是否如同仙境一般?”導游的眼中閃爍著神秘的光芒,輕聲細語道:“隱士們行蹤不定,居所深藏不露,但確實有人隱居于此,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我知有一位九十九歲的道長,智慧如海,精通《易經(jīng)》與《道德經(jīng)》的奧秘,對河圖洛書亦是了如指掌。若您有興趣一窺天機,他或許能為您指點迷津。”我馬上聞到了套路的訊息,心想:“一定是很多游客來此尋找機緣,這位導游肯定是托了”所以我連忙擺手笑道:“天機我不求,卦象亦不問,只想親眼看看那些隱士的居所,體驗他們超脫塵世的日常。”導游看到這筆生意沒有做成,并沒有氣惱。馬上善解人意的告訴我,她本就是這后山的一村民,后村子搬遷至山外。據(jù)說,她們搬遷后,村里便住進了一位江西的隱士,只是近期回老家了。”我聽得入了迷,心中更添了幾分向往。導游說他的村子山高路遠,給我留了電話號,以備找不到路時,給她打電話。隨著導游的指引,我踏入了終南山深處。
山林間,翠竹如海,挺拔如劍,綠意盎然,靜謐得只能聽見竹葉間的細語。沿著蜿蜒的小徑,我緩緩而上,每一步都踏在了自然的韻律之上。穿過竹林,眼前豁然開朗,一條略顯荒涼的水泥路引領(lǐng)著我前行,仿佛正通往一個被遺忘的世界。沿著這條路緩緩前行,心中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種探險的興奮,仿佛正踏入一個被歲月塵封的秘境。
隨著腳步的深入,一座古樸小橋悠然橫跨于潺潺溪流之上,橋下溝壑交錯,石階若隱若現(xiàn),仿佛訴說著過往的故事。一塊斑駁的路牌上,“聞仙溝”三個大字赫然在目,下方小字細述著仙人呂洞賓曾在此地鑿洞修行的傳說。然而,當我真正踏入這片仙境,只見流水依舊潺潺,青苔滿布,卻難覓仙人的蹤跡,或許夏日的山洪早已將那份神秘沖刷得一干二凈。
過橋之后,一座廢棄的屋舍靜靜佇立,門楣上依稀可見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寧愿……”下聯(lián)“寧可相信……”,橫批“人鬼難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超脫世俗的淡然與無奈。我暗自思量,這些隱士,大抵是懷揣著不為人知的情愫,才在這片密林深處尋覓到心靈的避風港,這或許是某位隱士避世修心的最后港灣吧。
繼續(xù)前行,硬化的道路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蜿蜒崎嶇的山間小徑,我撥通導游的電話,詢問接下來的路。他笑言:“這才只是個開始呢!你得順著右手邊的土路,向森林的更深處進發(fā)。”看著前方的路,雖感路途遙遠且人跡罕至,但那份對未知的渴望卻愈發(fā)強烈。
步入小徑,路面狹窄且濕滑,軟綿綿的黃泥掩藏在落葉之下,幸而竹根交錯,為這艱難之旅增添了幾分穩(wěn)固。我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竹林深邃如海,林間靜謐得只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與呼吸,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置身于《笑傲江湖》的夢幻之境,一妙曼女子白紗遮面,雙手撫琴,琴聲悠揚,那份寧靜與悠遠,讓人心曠神怡,忘卻塵世的煩惱。我隨著輕輕的哼起了片中的《高山流水曲》,突然那妙曼女子說話了:“先生可知高山流水曲?”我擦擦眼說:“莫非你是任盈盈?”女子說:“江湖路遠,人心難測,唯情義二字,可笑傲其間。吾雖身陷紛擾,心向明月,愿與君子共譜高山流水,超脫塵世,笑傲于江湖之遠。”我收住腳步,望著前方的竹林,看著云霧在眼前飄散、聚攏、再飄散。我晃晃頭,不能再胡思亂想了,抓緊趕路!
