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N年,寫的最多的字,是論文,是工作文檔,是對我來說或多或少帶來直觀收益的文字。
血淚史成就的論文最終感動了論文導師,不再虐我許我碩士學位;工作各色文檔換算成銀行卡讓人心安的數字。所以,關于文字,我是約束星人,沒有約束就沒有成果;我還是金牛座本座,無利不起早,沒有利益就沒有文字。
多可悲呢,作為一個從小想當作家卻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以寫字為生”的崇高理想,就像一條河,它從血統高貴的山脈出生,卻在一個個平凡的夏天里迷失方向,漸漸干涸。可憐的自己才思枯竭,優美的文字一個都蹦不出來。
為什么呢這是?
嚴肅的說,2020年的人離不開手機,我也離不開手機。在這個精彩的世界,一切美好都是“碎片化”的。每一個APP背后都有一個龐大的團隊和一整套精密的算法,目的只有一個,如何讓手機前的一雙雙眼球只關注自己,畢竟一個小小的手機屏幕比一個熱帶海洋的珊瑚礁還要絢麗多彩。
想要成為“獨寵”,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展現自己最多的吸引力,多么夸張和淺薄都不是問題。于是,屏幕前的各色眼球都不負眾多“APP”五花八門的努力,每天盯著手機屏幕不肯游走。當然,某些因為睜的太大太久導致視網膜脫落的眼球就不點名批評了,畢竟少數。
時間長了,我們很難認真啃完一本書,寫完一篇文字,聽完一節課,看完一部經典的原聲片,甚至連看韓劇都要2.0倍速。
更多的后果就是,很多時候,你和我一樣,突然驚恐的發現:優酷騰訊愛奇藝沒意思,微博抖音朋友圈也不行,更別提唯品會淘寶拼多多,世界那么大,啥都不香了。
那就是了,比悄悄爬到臉上的細紋還可怕的,是越來越空空的腦袋,果然,吃老本總有到頭的這一天。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距離自己最有文化的高峰時期(也就是高中時代,畢竟那時候“地球洋流分布圖”我們都知道),匆匆pass十余年怕是有了。
所以,我找到了答案,為什么我不會寫字了?
用我四歲女兒的話說,人之所以聰明是因為腦袋里面裝滿了魚。(咳咳,此處請不要嘲笑,畢竟此貨從小就被教育多吃魚更聰明。)
那每一次因為手機太過精彩而搖頭晃腦的大笑,腦袋里的魚就跑出去一條。一次又一次,一條又一條,如今我的魚跑光了,腦袋也成了漿糊,字不成文。
Soga,嗚呼哀哉。
精神狂歡過后更覺落寞孤寂,所以,不如讀書,不如學習。把自己腦袋里逃跑的的魚一尾一尾再裝回去。像還是個少女那樣,對成為更美好的自己懷有敬畏之心。讀了書能記錄最好,以輸出倒逼輸入是最可靠的永動機。
此處,還要敲黑板,給過了三十歲的女人。女人都注意外在,不要因為肉眼可見的衰老速度否定自己的幸福感,內在的豐裕才能帶來真正持久的幸福。
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能力。大部分的人覺得自己不幸福,是因為覺得現在的生活不如意、不完美,并將希望寄在明天。
但是,很多人并不明白,即使到了他們期待的明天,她還是不會覺得幸福。問題從來不在生活本身,而在生活中的每個人,是否具備幸福的能力。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幸福的能力之一,在于腦袋里有魚。對于我來說,幸福的能力之二,在于寫的出字。
“前路雖長,尤可期許。”