隨著海拔的逐漸升高,竹林漸漸隱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莊嚴的松林,如同忠誠的衛(wèi)士,屹立不倒,守護著這片古老的土地。秋雨過后的天空依舊陰沉,霧氣繚繞,從山頂緩緩流淌而下,給這秋日的林間增添了幾分寒意與朦朧美。陽光偶爾穿透樹梢,灑下斑駁陸離的光影,卻又被輕輕搖曳的松枝打散,與霧氣交織在一起,讓人辨不清方向。我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王陽明先生被貶龍場驛時的描寫:“于萬山叢棘之中,瘴氣彌漫,環(huán)境之惡劣難以想象。”在去往龍場驛的途中,他遇到了被貶謫的知府一家,在這荒涼之地,終未能逃脫命運的捉弄。王陽明的感慨深深觸動了我:“憂郁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是啊,人生路上,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外界的風雨,而是內(nèi)心的彷徨與恐懼。學會放下,保持一顆豁達的心,方能風雨無阻,淡然處世。
此刻的這里,像極了幾百年前的龍場驛,道路崎嶇難走,霧氣彌漫極易迷路,一場小雨就可能沖毀山路封閉大山。我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前行的路,心中既充滿好奇又夾雜著一絲不安。古老的松樹挺拔而威嚴,它們發(fā)出的松濤聲宛如遠古的呼喚,讓人心生敬畏。藤蔓纏繞其間,更添幾分幽深與神秘,讓人不禁遐想,這里是否也藏著《倩女幽魂》中那片千年樹精修行的秘境?前方是否真有那傳說中的蘭若寺?
“云深泉處綠,山靜鳥聲閑”,這本是一幅令人心醉的自然畫卷,但在霧氣的掩映下卻多了幾分未知的恐懼。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心中暗自思量:這深山老林,會不會突然竄出猛獸?當年的武松過那個小破景陽岡還帶了根哨棒,我可是連根火腿都沒帶,我的心不禁敲起了小鼓。莫非,我被那位野向?qū)Ыo騙了?我再次撥通向?qū)У碾娫挘穷^傳來他堅定的聲音:“再往前,翻越兩道山脊,就能看到核桃樹林了,穿過它,再穿過小松林就到了。”我拾起一根木棍壯膽,繼續(xù)向未知的深處進發(fā)。
一路上,退堂鼓在心中無數(shù)次響起,但回望來時的路已是一片模糊,前進與后退都充滿了挑戰(zhàn)。幸運的是,在小徑上我偶遇了幾堆“動物的糞便”,仔細辨認后應(yīng)該是狗屎而非狼屎,這多少給了我一些安慰。隨著腳步的抬升核桃樹的身影逐漸清晰它們?nèi)缤刈o神般矗立讓我確信自己沒有迷失方向。
終于經(jīng)過一番艱難的跋涉,一處靜謐而整潔的院落悄然出現(xiàn)在眼前,它古樸而雅致,仿佛是隱士遺落的世外桃源。大門雖緊閉,卻仿佛能嗅到主人那份云游四海的灑脫與自由。
再深入,另一戶人家門前炊煙裊裊,爐火正旺。我站在門外,聲音中帶著幾分急切:“請問,有人在嗎?”回應(yīng)我的,只有風穿過樹葉的低語。我輕敲木門,再次呼喚,屋內(nèi)終于傳來了細微的響動,如同沉睡中的山林被輕輕喚醒一般。
不久,一位慈祥的老婦人緩緩開門,眼中滿是驚訝與好奇。我向她道明來意,突如其來的打擾,似乎并未讓她感到不悅。
她熱情地邀我進屋,屋內(nèi)沒有常見的爐火與煙囪,只有房角一堆隨意點燃的木柴,火苗歡快地跳躍,煙霧繚繞間,非但不刺鼻,反而帶著一股淡淡的果香,那是熏制臘肉的獨特風味,讓人心生暖意。原來,這就是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簡單而純粹。
老人是個健談的人,她告訴我,這個小村莊名叫郭家坡,曾有七戶人家,如今都已搬遷至山下了,唯有她,眷戀著這片山林,選擇了回歸。她還提起了近兩年里,一位來自江西的朋友,租下了村里的兩棟老屋,一屋居住,一屋為廚,在這里安下了家。這位江西人,不僅心地善良,樂于助人,還常常參與修繕進村的路,修建廟宇,深受村民愛戴。每當她在山中尋得木耳、何首烏、野菊花等野味,他總以高價收購。
談及生計,老人臉上洋溢著自豪。她說,這山林便是她的寶庫,木耳、蘑菇、何首烏、山楂……應(yīng)有盡有。她時常背著沉甸甸的背簍,踏著崎嶇的山路,將這些大自然的饋贈帶到山下?lián)Q取生活所需。更令人贊嘆的是,她還會釀造三年陳的米酒,再以七蒸七曬的何首烏浸泡,那滋味,定是人間難得幾回嘗。而那江西人,總是欣然買下所有,讓這份手藝得以延續(xù)。
孤身居于這高山之巔,森林深處,我難免好奇她是否感到害怕。老人卻笑稱,這山林,她已走過了一輩子,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樹木,都熟悉得如同老朋友。在這在廳堂里直接點火,不但取暖,還有驅(qū)散蛇、蟲、野獸的功效,那些傳說中的“鬼靈精怪”也怕這火。如今,山林間偶爾還能見到野豬、熊、狼的身影,但她早已習以為常。
臨別之際,老人熱情地邀請我共進午餐,那是一道簡單的蘿卜燉排骨,卻在大火的燉煮下散發(fā)出誘人的香氣,讓人垂涎欲滴。然而,擔心下山迷失方向,我不敢久留,只匆匆購買了些野山楂干作為紀念,便依依不舍地向老人告別,踏上了歸途。
告別樓觀臺,我驅(qū)車探訪了太乙真人的道場——太乙宮,因為高速路口都冠上了太乙宮的大名,我一直認為這太乙宮肯定是一個著名的風景區(qū)。到達導航確定的地點才知道,它不過是眾多別墅群中的一棟別墅而已。踏入太乙宮,里頭幾位道士師傅,似乎不堪俗世的喧囂,眼神中多了幾分淡然與疲憊,少了些仙風道骨的靈動。
夕陽西下,當我返到西安城時,時間恰好定格在傍晚六點。沒有驚擾老友,悄悄還了車,便直奔了亞洲最大的噴泉和大名鼎鼎的大唐不夜城。漫步至大雁塔北廣場,人潮如織,那號稱亞洲之最的噴泉,在眾人的期待中翩翩起舞,水柱隨著旋律的起伏跳躍,燈光則如魔術(shù)師般變換著色彩,為這夜色添上一抹夢幻。不過這噴泉雖大,卻也不過是老家南湖噴泉的升級版,多了幾份壯觀,少了些新意。
隨著人流緩緩向南,跨過南廣場,大唐不夜城的繁華畫卷徐徐展開。這不僅僅是一條步行街,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盛宴。街心,唐代名人的雕像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街頭藝人的精湛表演,讓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盛世。兩旁的小店,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唐裝,年輕男女身著華服,笑語盈盈,連老年婦女也不甘示弱,她們雖妝容略顯夸張,笑容卻溫暖如初,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在唐裝的映襯下更顯生動。而那些不經(jīng)意間從她們臉上掉落的“頭皮屑”,為這場景添了幾分生活的真實與幽默。
街道兩旁,樹木被璀璨的燈帶和彩燈裝扮得如夢似幻,電子燈籠隨風輕擺,與遠處的大型商場、西安大劇院、音樂廳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一幅現(xiàn)代與古典交織的絕美畫卷。然而,這滿城的燈火輝煌,雖美輪美奐,卻總覺得少了些大唐帝國的厚重與輝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現(xiàn)代燈展,某些角落的亮化,甚至不及春節(jié)時河頭老街的自然與溫馨。
現(xiàn)代科技,如同一位神奇的畫師,將我們的生活點綴得五彩斑斕,但真正的旅游魅力,還需深深扎根于本土的文化與古跡之中。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到訪的旅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